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为了更好地应试,一味遵循“讲”的原则,也有很多教师盲目追求创新,课堂只重视形式,华而不实。这些不是“教得太死”就是“教得太浮”,没有学生阅读的阅读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演绎好自己的个性体验,点亮阅读课的精彩,教师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利用精彩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所上的课文没有阅读兴趣的话,我们对课堂阅读教学所有的想法、设计都将化为灰烬。相反,如在教学伊始,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精彩导入,激活学生阅读期待的话,阅读教学则会显现出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一开课我先用轻松惬意的口吻向学生娓娓叙说道:“在北大的燕园有条幽径,那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正享受倾听的愉悦时,我话语一转,开始沉郁悲伤起来:“然而就在这偏僻的角落里,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老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在我声情并茂的导入中,学生的情绪和阅读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这种积极阅读期待心理的吸引下,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开始认真阅读起来,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阅读、积极建构的兴奋状态,效果不言而喻。
二、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学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投入,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探究时间,真正落实好“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这方面,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给我的启发最大。如余老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整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就用了16分钟,学生发言交流18分钟,余老师只讲了16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地阅读、从容地思考,不催促、不打扰,学生交流时,老师则面带笑容,适时鼓励,点评指导,总结提升。课堂显示出儒雅从容的大将风范,让人钦佩不已!
三、张扬阅读个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课堂的首席,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而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探究,在学生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发言中把阅读引向深入。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开发了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杨朔《画山绣水》的独到之处——用传说中劳动人们的感情和智慧丰富桂林山水美的内涵。通过这一教学契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我适时抛出“眼前的美景与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协调吗”这一探究问题。课堂上学生反应非常激烈:有认为协调的,也有认为不协调的,更有深思不得其解的……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探究者、发现者。讨论中有学生说:“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简直是扫兴之笔,因为游玩桂林山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听起来都好像很惨似的,有点影响心情。”可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据理力争:“这些传说虽然听起来阴惨惨的,但你不觉得它有一种凄凉美的感觉吗?我倒觉得更能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适时点拔,提高阅读层次
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并不等于上课可以放任自流,学生的理解可以天马行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科学的点拨,引导,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及时有效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向更高层次。如在《台阶》一文的教学中,我的学生对父亲勤劳执著憨厚的性格特征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他们对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的做法普遍表示不解。为了引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走向深层,我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适时提出个人的建议性理解:“在文章中除了读到父亲的勤劳执著憨厚?你还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学生的“品”与老师的“导” 交相辉映,学生一步步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对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只有引领好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才会注入生命的活力。喜欢在课堂多讲或追求表面热闹的教师也只有真正 “退讲还读”,回归语文课的真实,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品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益。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利用精彩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所上的课文没有阅读兴趣的话,我们对课堂阅读教学所有的想法、设计都将化为灰烬。相反,如在教学伊始,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精彩导入,激活学生阅读期待的话,阅读教学则会显现出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一开课我先用轻松惬意的口吻向学生娓娓叙说道:“在北大的燕园有条幽径,那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正享受倾听的愉悦时,我话语一转,开始沉郁悲伤起来:“然而就在这偏僻的角落里,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老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在我声情并茂的导入中,学生的情绪和阅读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这种积极阅读期待心理的吸引下,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开始认真阅读起来,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阅读、积极建构的兴奋状态,效果不言而喻。
二、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学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投入,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探究时间,真正落实好“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这方面,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给我的启发最大。如余老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整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就用了16分钟,学生发言交流18分钟,余老师只讲了16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地阅读、从容地思考,不催促、不打扰,学生交流时,老师则面带笑容,适时鼓励,点评指导,总结提升。课堂显示出儒雅从容的大将风范,让人钦佩不已!
三、张扬阅读个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课堂的首席,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而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探究,在学生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发言中把阅读引向深入。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开发了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杨朔《画山绣水》的独到之处——用传说中劳动人们的感情和智慧丰富桂林山水美的内涵。通过这一教学契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我适时抛出“眼前的美景与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协调吗”这一探究问题。课堂上学生反应非常激烈:有认为协调的,也有认为不协调的,更有深思不得其解的……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探究者、发现者。讨论中有学生说:“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简直是扫兴之笔,因为游玩桂林山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听起来都好像很惨似的,有点影响心情。”可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据理力争:“这些传说虽然听起来阴惨惨的,但你不觉得它有一种凄凉美的感觉吗?我倒觉得更能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适时点拔,提高阅读层次
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并不等于上课可以放任自流,学生的理解可以天马行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科学的点拨,引导,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及时有效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向更高层次。如在《台阶》一文的教学中,我的学生对父亲勤劳执著憨厚的性格特征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他们对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的做法普遍表示不解。为了引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走向深层,我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适时提出个人的建议性理解:“在文章中除了读到父亲的勤劳执著憨厚?你还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学生的“品”与老师的“导” 交相辉映,学生一步步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对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只有引领好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才会注入生命的活力。喜欢在课堂多讲或追求表面热闹的教师也只有真正 “退讲还读”,回归语文课的真实,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品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益。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