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市地震,光大证券“8·16”事件在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不仅给无数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更严重损害了他们对A股市场的信心。
8月16日上午11点5分,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因订单生成系统出现问题,在短时间内滚动下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 7亿元,导致股市暴涨,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14只银行股等71只个股一度涨停,上证综指盘中最高达2198点,最高涨幅达5. 96%。下午1点,光大证券紧急停牌,2点发布临时公告,披露有关情况。
8月20日,光大证券复牌交易,全天“一”字跌停,逾41亿元市值灰飞烟灭。当天,沪深大盘继前一天的反弹之后,重归跌途,券商股一片愁云惨雾。
继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后,光大证券“8·16”事件给国内券商业再添一个巨大的耻辱。这是一场完全由人祸所引发的重大灾难:光大证券内部管理的混乱、风控系统的缺失,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券商信用交易方面的管理失控、重大信息披露的滞后,也对事件的发生和恶化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制造灾难
8月18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阐述“8·16”事件过程。
8月16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ETF套利交易,部门核定的交易员当日现货交易额度为8000万元,并在交易开始前由审核人员进行了8000万元的额度设定。 9点41分,交易员分析判断180ETF出现套利机会,及时通过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发出第一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7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万元)。10点13分,交易员发出第二组买入部分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02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150万元)。11点2分,交易员发出第三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72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 万元)。
11点7分,交易员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异常,同时,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电话,迅速批量撤单,并终止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的运行,同时启动核查流程并报告部门领导。为了对冲股票持仓风险,开始卖出股指期货IF1309空头合约。截至11点30分收盘,股票成交金额约为72. 7亿元,累计用于对冲而卖出的股指期货IF1309空头合约共253张。
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相关管理人员召开紧急会议。由于当天增加了72. 7亿元股票持仓,为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暴露和可能的损失,公司需要降低持仓量,但当天买入的股票只能在T 1 日实现卖出。可行的做法是尽量将已买入的ETF成分股申购成ETF卖出,以实现当天减仓, 也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来对冲新增持仓的风险。为此作了如下处置安排:对上午发生的事件所形成的过大风险敞口,尽量申购成ETF直接卖出;对于因ETF市场流动性不足而不能通过申购ETF卖出的持仓部分,逐步使用股指期货卖出合约做全额对冲。
下午开盘后,策略投资部开始通过将已买入的股票申购成50ETF以及180ETF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同时,逐步卖出股指期货IF1309、IF1312空头合约,以对冲上午买入股票的风险。
据统计,下午交易时段,策略投资部总共卖出50ETF、180ETF 金额约18. 9亿元,累计用于对冲而卖出的股指期货合约共计6877张,其中IF1309、IF1312空头合约分别为6727张和150张,加上上午卖出的253张IF1309空头合约,全天用于对冲而新增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总计为7130张。
核查原因
8月16日中午休市期间,上交所要求公司查明事件原因并及时公告,经光大证券申请、上交所同意,13点,公司股票实施了紧急停牌。14点左右,公司通过上交所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递交了编号为临2013- 032号提示性公告,向投资者披露了相关情况。
经核查,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5分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 94亿元。
该次事件导致光大证券“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指标超过了100%的监管红线。光大证券发布的7月份财务简报显示,月末公司净资产为218. 4亿元。
8月19日,光大证券称,为保持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平稳处置8月16日因本公司策略投资部门套利交易系统事故而购入的股票以及为对冲风险而购入的股指期货合约,公司决定在制定并公告处置方案前,不会减持上述已持有的股票。对于已购入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自即日起由公司自主决定在市场平仓,如有因此而获得的利润,公司承诺将按依法被认定的责任处理。
8月20日,光大证券再发公告,从19日起,公司自营业务股指期货交易被中金所限制开仓。同时正式证实19日在债券市场上出现乌龙交易。8月19日上午,光大证券金融市场总部在银行间本币交易系统进行现券自营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 20%(高于前一工作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此报单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后经协商,该笔交易不进行交割。
谁来埋单?
