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金堂县平桥乡,晌午过后,黄良军家不时传出笑声。
“没想到老刘请我们下馆子呢,心想下碗面来吃就不错了!”黄良军话音刚落,屋里并排坐着的几个老汉都仰头笑了起来,坐在对面的刘守平也跟着呵呵笑。
“下馆子”的故事发生在2012年正月,回乡创业的刘守平在饭桌上拍着胸脯向乡亲保证亩产值过万元。在乡亲的将信将疑中,一个庞大的致富梦想由这个小个子男人托举起来。
不能再让乡亲们穷下去
从小,刘守平的命运似乎就注定要比别人坎坷。6岁丧父,17岁丧母,早早便扛起家庭的重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8岁的刘守平独自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他卖过水果、看过铺子,睡过桥洞、挤过大通铺……对于贫穷的滋味,他有着深切的体会。
凭着能吃苦和肯动脑筋,经过十几年艰辛地打拼,刘守平逐渐在城市立足,与人合伙开办了票务公司和货运公司,买房结婚生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曾经的艰辛困苦变成了人生财富,贫穷的滋味似乎也变得模糊了。
一次返乡探亲的偶遇却让刘守平的心里不是滋味。2011年,刘守平回老家过年,碰到同村一个7岁的小男孩,得知小男孩因家境贫寒,竟辍学在家。“现在国家的政策这样好,居然还有供不起孩子上学的。”刘守平再次剧烈地感受到贫穷在乡土的烙印。
这年正月初八,平桥乡党委政府召开“回乡创业”座谈会,向参会的本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宣传了多项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大家回乡创业,刘守平也在邀请之列。“一种带领乡亲致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刘守平说,但要干什么呢?灵光一闪,一个念头在刘守平脑海中出现。
干了就绝不撂挑子
在被誉为“冬草莓之乡”的成都市双流县,每年有数万吨草莓发往全国各地,刘守平当年看准商机,和朋友干起了货运,承接草莓货运业务。“双流的农民很富裕啊,他们种一亩草莓的收益能抵上乡亲种几十亩地了。”刘守平想,既然种草莓赚钱,为什么我们不能种呢?
说干就干!刘守平找来了投资伙伴,2011年6月,四川金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资金、专家陆续到位,眼看播种的季节就要到了,却卡在了土地流转上。
“950元一亩的流转价格已经远高于当地市场价,还有3户村民就是不愿意流转土地。”刘守平说,当时各种办法都想了,就是谈不拢。
基地不能成片,难免有些遗憾!就在刘守平一筹莫展时,时任平桥乡乡长的张中华听说了这件事儿,一下班就往村民家里跑,几天下来,工作竟然做通了。
就这样急急忙忙上马,“金森农业冬草莓示范园基地”很快建成投产。但平桥的土质、气候是否真的适合草莓生长?刘守平干脆把家搬到了基地上。经过几个月焦灼等待,结果喜出望外:草莓的大小、产量、甜度、脆度都很好!利用货运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产品很快就远销北京、上海、银川等各大城市。刘守平开始谋划如何说服乡亲们,于是就有了2012年正月和老汉们“下馆子”的故事。
在积极动员村民的同时,刘守平一头扎进了草莓种植里,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只要一听说哪里有草莓专家,他必定去拜访,妻子常调侃痴迷于草莓种植的丈夫为“草莓哥”。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已经种了17年草莓的赖志林,并被其精细的种植理念所折服。多次接触后,56岁的赖志林终于被眼前这位中年男人打动,决定为其提供草莓种植技术,帮助引进新品种。
草莓之乡初具雏形
“饭桌上,老刘拍着胸口保证1亩地收入1万元,我们是不信的,心想有6000元就不错了。”对于初识刘守平的情形,黄德双记得很清楚。
为了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发展壮大草莓产业,2014年3月,刘守平牵头注册成立了成都金森冬草莓专业合作社,不仅种苗分文不取,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而且还和村民约定由合作社对草莓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减少种植户的风险。
虽然半信半疑,但黄德双胆子大,拿着老刘免费提供的种苗,一下种了4亩。没想到,草莓成熟期来得太快,由于人手不够,根本摘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草莓烂在地里。
没有经验的不止黄德双一人。2013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让平桥乡推进办主任黄平至今印象深刻。一大早,一位村民挑着上百斤草莓到合作社,但由于采摘不及时,大部分草莓都已经无法销售。“我们都以为一场争执在所难免,没想到老刘没有多说什么便自掏腰包把草莓买了下来。”
有人说老刘真傻,这样人人都拿烂草莓来卖,你能都买下来吗?但刘守平有自己的道理。“老乡早上5点就打着电筒到地里一颗一颗地把草莓摘来,你忍心叫人背回去啊!”而且他坚信,今天买下这些草莓,换来的是老乡的真情,而不是更多的烂草莓。
虽然因为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但黄德双夫妇还是尝到了甜头。“远超过老刘当时保证的亩产值1万元。”黄德双说。
第二年,黄德双吸取教训,将种植面积缩减到3亩,精耕细作,每亩产值能达到3万元。“现在种一亩地,抵以前种几十亩了。”黄德双说,村里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种草莓。
现在刘守平已经不用费力游说村民了。走在路上,经常有村民上前表示今年也想要跟着老刘种草莓。口口相传,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跟随老刘种上了草莓。2014年,平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百亩组、千亩村、万亩乡”的草莓发展目标,刘守平一手打造的“草莓之乡”已初具雏形。
