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创新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技能人才实质是创新型、知识型“工匠”。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尝试构建一套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理论教学结合技能培训、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实践等途径加以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型工匠;创新教育;技能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在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方式的实践等尚在起步阶段。
  一、高职院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当今时代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批面向一线社会工作岗位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高超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且拥有一定创新素质和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逐渐在理论上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实践中的高职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仍存在诸多困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鉴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诸多局限,高职院校要勾勒更深远的发展愿景,势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职教育原有的观念、体制、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遭遇培养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发展瓶颈之际,国家也在顶层设计层面作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调整方针。
  二、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当今时代急需大批知识型新型“工匠”,从现代学徒制的战略选择出发,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旨在培养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又有出色的专业技能技术,且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无疑是促使职业院校发展更快,走得更长远的一个有力杠杆。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阐明高职院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与理论依据,且综合对比多所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的优劣之后,探索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知识型的新型“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可能。
  1.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为市场“量身定做”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具有市场性,从专业设置到课程设计适应市场发展,随市场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动,闭门造车式的专业设置只会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去甚远。另一方面,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刚入校或入校一年以后仍然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模糊,学习目标方向不明确,因此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的积极性和紧迫性,普遍存在着“混日子”的心理。因为兴趣和意志的缺乏,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是得过且过,最终因为学无所成,且多数职校生所学专业不仅不精,还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最终导致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用”,毕业以后处处碰壁。
  结合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及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时应主动与社会企业、行业产业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上根据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从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深化职业院校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既然是以培育能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应不以“普通专业”为主,而侧重“技术专业”。因而,满足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性、应用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应重点考虑的焦点。增强专业的技能性、操作性、综合性和普世性,就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
  而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则主要要从打消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迷茫心理与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态度两方面入手。首先是要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这一专业需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和掌握怎样的专业技能,从哪些途径、怎样学习才能满足专业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成以后能够胜任哪些工作等等。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与所学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才会更理智地生发出学习兴趣,也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学习知识,即促使其自主自觉自愿学习。其次是课程的设置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还要适应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因此需要设置更为灵活实用的课程模块,以达到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三者的协调统一,提高理论课程的知识含量、专业课程的专业含量和实践课程的技术含量,凸显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实用”三大特性。
  2.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杠杆,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且适应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为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以“引进来、走出去”、教师发展中心等为杠杆,加大对本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引进来、走出去”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双导师”制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来”既可聘任名校及校外科研机构专家、高工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也可引进普通高校的博士或青年教師带领校内学生做科研课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度,甚至可尝试由企业师傅直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走出去”即专任教师下企业。教师下企业分走访和实习两类,其中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到有本校学生参加实习的企业走访;专任教师则可尝试让其与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教师与学生共同实习,既让老师尽到关照、监督、指导学生的责任,也能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企业实时实地解决实际困难,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还能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弥补实践实训技能跟不上理论教学水平的不足。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服务教师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执教人才培养的服务型专设机构,教师发展中心以辅助教师发展为宗旨,承担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训、交流服务、质量评估等职能,故而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能更有效地推进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相互融合,为教师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化服务与支持,满足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也更有助于为本院校打造一支忠诚度更高、综合素质也更高的师资队伍。
  3.以培育“工匠”为目标,明确实践技能培养导向