光大证券“8·16”事件震撼市场。从董事长到风控部门负责人,光大证券的高管们会否为他们的涉嫌失职或渎职行为埋单,这成为市场拭目以待的一个重大悬疑。
盲目追求利润,忽视风控建设,光大证券“8·16”事件的爆发绝非偶然。近年来,光大证券加大策略投资业务的发展,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1. 24亿元,但其套利交易系统却缺乏基本的风险控制,最终酿成大祸。
对于券商所累积的巨大风险,证监会主席肖钢洞若观火。2013年5月,肖钢拒绝出席券商创新大会,令风控成为券商创新大会的主基调,曾引发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但不幸的是,肖钢所担心的极端事件还是发生了。
梳理“8·16”事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光大证券,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都负有重大责任。尽管在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等多次公告,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事件的过程与原因,但并未触及很多关键问题。
首先,光大证券董秘梅键涉嫌虚假陈述。8月16日上午11:32,21世纪网率先以《A股暴涨:光大证券70亿乌龙指》为题进行报道,指出A股的暴涨,缘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乌龙指。当天中午,针对21世纪网的报道,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对大智慧通讯社称,自营盘70亿乌龙纯属子虚乌有。该消息经各大网站转载,对投资者构成严重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在8月16日下午14时才发布临时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此时,距梅键对外发布误导性的言论已有约一个半小时,大量投资者由于听信他的言论而作出错误判断,并遭遇损失。
第二,光大证券存在治理缺陷和管理混乱。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称,光大证券自营账户的套利交易系统包括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订单生成系统是光大自主研发,订单执行系统是向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购置。两个系统同时出错,导致系统在150秒内没有执行会自动生成委托。业内人士分析,套利交易系统之所以超出限额生成巨额指令,并直接进入交易所主机,很可能是因为套利交易系统没有纳入公司的中央风控系统。
第三,对于极端异常交易指令,上交所既没能通过预警系统予以事先防范,也未能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公告,同样难辞其咎。作为一线监管部门,上交所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8月16日上午11点5分,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因订单生成系统出现问题,在短时间内滚动下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 7亿元,导致股市暴涨,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14只银行股等71只个股一度涨停,上证综指盘中最高达2198点,最高涨幅达5. 96%。下午1点,光大证券紧急停牌,2点发布临时公告,披露有关情况。
8月20日,光大证券复牌交易,全天“一”字跌停,逾41亿元市值灰飞烟灭。当天,沪深大盘继前一天的反弹之后,重归跌途,券商股一片愁云惨雾。
继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后,光大证券“8·16”事件给国内券商业再添一个巨大的耻辱。这是一场完全由人祸所引发的重大灾难:光大证券内部管理的混乱、风控系统的缺失,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券商信用交易方面的管理失控、重大信息披露的滞后,也对事件的发生和恶化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制造灾难
8月18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阐述“8·16”事件过程。
8月16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ETF套利交易,部门核定的交易员当日现货交易额度为8000万元,并在交易开始前由审核人员进行了8000万元的额度设定。 9点41分,交易员分析判断180ETF出现套利机会,及时通过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发出第一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7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万元)。10点13分,交易员发出第二组买入部分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02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150万元)。11点2分,交易员发出第三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即1772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 万元)。
11点7分,交易员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异常,同时,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电话,迅速批量撤单,并终止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的运行,同时启动核查流程并报告部门领导。为了对冲股票持仓风险,开始卖出股指期货IF1309空头合约。截至11点30分收盘,股票成交金额约为72. 7亿元,累计用于对冲而卖出的股指期货IF1309空头合约共253张。