“没想到老刘请我们下馆子呢,心想下碗面来吃就不错了!”黄良军话音刚落,屋里并排坐着的几个老汉都仰头笑了起来,坐在对面的刘守平也跟着呵呵笑。
“下馆子”的故事发生在2012年正月,回乡创业的刘守平在饭桌上拍着胸脯向乡亲保证亩产值过万元。在乡亲的将信将疑中,一个庞大的致富梦想由这个小个子男人托举起来。
不能再让乡亲们穷下去
从小,刘守平的命运似乎就注定要比别人坎坷。6岁丧父,17岁丧母,早早便扛起家庭的重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8岁的刘守平独自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他卖过水果、看过铺子,睡过桥洞、挤过大通铺……对于贫穷的滋味,他有着深切的体会。
凭着能吃苦和肯动脑筋,经过十几年艰辛地打拼,刘守平逐渐在城市立足,与人合伙开办了票务公司和货运公司,买房结婚生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曾经的艰辛困苦变成了人生财富,贫穷的滋味似乎也变得模糊了。
一次返乡探亲的偶遇却让刘守平的心里不是滋味。2011年,刘守平回老家过年,碰到同村一个7岁的小男孩,得知小男孩因家境贫寒,竟辍学在家。“现在国家的政策这样好,居然还有供不起孩子上学的。”刘守平再次剧烈地感受到贫穷在乡土的烙印。
这年正月初八,平桥乡党委政府召开“回乡创业”座谈会,向参会的本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宣传了多项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大家回乡创业,刘守平也在邀请之列。“一种带领乡亲致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刘守平说,但要干什么呢?灵光一闪,一个念头在刘守平脑海中出现。
干了就绝不撂挑子
在被誉为“冬草莓之乡”的成都市双流县,每年有数万吨草莓发往全国各地,刘守平当年看准商机,和朋友干起了货运,承接草莓货运业务。“双流的农民很富裕啊,他们种一亩草莓的收益能抵上乡亲种几十亩地了。”刘守平想,既然种草莓赚钱,为什么我们不能种呢?
说干就干!刘守平找来了投资伙伴,2011年6月,四川金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资金、专家陆续到位,眼看播种的季节就要到了,却卡在了土地流转上。
“950元一亩的流转价格已经远高于当地市场价,还有3户村民就是不愿意流转土地。”刘守平说,当时各种办法都想了,就是谈不拢。
基地不能成片,难免有些遗憾!就在刘守平一筹莫展时,时任平桥乡乡长的张中华听说了这件事儿,一下班就往村民家里跑,几天下来,工作竟然做通了。
就这样急急忙忙上马,“金森农业冬草莓示范园基地”很快建成投产。但平桥的土质、气候是否真的适合草莓生长?刘守平干脆把家搬到了基地上。经过几个月焦灼等待,结果喜出望外:草莓的大小、产量、甜度、脆度都很好!利用货运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产品很快就远销北京、上海、银川等各大城市。刘守平开始谋划如何说服乡亲们,于是就有了2012年正月和老汉们“下馆子”的故事。
在积极动员村民的同时,刘守平一头扎进了草莓种植里,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只要一听说哪里有草莓专家,他必定去拜访,妻子常调侃痴迷于草莓种植的丈夫为“草莓哥”。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已经种了17年草莓的赖志林,并被其精细的种植理念所折服。多次接触后,56岁的赖志林终于被眼前这位中年男人打动,决定为其提供草莓种植技术,帮助引进新品种。
草莓之乡初具雏形
“饭桌上,老刘拍着胸口保证1亩地收入1万元,我们是不信的,心想有6000元就不错了。”对于初识刘守平的情形,黄德双记得很清楚。
为了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发展壮大草莓产业,2014年3月,刘守平牵头注册成立了成都金森冬草莓专业合作社,不仅种苗分文不取,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而且还和村民约定由合作社对草莓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减少种植户的风险。
虽然半信半疑,但黄德双胆子大,拿着老刘免费提供的种苗,一下种了4亩。没想到,草莓成熟期来得太快,由于人手不够,根本摘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草莓烂在地里。
没有经验的不止黄德双一人。2013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让平桥乡推进办主任黄平至今印象深刻。一大早,一位村民挑着上百斤草莓到合作社,但由于采摘不及时,大部分草莓都已经无法销售。“我们都以为一场争执在所难免,没想到老刘没有多说什么便自掏腰包把草莓买了下来。”
有人说老刘真傻,这样人人都拿烂草莓来卖,你能都买下来吗?但刘守平有自己的道理。“老乡早上5点就打着电筒到地里一颗一颗地把草莓摘来,你忍心叫人背回去啊!”而且他坚信,今天买下这些草莓,换来的是老乡的真情,而不是更多的烂草莓。
虽然因为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但黄德双夫妇还是尝到了甜头。“远超过老刘当时保证的亩产值1万元。”黄德双说。
第二年,黄德双吸取教训,将种植面积缩减到3亩,精耕细作,每亩产值能达到3万元。“现在种一亩地,抵以前种几十亩了。”黄德双说,村里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种草莓。
现在刘守平已经不用费力游说村民了。走在路上,经常有村民上前表示今年也想要跟着老刘种草莓。口口相传,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跟随老刘种上了草莓。2014年,平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百亩组、千亩村、万亩乡”的草莓发展目标,刘守平一手打造的“草莓之乡”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