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武义青(1962-),男,河北宣化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陈晓永(1956-),女,重庆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何焱(1958-),女,河北丰润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陈永国(1972-),男,甘肃定西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统计。
[编者按]《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河北省第十后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河北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就《规划纲要》中的要点进行了分析笔谈,本刊特选其中四篇刊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武义青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针对性地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这对指导今后五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今后十五年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河北省生产力水平(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居全国第14位,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居第19位。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河北省科技经费仅占GDP的0.97%,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在第28位,并且增长缓慢。专利受理数排全国14位,其中发明专利仅居全国第16位;专利授权数排全国第11位,其中发明专利居第14位;新产品产值率在全国排第15位。从未来发展的要求看,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更快,还是更好,都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绝非易事,河北省自主创新之路还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和解决。
1.自主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作为保障。政府要着手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政府采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导力量,如在制定河北省科技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积极地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政府科技计划予以支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与形式。
2.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在经济层面上,创新要先解决谁拿钱的问题。消除融资困难这一“拦路虎”,必须依靠融资体制改革。一是疏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现有企业的研究开发提供专门的资金优惠与扶持。二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针对风险企业的风险基金。风险基金不仅能正视风险,而且还能通过特殊的组织技术,有效地分散风险,弥补因银行不愿涉足和政府财力有限所导致的创新资金“真空”。
3.打破“引进一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依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政府应根据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统一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技术引进要实现从引进生产线等硬件向引进软件、专利、工艺、图纸等关键技术转变。要推广保定天威集团在引进西门子500kv变压器核心技术中的经验,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矛盾及破解思路
陈晓永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更)
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围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矛盾主要有: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运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矛盾。河北省目前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任务”,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摒弃,也是解决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举。但由于增长模式的惯性运作,要完成这一转变,难度较大,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任务也更艰巨。
2.主导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压力日趋加大的矛盾。目前,河北省钢铁等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由于重型工业具有资源消耗高的特点,经济发展与资源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随着河北省重型工业加快发展,许多重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缺口会进—步加大。
3.维持投资主动力地位与扩大消费需求的矛盾。河北省经济增长特征决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但河北省长期以来GDP增长较快而居民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矛盾。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既为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又给我们提出了加快发展的要求。如何抓住河北省产业优势,依靠产业链中的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十一五”期间需要精心谋划。
以上矛盾应该说是河北省“十一五”期间急需解决的焦点。破解思路应着眼于:
1.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十一五”期间要防止政府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走上计划经济的老路,就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责还给社会。
2.立足基本省情,推动新型工业化。河北省的比较优势在传统产业。钢铁等主导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其根本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传统产业优势变成现实竞争力。
3.立足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河北省的居民消费已处于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当前应立足扩大内需,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老百姓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驱动力。
4.在加强开放协作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合而不同,同中存异是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与京津乃至环渤海区域,河北既要尽量避开竞争,以免造成优势分散和简单重复建设,又要力争分享区域内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形成区域 特色经济。
调整河北省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何 焱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资源开采、消耗、废物产生、资源再生、消费等环节,推动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这是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是相悖的。河北省产业结构长期倚重以原材料为重心的“重、厚、长、大”型工业,钢材、水泥、化肥等产量都居全国前列。这些行业对河北省CDP增长贡献很大,但其收入弹性低、生产率上升慢,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这种产业结构限制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对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调整。
1.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第一产业要遵循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第一产业结构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要求,扶持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关闭那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小企业,腾出环境容量,用以支持那些技术先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高、环境损害较小、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对河北省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建设河北大钢和冀东钢铁基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很少消耗自然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是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符合的,因此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抓好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针对第二产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利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生产要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同时要正确应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又要趋利避害,以我为主,区别引进,防止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还应注意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严格限制生产和出口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
3.大力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的发展。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实现回收和循环利用。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到废弃物的转化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
4.发挥政府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推动和积极倡导是目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往往比内部效益更高。外部效益由企业内部支付成本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政府代表社会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奖惩制度,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其次,通过对短缺资源的价格和税收干预,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研究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发展垃圾发电。第三,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执法力度。同时,研究制定河北省推进资源节约的法规,尽快出台《节能条例》。抓紧制定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目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生产、销售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电力需求管理等节能举措。最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做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
