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守本分、有期待、尚表达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仑 万通控股董事长。他是企业领袖,却常常被冠以“思想家”之名。他造房子,也写书,有《野蛮生长》这样的宏大叙述,也有“冯段子“经典语录流传于世。
  我不赞成商人去做商人以外的事情。作为一名企业家,核心本分是把企业经营好,这样对社会进步、环境改善都是非常积极的,远比公知似的标签化语言更有实际作用。
  这相当于男人会关心女人的事,但你还得进男厕所、穿男人衣服,你不能说你关心女人的事就把衣服换了进女澡堂,这是流氓行为,会被抓起来。我信守“有本分、守期待”,关心下女人生活的改进,但我还是穿男人的衣服、说男人话、进男厕所、进男澡堂。
  我认为企业家就应该这样。再关心别人,你还是企业家,还是把角色扮演好,这是第一位的。不扮演好第一角色,其他的角色一定是错乱的。当然,你彻底一刀两断也可以,比如像金星,一旦净根了,人家就可以把你当女人看了,女人也就认同你了。但如果你不彻底,那就成妖孽了,无论男人女人都不知道怎么跟你打交道,是爱你呢,还是躲你呢?
  所以,净根了你可以到大学当老师,也可以变成公知,但如果你没有净根,你就在企业家堆里,我不主张企业家扮演公知的角色。第一,人家公知是专业,不是律师就是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企业家偶尔说点什么还挺闹心;第二,公知都是软约束,说的都是相对标准,而我们是硬约束,利润、就业、增长等报表都是绝对标准,亏损就是亏损,我觉得不能松懈,人一旦进入软约束就容易飘。另外,真理都有相对性,何必那么较真呢?
  公知有时候较劲,而且观念的争论很容易上升到意识形态,在没有法制的情况下,争论可能会演化为街头暴力。但是有法制有保障的地方,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无论怎么吵都不会打起来。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更理性,期待法制更健康,也期待企业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要把有限的事情做好。人得受委屈,不仅是为自己受委屈,也要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不满承受委屈。民营企业当年注册个公司都不容易,今天一块钱就能注册公司;当年做公司时没人给你投资,现在那么多人给你投资;当年科长都不待见你,现在书记、市长都接见你。
  所以,发展都是阶段性的,要在发展过程中,使你的言行与社会转型匹配好,要守住你的本分,并抱有期待。这种期待有时候要说出来,但也不一定都说,也要分场合、分人。
  实际上,10年前在“企业泰山会”上我们就谈过“在商言商”的问题。当时有些工作人员有意无意地让企业家去讨论生意以外的事情,我们当时就制止了。柳传志表达了“一亩三分地、自己的菜园子”的观点,而当时我就说了,“不要别人进洞房,自己高潮”—就相当于别人兴奋,跟你有什么关系?把耳朵塞住,被子蒙住,自己躺床上就行了。偶尔碰到喜欢聊这个话题的人,我就调侃不要扒窗台,看别人进洞房自己高潮,干嘛啊?
  前阵子见到王石,我还说,万科的进步让我挺惭愧的,因为万通的进步还在路上,还需要向万科学习。这种行为属于企业家的反应,你不能说看到别的企业进步时感受不到压力,而看到公知谈到公共话题就参与进去了,到处参加研讨会。那肯定有问题,企业早晚会垮掉的。社会、公知、媒体也不要绑架企业家,就像企业家也不绑架大家一定去追求利润,政府服务部门也不要绑架企业家去做福利与公益,这种事量力而行。
  科学家要追求真理,思想家要追求真知灼见,要创造对世界的看法,政治家要追求共同目标、公共服务与福利,而企业家要说对自己与股东有利的话。我们可以把赚的钱转化为基金支持他们追求对自然、太空、环境、制度文明的探索,但你们不能要求我们追求真理。
  现在,企业家的状态与想法可能更加多元化,所以我才说“守本分、有期待”,如果再加一个词,就是“尚表达”,表达要准确。
  尤其是媒体与公知不能绑架企业家,非要企业家去追求真理,企业家只受资本绑架。我们尊重科学家,尊重一切对人类文明的探讨,但我们尊重不等于我们要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尊重记者并不等于我要变成记者,尊重妇女的权利,我不能变成妇女,我还是我。
  阿尔塔米拉的失明症
  西闪 别人称呼他作家、评论家、独立画家,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身体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个体劳动者”。这个劳动者在各种观念间穿行,举重若轻,谱出了一曲《思想光谱》。
  在西班牙城市桑坦德以西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洞穴,名叫阿尔塔米拉。洞内的壁画距今至少有12000年的历史,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洞顶的壁画据最新研究证实,作于25000年以前。壁画上的那些动物,无论野牛还是猛犸,线条肯定而流畅,色彩明丽夺人,甫一发现,就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识。壁画的艺术水准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人因此把艺术史看成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欣赏过这一奇观的毕加索感叹,现在的我们再也不可能像那样作画了。他断言:“阿尔塔米拉之后,一切尽颓。”
