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情境构建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学生与文言文之间“代沟”的影响,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困难重重,古奥难懂是学生对古文最深的纠结。恰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与“古人”建立起精神通感,从而使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被学生有效吸收和理解基于此,笔者拟从实践角度,通过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构建情境。
  要想领悟文言文的精神内涵,需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內容、背景、情感有较好的把握,但高中生与文言文所呈现的那段“历史”有着相当深广的“代沟”。高中生死抠一些翻译技法,可能对通常难度的文言文能够读通,但却不能读懂,只能说刚刚满足了学生应试的最低需求,对发展语文能力,以至发展综合素养,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而,采用情境法架起学生与文言文间的沟通桥梁,使他们尽可能与文本接近,从而深度领悟文本,就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
  当然,情境的构建要有一定章法,随意而盲目的情境只能适得其反——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具体谈一谈如何操作。
  一、借用影像构建情境
  在教学近现代文本时,教师可以使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构建情境。比如《江南的冬景》(郁达夫),从网络上很容易找到江南冬天景物的影像,向学生展示。而且,身处南方的学生对这样的情景也有着亲身的体验,这个情境就比较容易构建。但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就不同了,在那个没有影像资料可以留存的年代,越远的历史越是“物不是人亦非”。因而,大多(除了个别历史文物、建筑,如黄鹤楼、岳阳楼等)只能用“借”的方法来构建情境。比如“借”当代影视剧(最好不用“戏说“的)、“借”国画、古典音乐等,为学生构建尽可能接近原貌的情境。
  例如,《阿房宫赋》不是一篇建筑“说明文”,而是借物论政的“资治”篇,对于这篇文章,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辉煌与衰败”的巨大反差,才能领会“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这一核心思想。但阿房宫已经消失两千多年,就算作者本人也是用想象来描绘的。怎样让学生感受“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间奢华与落寞的巨大反差?我就用壮观的故宫;坚强屹立的华表;圆明园遗址;颐和园寻常百姓游乐;电影《秦始皇》;秦始皇兵马俑这些资料将学生带入“物是人非花已去”的情境中。这时,学生就不再是将思维局限在阿房宫的景物上,而是与杜牧的情感产生共情,深度理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个思想。
  二、学生构建学习情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言文的理解、消化,不仅是个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后者,在当前强调“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发展”的理念下,更值得教师去关注并落实。再加上文言文所涉及的情态已经不可“复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文言文的特征,开放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构建解读的情境呢?
  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其实并没有特别需要强调的精神主旨,这是一篇叙事文,就不怕学生会因把握不好而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恰恰可以放开学生手脚,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文章。教师事先安排几名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准备,在课堂上请这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秦伯、佚之狐、烛之武等)表演文本,给学生构建起一个直观的情境,
  但这不是主体,而只是作为一个帮助学生感性理解的导入。
  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读了文章,也看了表演,大家说说感受吧,可以总说也可以从细节上说(打开思维空间),可以古今对比也可以结合自身(提供思路)”……“老师,什么都可以说吗?”“嗯,思尽可言,言无不尽”……刚开始,学生还有点放不开,聊了几句后,思维就放开了。有的学生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这句话让我想到当今一些霸权国家,无端发动局部战争,尽是一些站不住脚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的说:“我看到了高超的谈判技巧,一是要表现出全心全意替对方考虑,二是想办法利用矛盾,我们在现实中与人交往可能会用到,在外交上更是值得学习的技巧。”有的说:“请人吃饭,提前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这个郑伯,死到临头了起用烛之武,享乐的时候不知用人才,临危而用,道歉也是假意,根本就不尊重烛之武。要是我,哼……(教师表态:家国事大,个人荣辱事小,建议,对老板可以——学生大笑——对国家还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每名学生的表述,其实都是给学生构建了一个不同的解读情境。这种开放、自建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极有益处。
  以上是笔者经常使用的两个文言文教学的情境构建方法,其实情境构建有章法无模式——教无定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需求灵活掌握,比如朗读法、问题法、类比法等都是有效的构建情境方法。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相信广大教师都能举一反三,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活化表现。方法制备22个原发性RP患者及18个正常人眼的石蜡切片。抗体HLA-DR,CD45及CD68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标记
患者女,42岁。以右眼失明伴角巩膜葡萄肿、左眼角膜中央巨大白斑并发白内障入院。自述16年前曾行左眼手术。全身检查无异常,右眼角膜葡萄肿突出于睑裂外,无光感。左眼视力光感,角
目的 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32例(3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入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阅读主题选择一系列的文章展开阅读,并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就各种问题达成共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则能用一篇带动多篇,有助于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打通,构筑灵动的阅读课堂。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增加阅读量,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广泛选取文本,拓展视野  
并发性白内障常见于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RD)、高度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RP)、玻璃体切割术后及青光眼滤过术后等,手术治疗仍是治疗并发性白内障的主要方式。其手术方式由最初的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演变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外科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缓解疼痛、稳定脊柱和保护脊髓神经,并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近年来,随着脊柱Denis三柱理论的确立、CT及三
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因此,抗菌药物的应用在临床最为广泛。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磺胺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抗菌药物的使用日新月异。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数以千计
患者,男,38岁。因发热3个月余、视力下降1周来诊。3个月前出现发热,伴全身肌肉酸痛。血沉:64~88mm/h,ANA(+)1:40,HLA—B27阳性,抗ds—DNA、抗ENA、ANCA结果均阴性。2个月前曾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