陈永国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逻辑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发展。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运动的逻辑看,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内容(工业化)决定形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或项目的选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工业项目及其配套产业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决定了城市的容量和发展速度;大、中、小城市之所以产生和分布,归根到底是工业化进程中如技术、设备、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聚集自然选择的结果;形式(城市化)反作用于内容(工业化),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既然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其存在的空间形式,那么根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随着新型工业化这一内容的转变,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内容决定形式: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取向
1.新型工业化将促使产业融合,而产业的融合要求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将传统工业化与世界信息化融为一体的非线性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三次产业的价值链和关系呈现出更多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从而使传统工商业在城市发展、农业在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城乡对立”模式改变为“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化”模式,这是“十一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2.产业集群是河北省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城市群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好符合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构筑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培育沿海城市带。
3.新型工业化的非线性发展道路要求有重点地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将使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加优化地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改善生态质量、促进新型工业化健康运行的目的。
4.京津“十一五”的新定位将促使这两个城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必然要辞“旧”(传统产业)迎“新”(现代产业),这将导致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产业的梯度转移给河北省“环京津”城市圈的发展创造了产业基础,因此,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蓝图应放在大北京世界城市圈的范围内进行设计。
(三)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新型工业化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新型城市化强调对土地的保护,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应注重在节地型工业园区布局。“十—五”河北省城市化发展坚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因此,解决新型工业化用地矛盾的主要出路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节地型工业园区发展,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容积率。
2.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在技术选择上应将增加就业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规划纲要》,“十一五”河北省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45%。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意味着城市需要给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因此,新型城市化在技术选择上,在遵循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增加就业的重要目标。
3.“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每年要提高2个左右百分点,其必要条件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应注重延伸拓宽产业链,这样才有助于城市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由分散经营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的发展。
4.新型城市化强调建设宜居城市,而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通过循环经济来化解环境污染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
责任编辑:涵育
陈晓永(1956-),女,重庆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何焱(1958-),女,河北丰润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陈永国(1972-),男,甘肃定西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统计。
[编者按]《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河北省第十后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河北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就《规划纲要》中的要点进行了分析笔谈,本刊特选其中四篇刊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武义青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针对性地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这对指导今后五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今后十五年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河北省生产力水平(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居全国第14位,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居第19位。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河北省科技经费仅占GDP的0.97%,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在第28位,并且增长缓慢。专利受理数排全国14位,其中发明专利仅居全国第16位;专利授权数排全国第11位,其中发明专利居第14位;新产品产值率在全国排第15位。从未来发展的要求看,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更快,还是更好,都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绝非易事,河北省自主创新之路还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和解决。
1.自主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作为保障。政府要着手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政府采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导力量,如在制定河北省科技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积极地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政府科技计划予以支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与形式。
2.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在经济层面上,创新要先解决谁拿钱的问题。消除融资困难这一“拦路虎”,必须依靠融资体制改革。一是疏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现有企业的研究开发提供专门的资金优惠与扶持。二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针对风险企业的风险基金。风险基金不仅能正视风险,而且还能通过特殊的组织技术,有效地分散风险,弥补因银行不愿涉足和政府财力有限所导致的创新资金“真空”。
3.打破“引进一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依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政府应根据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统一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技术引进要实现从引进生产线等硬件向引进软件、专利、工艺、图纸等关键技术转变。要推广保定天威集团在引进西门子500kv变压器核心技术中的经验,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矛盾及破解思路
陈晓永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更)
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围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矛盾主要有: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运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矛盾。河北省目前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任务”,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摒弃,也是解决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举。但由于增长模式的惯性运作,要完成这一转变,难度较大,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任务也更艰巨。
2.主导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压力日趋加大的矛盾。目前,河北省钢铁等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由于重型工业具有资源消耗高的特点,经济发展与资源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随着河北省重型工业加快发展,许多重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缺口会进—步加大。
3.维持投资主动力地位与扩大消费需求的矛盾。河北省经济增长特征决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但河北省长期以来GDP增长较快而居民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矛盾。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既为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又给我们提出了加快发展的要求。如何抓住河北省产业优势,依靠产业链中的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十一五”期间需要精心谋划。