  可是反过来,按照毕加索的同一逻辑,是不是意味着阿尔塔米拉的壁画已经包含了艺术走向衰落的原因呢?想必不管怎么回答,都会显得矛盾。到底是哪儿不对劲?在鲁迅看来,问题出在艺术观念上。他认为,阿尔塔米拉洞的原始人不会摩登地为了艺术而艺术,洞中的壁画为的是实用而不是好看。至于实用的壁画何以好看到举世皆惊的程度,鲁迅没有答案。那些壁画中的动物,以天马行空的奇异姿态,困扰了笃信规律的世人百余年。
  直到有一天,一位不相干的女士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又被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充塞在阿尔塔米拉的疑云才一夜消散。她问,画里的动物为什么没有正面像?人们仔细一看,哎呀,真是如此。所有的动物无论种类大小,或站或蜷或奔,均侧身示人,无一例外。接下来有人做出令人信服的推论,壁画记录的都是死去的猎物,洞穴人共享的食粮—原来,它们的姿态是“摆拍”的!
  表面上看,这种视而不见的情形很像心理学中所说的“无意视盲”。由于注意力过度集中,另外一些不被注意的事物即使闯入眼帘,人们也未必真正看见。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著名实验,证实了视盲现象既惊人又普遍。他们让参加试验的大学生观看黑白两队相互传球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学生仔细计算白队运动员的传球次数。在全神贯注计数的情况下,学生们完全忽视了场景中发生的“意外”—一个扮成大猩猩的家伙朝镜头捶打着胸膛,大模大样地从队伍中间穿过。魔术师往往就是借助无意视盲的手法,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隔空取物大变活人之类的把戏。
  然而,发生在阿尔塔米拉的故事有所不同。引人失察犯错的,与其说是注意力过度集中造成的无意视盲,不如说是因为过分执念导致的观念视盲。在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它使得人们忽略眼前的事实,一条路走到黑。艺术史家阿拉斯在论文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里列举了不少观念视盲的例子。比如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画家科萨,他在表现圣母领报的画作《天使报喜》中画了一只硕大的蜗牛。而绝大多数的观众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将这只缓行在画框边沿的蜗牛当做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却轻易忽略了画家把它突兀地摆在画里,以期引导观者目光的初衷。
  阿拉斯说:“看的方式不一样,看到的就不一样”,的确如此。假如我们对卢梭所谓的“高贵的野蛮人”,以及高更、马蒂斯等现代艺术家的追求有所理解,我们就会明白,在大自然高于一切的观念笼罩下,灵性强于知性,激情高于理智,野蛮胜过文明的逻辑走到极端,在阿尔塔米拉的问题上犯错几乎是必然的。
  这让我想到了近几年颇为时髦的灵性教育,不也是在刻意制造观念上的失明症吗?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那样的教育机构,也接触到其中的办学者、家长和学生。他们把自然神化成至高无上的上帝,把儿童看成尚未遭遇工业污染的完美造物,把成人当成染上文明病的病人。他们教孩子们栽花种菜,做手工做木活儿,太阳出来晒太阳,雨天到了玩泥巴。相应地,他们用神话取代真相,以故事替换规则。电脑被视为禁忌,塑料被当做毒疫。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孩子们的确天真无邪。但是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只得住进阿尔塔米拉的洞里。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在自传里说,小时候父母曾把他送到一所类似灵性教育的学校里,去“学习充分表达自己”,于是他用做手工的小榔头去“表达”对霸占跷跷板的女童的愤怒,结果给开除了。
  当有人夸赞哲学家G.E.摩尔像儿童一样天真时,摩尔的同行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评价是极其肤浅的。在他看来,未经世事的天真一文不值,而饱经沧桑的天真又决不会与童真等价。所以他有一句名言:“要看不要想。”他的意思是,一个没有观念的人是无法行动的,但这个人必须自问:“我是否看见了所有的事实。”如此,可以降低观念视盲的可能。
其他文献
2011年的秋冬,我们发现男装未必是沉闷稳重的,它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亮橙明黄、天青蓝,这些原本专属于春夏的色彩也被使用到了今季男装的设计上。
期刊