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相关管理人员召开紧急会议。由于当天增加了72. 7亿元股票持仓,为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暴露和可能的损失,公司需要降低持仓量,但当天买入的股票只能在T 1 日实现卖出。可行的做法是尽量将已买入的ETF成分股申购成ETF卖出,以实现当天减仓, 也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来对冲新增持仓的风险。为此作了如下处置安排:对上午发生的事件所形成的过大风险敞口,尽量申购成ETF直接卖出;对于因ETF市场流动性不足而不能通过申购ETF卖出的持仓部分,逐步使用股指期货卖出合约做全额对冲。
下午开盘后,策略投资部开始通过将已买入的股票申购成50ETF以及180ETF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同时,逐步卖出股指期货IF1309、IF1312空头合约,以对冲上午买入股票的风险。
据统计,下午交易时段,策略投资部总共卖出50ETF、180ETF 金额约18. 9亿元,累计用于对冲而卖出的股指期货合约共计6877张,其中IF1309、IF1312空头合约分别为6727张和150张,加上上午卖出的253张IF1309空头合约,全天用于对冲而新增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总计为7130张。
核查原因
8月16日中午休市期间,上交所要求公司查明事件原因并及时公告,经光大证券申请、上交所同意,13点,公司股票实施了紧急停牌。14点左右,公司通过上交所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递交了编号为临2013- 032号提示性公告,向投资者披露了相关情况。
经核查,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5分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 94亿元。
该次事件导致光大证券“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指标超过了100%的监管红线。光大证券发布的7月份财务简报显示,月末公司净资产为218. 4亿元。
8月19日,光大证券称,为保持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平稳处置8月16日因本公司策略投资部门套利交易系统事故而购入的股票以及为对冲风险而购入的股指期货合约,公司决定在制定并公告处置方案前,不会减持上述已持有的股票。对于已购入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自即日起由公司自主决定在市场平仓,如有因此而获得的利润,公司承诺将按依法被认定的责任处理。
8月20日,光大证券再发公告,从19日起,公司自营业务股指期货交易被中金所限制开仓。同时正式证实19日在债券市场上出现乌龙交易。8月19日上午,光大证券金融市场总部在银行间本币交易系统进行现券自营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 20%(高于前一工作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此报单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后经协商,该笔交易不进行交割。
谁来埋单?
光大证券“8·16”事件震撼市场。从董事长到风控部门负责人,光大证券的高管们会否为他们的涉嫌失职或渎职行为埋单,这成为市场拭目以待的一个重大悬疑。
盲目追求利润,忽视风控建设,光大证券“8·16”事件的爆发绝非偶然。近年来,光大证券加大策略投资业务的发展,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1. 24亿元,但其套利交易系统却缺乏基本的风险控制,最终酿成大祸。
对于券商所累积的巨大风险,证监会主席肖钢洞若观火。2013年5月,肖钢拒绝出席券商创新大会,令风控成为券商创新大会的主基调,曾引发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但不幸的是,肖钢所担心的极端事件还是发生了。
梳理“8·16”事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光大证券,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都负有重大责任。尽管在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等多次公告,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事件的过程与原因,但并未触及很多关键问题。
首先,光大证券董秘梅键涉嫌虚假陈述。8月16日上午11:32,21世纪网率先以《A股暴涨:光大证券70亿乌龙指》为题进行报道,指出A股的暴涨,缘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乌龙指。当天中午,针对21世纪网的报道,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对大智慧通讯社称,自营盘70亿乌龙纯属子虚乌有。该消息经各大网站转载,对投资者构成严重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在8月16日下午14时才发布临时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此时,距梅键对外发布误导性的言论已有约一个半小时,大量投资者由于听信他的言论而作出错误判断,并遭遇损失。
第二,光大证券存在治理缺陷和管理混乱。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称,光大证券自营账户的套利交易系统包括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订单生成系统是光大自主研发,订单执行系统是向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购置。两个系统同时出错,导致系统在150秒内没有执行会自动生成委托。业内人士分析,套利交易系统之所以超出限额生成巨额指令,并直接进入交易所主机,很可能是因为套利交易系统没有纳入公司的中央风控系统。
第三,对于极端异常交易指令,上交所既没能通过预警系统予以事先防范,也未能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公告,同样难辞其咎。作为一线监管部门,上交所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面临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