以上矛盾应该说是河北省“十一五”期间急需解决的焦点。破解思路应着眼于:
1.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十一五”期间要防止政府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走上计划经济的老路,就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责还给社会。
2.立足基本省情,推动新型工业化。河北省的比较优势在传统产业。钢铁等主导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其根本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传统产业优势变成现实竞争力。
3.立足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河北省的居民消费已处于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当前应立足扩大内需,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老百姓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驱动力。
4.在加强开放协作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合而不同,同中存异是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与京津乃至环渤海区域,河北既要尽量避开竞争,以免造成优势分散和简单重复建设,又要力争分享区域内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形成区域 特色经济。
调整河北省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何 焱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资源开采、消耗、废物产生、资源再生、消费等环节,推动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这是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是相悖的。河北省产业结构长期倚重以原材料为重心的“重、厚、长、大”型工业,钢材、水泥、化肥等产量都居全国前列。这些行业对河北省CDP增长贡献很大,但其收入弹性低、生产率上升慢,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这种产业结构限制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对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调整。
1.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第一产业要遵循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第一产业结构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要求,扶持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关闭那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小企业,腾出环境容量,用以支持那些技术先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高、环境损害较小、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对河北省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建设河北大钢和冀东钢铁基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很少消耗自然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是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符合的,因此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抓好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针对第二产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要利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生产要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同时要正确应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又要趋利避害,以我为主,区别引进,防止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还应注意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严格限制生产和出口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
3.大力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的发展。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实现回收和循环利用。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到废弃物的转化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
4.发挥政府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推动和积极倡导是目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往往比内部效益更高。外部效益由企业内部支付成本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政府代表社会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奖惩制度,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其次,通过对短缺资源的价格和税收干预,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研究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发展垃圾发电。第三,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执法力度。同时,研究制定河北省推进资源节约的法规,尽快出台《节能条例》。抓紧制定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目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生产、销售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电力需求管理等节能举措。最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做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
陈永国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逻辑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发展。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运动的逻辑看,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内容(工业化)决定形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或项目的选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工业项目及其配套产业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决定了城市的容量和发展速度;大、中、小城市之所以产生和分布,归根到底是工业化进程中如技术、设备、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聚集自然选择的结果;形式(城市化)反作用于内容(工业化),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既然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其存在的空间形式,那么根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随着新型工业化这一内容的转变,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内容决定形式: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取向
1.新型工业化将促使产业融合,而产业的融合要求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将传统工业化与世界信息化融为一体的非线性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三次产业的价值链和关系呈现出更多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从而使传统工商业在城市发展、农业在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城乡对立”模式改变为“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化”模式,这是“十一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2.产业集群是河北省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城市群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好符合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构筑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培育沿海城市带。
3.新型工业化的非线性发展道路要求有重点地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将使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加优化地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改善生态质量、促进新型工业化健康运行的目的。
4.京津“十一五”的新定位将促使这两个城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必然要辞“旧”(传统产业)迎“新”(现代产业),这将导致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产业的梯度转移给河北省“环京津”城市圈的发展创造了产业基础,因此,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蓝图应放在大北京世界城市圈的范围内进行设计。
(三)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新型工业化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新型城市化强调对土地的保护,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应注重在节地型工业园区布局。“十—五”河北省城市化发展坚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因此,解决新型工业化用地矛盾的主要出路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节地型工业园区发展,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容积率。
2.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在技术选择上应将增加就业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规划纲要》,“十一五”河北省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45%。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意味着城市需要给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因此,新型城市化在技术选择上,在遵循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增加就业的重要目标。
3.“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每年要提高2个左右百分点,其必要条件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应注重延伸拓宽产业链,这样才有助于城市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由分散经营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的发展。
4.新型城市化强调建设宜居城市,而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通过循环经济来化解环境污染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
责任编辑:涵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