曾有人这样描速“香港三大词人”:林夕多情,黄伟文摩登,周耀辉另类。  在二十多年前首度填词时,周耀辉就顶着“另类”的标签。1989年,周耀辉为达明一派创作了《爱在瘟疫蔓延时》,开始一鸣惊人。此后,在达明一派《意难平》专辑中,周耀辉写了《忘记他是她》、《天花乱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建立自己批判现实题材的独特风格。周耀辉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创作NT靠天分外,还要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1990年
期刊
2012~ 眺望  “未来已经是现实,只是还没有成为普遍的现实”。的确如此,想要知道未来怎么样,只需要足够认真的观察现在。    今日中国,尽管大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离奢侈品的世界尚有一定距离,然而位于财富金字塔上层的人群,足够撑起奢侈品消费的昂贵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富有人群在财富量和人数上的不断扩展,对奢侈品的追求将不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普遍的、大众化的奢侈消费时代将会来临。    奢
期刊
早上7点起床遛一会儿狗,吃简单的早饭,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午饭,下午再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晚饭,遛狗,回家看一会儿美剧,睡觉。  如果没有朋友力邀出门,现在的谢文每一天都基本这样度过,“基本是个书生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这一年,他发了近1万条微博,看了150本书,去了南美,去了马达加斯加。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当过七、八个CEO的55岁职业经理人来说不可思议。“我做人、做事有自己
期刊
一年过去,一年又来。春节的时候,清理了一下书架,发现这一年来买了不少书,却有很多本连包装的塑料纸都没拆过,最要命的是,好些书竟然想了半天,也始终回忆不起当时是因何要买它。我把这些新书打开来,逐一翻阅,看看究竟里面潜藏着哪些我当时购买它的秘密:是它的开头的几句话?—这一向是我决定买与不买的重要依据。很多年来,我一直对书有洁癖,倘若一本书在它开始的时候不吸引我,那么我基本上不会去看它。我相信直觉,相信
期刊
几年前,李小牧的餐厅刚在日本开起来,相熟的文化人经常带着朋友来捧场。一天,他们把一个年轻人带到了店里,并对李小牧说,这个人也写字。李小牧后来回想,却总是记不住那个年轻人的长相——他看上去很普通,像千千万万个日本的小青年一样。  让李小牧留下印象的是,这个大眼睛的年轻人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在日本很厉害的中国人。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在中国做比你还强的日本人,这就是李小牧和加藤嘉一的第一次见面。    
期刊
一位精通日本的中国人和一位熟稔中国的日本人,两个文化人,两个精壮男子,请他俩对中日两国在有关性、婚恋和男女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一下畅谈一番。  一个是在日本写专栏的中国人,一个是在中国写专栏的日本人。  中国人日日流连于歌舞伎町,和黑白两道称兄道弟,和媒体人政治家把酒言欢。上电视、拍电影,在日本混得风生水起。他的新书叫《日本有病》,透过被称为是日本社会缩影的歌舞伎町,由表及里,以辛辣的笔调,全面剖析
期刊
让他酷刑中的眼光投向我们。  穿过病房、围墙、铁丝网和  真理被过度消耗的稀薄空气中  仍开得璀璨的白色夹竹桃花。  他不会想到,  有人将以诗歌来残忍地谈论这一切。  我们相隔39年。  他死去,只为了剩下我们  这是一个以充分蹂躏换取  充分怀疑的时代。  就像此刻,我读着文革时期史料  脖子上总有剃刀掠过的沁凉。  屋内一切都如此可疑:  旧台灯里藏着密信?  地上绳子,仿佛随时直立起来  
期刊
直指灵魂的天籁之音从黄小琥烟熏火燎的嗓眼儿里飘出来,带着一种跌宕人生的抑扬顿挫。歌声之外,并不柔美的声线又给她平添了一种剽悍的霸气。生活和舞台左右交错音乐成为她人生的绝美陪衬。  黄小琥是一个很“呛”的女人,她习惯用“会”、“不会”、“是”和“当然”这样的单词回答记者连续几分钟的提问,她会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视节目最后,对一个观众的提问称赞道:“这是从开始到现在最好的问题”,从而让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主
期刊
从小我就在海边长大,潜水是孩童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游戏。那时潜水是为了改善伙食和玩耍,一个猛子扎潜进海里玩上一会,就能捞上来不少美味的鱼虾蟹。  没想到,长大后,我又爱上了潜水摄影,不仅因此结识了很多热爱潜水的朋友,也因此潜遍了世界各地很多著名的海域,看遍了各种海底生物的神奇和美丽。  这些地方有着最美的海底美景,也有着人和自然最和谐的状态。你能看到孩子抱着海龟在海面上游泳,能看到鲨鱼和人类在海底并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