  “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落实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就是能够在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之后具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技能。而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传承之人,高等职业院校便更能在社会大力提倡重振工匠精神的大好契机下一路高歌猛进。在培养“工匠”型技术人才时,职业院校不能套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否则容易造成學生两面“夹生”的状态。为强化学生实践实训能力,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与特点,明确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比如在校内外创建汽车美容店等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采取与社会企业、校外工作室相一致的运营模式,同样对外接受订单,为实践教学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等,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能为学生创造收入。
  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最终目的是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更好地就业,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隙对接。要实现这一目的,不防重拾对“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信心,在现实操作中改革和创新“订单班”的具体做法,真正落实“订单班”开设的初衷。“订单班”式人才培养的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也涉及多种因素,目的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出发,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密切校企联系,使学生更好就业。从“订单班”式人才培养的内涵出发,可以得出——让企业在学生甫一入学便真实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学生毕业时仍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情况自由选择企业——这一结论。那么,更具体的操作则是高职院校每年均在一年级各专业设立紧密型的“订单班”,“订单班”的校内实训场所由校企双方共建。“订单班”成立后,企业每周或每月定期派遣师傅到校内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双向对流。“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企业有义务安排其就业,但学生也有权利重新选择就业方向或到岗时间等。从大一开始的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既能让在校生更早熟悉行业现状,也能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时长,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隙对接,此外还能加强学生对未来预就业企业的忠诚度,企业也在这过程中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蒋萌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
  〔2〕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
  〔3〕李小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
  〔4〕吴英健.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D].上海: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昌娟(1989--),女,广东清远人,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任职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肩负着向社会大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保护和弘扬历史文明的社会使命,因而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意义重大。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力度,提升博物馆的形象,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博物馆2015年度大展《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的宣传推广为例,致力于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展览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博物馆
期刊
[摘 要]为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工作,本文以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创建“周六故事”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为例,对文艺品牌的培育进行探讨,在分析“周六故事”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提出了文艺活动品牌差异化选择、树枝式成长、立体化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文艺品牌;成长;发展;模式  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在实践中
期刊
[摘 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明显增大,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也加强了优秀品牌的建设。本文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德庆闹元宵为例,就如何建立优秀品牌,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德庆闹元宵;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以弘扬精神文明为重点,切实有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全民心理、身体以及文化等素
期刊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毛病的产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并有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辩证思维;互相联系;对立统一;整体平衡  引言  本文中所说的辩证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声乐
期刊
[摘 要]文化馆是群众文艺创作团体和群众文艺团队的“娘家”,群众文艺团队和群众文艺创作团体是娘家的儿女,群众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关系是“娘家儿女”关系,也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相互紧密联系的关系。  [关键词]群文创作;群艺团队;关系  群众文艺创作是一个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的名片,群众文化工作成绩如何,很重要的一部分就看文艺创作成绩展示。而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是
期刊
[摘 要]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代皇佑五年(1053),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宋城墙,是肇庆的历史见证。2001年,肇庆古城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7月,肇庆市人民政府通过了《肇庆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肇庆古城墙的申遗工作。做好肇庆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深挖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古城墙的了解,也必将有助于古城墙的申报世界文化
期刊
[摘 要] 送戲下乡是基层文化馆的一项长期任务,从9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已经逐步的走上由政府搭建的百姓大舞台去展示自己的风采,本文将对此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创新惠民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就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是下足了功夫,利用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繁花似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到了当地的经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广东曲艺的概念与涵盖的曲艺形式,提出现阶段影响广东曲艺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着重探讨广东曲艺传承保护,以及发展的有效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能够为我国地方曲艺文化精髓的留存与发展,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广东曲艺;粤曲;传承;发展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受经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广东曲艺艺术在传承保护与发展方面,出现了极为严
期刊
[摘 要]在群众文艺创作中,敏锐和联想是群众文艺创作选择题材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文艺作品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创作初期,敏锐的思绪和对事件的联想,对作品选题和整个作品的质量成功与否是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敏锐;联想  一、引言  “敏锐”和“联想”是选择题材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人说,题材的选择是由作者通过一定的社会体验,经过加工处理而确定,我
期刊
[摘 要] 本文梳理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基本情况,并从构建文化馆为主体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队伍、群众文艺创作应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导向、群众文艺创作应高度树立精品意识、自觉遵循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群众文艺创作应传承民族性及时代性的特征和建立健全科学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做好群众文艺创作的要素。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创作导向;民族性  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群众文艺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