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圈永远不缺乏新鲜事,当国内的观众还在为《魔戒3》的载誉登场而翘首等候的时候,美国的观众已经为另一部影片在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龙。2月25日,西方的复活节,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耶稣受难记》在全美2800多家影院上映,此后仅6天票房就达到1.353亿美元,成为这段时间除了奥斯卡奖以外最受关注的电影事件。
这样的卖座效果是出乎很多人、包括梅尔·吉布森本人意料的,因为在制作期,这部影片并不被看好。十几年前,另一部以耶稣为主角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在全世界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表明,任何想重新诠释基督文化历史的尝试都是危险而困难的。
《耶稣受难记》表面看来中规中矩,从人物语言到动作都忠实地依据《圣经》,但耶稣之死是绵延了两千年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伤痛,《耶稣受难记》重提这段历史,并着力描绘耶稣临刑前1小时经受的磨难和挣扎,无异于撕开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伤痕。
《圣经》从创作之初到今天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今天的世界已经远非耶稣传道的那个世界。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在《圣经》创作时,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矛盾还很尖锐,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难免强调对其他教派如犹太派的批判。但是斗转星移,今天的猶太人已经深深渗透入基督教社会,如果再把当年的旧账翻出来,只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在梅尔·吉布森看来,耶稣的爱与宽恕众人皆知,因此只要关注于受难过程,将其表现得越残酷就越能显示宽恕的伟大。他忽略了原教旨主义的危险。并不是每个观者都会想起那个宽恕的结局,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同等程度的宽恕。那么这些血腥暴力的画面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虽然最后吉布森增加了一些展现犹太人善良一面的情节,但总体来讲这部影片被指责存在反犹倾向并不是无中生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受难记》是一部考验观众的影片。它像一个走钢索的火球,同时拥有最强的吸引力与最大的危险。当它还安然地走在钢索上时,火焰越炙热越令人震撼。它用最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直接命中目标,用耶稣最后12个小时里经历的种种残酷待遇惨烈而直白地渲染一种忏悔的气氛。但一旦不小心,哪怕只是喷射出一点火焰,都会灼伤观众,例如堪萨斯那位因受到过分惊吓而不幸猝死的老太太。
幸运的是,这次大多数观众都经受住了考验,看多了血腥与暴力、淡漠了宗教信仰,今天的观众已不那么容易激动了,至少到目前为止只发生了一些不大的抗议。
但是如果再发展下去,难免惹火上身。许多年来好莱坞只敢对宗教题材打打擦边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的世界已经在用事实演绎着宗教狂热的杀伤力,梦工厂的造神者们何必再推波助澜呢?
这样的卖座效果是出乎很多人、包括梅尔·吉布森本人意料的,因为在制作期,这部影片并不被看好。十几年前,另一部以耶稣为主角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在全世界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表明,任何想重新诠释基督文化历史的尝试都是危险而困难的。
《耶稣受难记》表面看来中规中矩,从人物语言到动作都忠实地依据《圣经》,但耶稣之死是绵延了两千年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伤痛,《耶稣受难记》重提这段历史,并着力描绘耶稣临刑前1小时经受的磨难和挣扎,无异于撕开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伤痕。
《圣经》从创作之初到今天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今天的世界已经远非耶稣传道的那个世界。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在《圣经》创作时,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矛盾还很尖锐,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难免强调对其他教派如犹太派的批判。但是斗转星移,今天的猶太人已经深深渗透入基督教社会,如果再把当年的旧账翻出来,只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在梅尔·吉布森看来,耶稣的爱与宽恕众人皆知,因此只要关注于受难过程,将其表现得越残酷就越能显示宽恕的伟大。他忽略了原教旨主义的危险。并不是每个观者都会想起那个宽恕的结局,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同等程度的宽恕。那么这些血腥暴力的画面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虽然最后吉布森增加了一些展现犹太人善良一面的情节,但总体来讲这部影片被指责存在反犹倾向并不是无中生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受难记》是一部考验观众的影片。它像一个走钢索的火球,同时拥有最强的吸引力与最大的危险。当它还安然地走在钢索上时,火焰越炙热越令人震撼。它用最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直接命中目标,用耶稣最后12个小时里经历的种种残酷待遇惨烈而直白地渲染一种忏悔的气氛。但一旦不小心,哪怕只是喷射出一点火焰,都会灼伤观众,例如堪萨斯那位因受到过分惊吓而不幸猝死的老太太。
幸运的是,这次大多数观众都经受住了考验,看多了血腥与暴力、淡漠了宗教信仰,今天的观众已不那么容易激动了,至少到目前为止只发生了一些不大的抗议。
但是如果再发展下去,难免惹火上身。许多年来好莱坞只敢对宗教题材打打擦边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的世界已经在用事实演绎着宗教狂热的杀伤力,梦工厂的造神者们何必再推波助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