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大学,不仅是国家对985、211高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只要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实现“上水平、出特色”,那么就是成功的教育改革。铜仁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自06年升本以来,以“建成贵州省及武陵山区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学校改革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学校转型跨越。
一、转型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1.统一办学思想,明确发展目标。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铜仁学院,怎样建设铜仁学院”的重大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在学校内外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突出、三个转变”的办学思路,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应用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克难攻坚,奋力赶超,实现了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变。2013年12月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当前,学校正着力实施“由以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服务基础教育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转型,正处于发展、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是铜仁学院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学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快”上着力,在“赶”上加劲,在“转”上突破,相信在3-5年后一定能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贵州省及武陵山区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2.深化综合改革,引领转型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领导班子决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责权利下放,人财物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激发办学活力;坚持以教学改革带动课堂改革,以教学研究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合作共育(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合作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就业率达95%以上。
3.以评促建促改,抓好评建工作。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指导,夯实了办学基础,加强了内涵建设,提升了办学水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认为:铜仁学院植根铜仁,服务地方做贡献;定位明确,艰苦奋斗求发展;政府支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团结和谐,师生精神面貌好;求真务实,以评促建显成效,是一所有思想、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建本科院校。目前,铜仁学院更名申办武陵大学已经明确列为贵州省高等院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且贵州省教育厅推荐我校加入了教育部指导的全国应用大学(学院)联盟,作为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单位加大建设。
4.实施应用转型,推动跨越发展。近年来,为适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做好“地方性、应用型”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优势资源,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密切对接,组建产学研战略发展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实施卓越计划,形成和培育“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特色。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我校材化学院、经管学院等相关专业走进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开展“校政合作”,我校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共建“铜仁市食品检测检验中心”等,努力探索举办特色专业和特色学院,服务地方产业需要的转型发展新路。
二、路径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1.把握好转型发展机遇是前提。在国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保持发展势头,创造新的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課题。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全国六百多所地方高校都面临这样的形势,都在谋求发展,只有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才能赢得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能否抓住机遇,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将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前是学校选择学生,将来必然是学生选择学校;学校不转型、不提升,转得缓,提升慢,就会失去机遇,就会失去发展的宝贵机会。
2.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是根本。质量是立校之本,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问题。教学质量不好,学生学不到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发展就是空话。为此,任何学校都强调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学校要跨越转型,事业要兴旺发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是非重要的。教师在高校办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办好学校必须紧紧依靠教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师资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大师”是学校的灵魂,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只有校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才能有效推动学术和教育的进步。学校如果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那么这个学校的知名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然会提高,学校的发展壮大就理所当然。因此,增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3.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我校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自学校从专科向本科转变发展至今,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履行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积极出台引进人才的优厚政策,兜底解决学校新校区建设的全部资金,积极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成为学校办学的坚强后盾。同样,学校要实现创建武陵大学的宏伟目标,进一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是非常关键。
4.推进民主办学科学管理是保障。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地,识辨能力和民主意识比较强。而且还有民主党派、教代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能有效保障民主办学、科学管理。各高校每年都要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在学校发展中,要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努力做到依法治校、科学决策和民主办学。同时,要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只有坚持从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出发,集中教职工智慧,体现教职工意志,凝聚教职工力量,才能营造出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步伐,发挥高校辐射引领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张志会(1979—),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型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1.统一办学思想,明确发展目标。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铜仁学院,怎样建设铜仁学院”的重大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在学校内外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突出、三个转变”的办学思路,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应用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克难攻坚,奋力赶超,实现了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变。2013年12月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当前,学校正着力实施“由以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服务基础教育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转型,正处于发展、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是铜仁学院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学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快”上着力,在“赶”上加劲,在“转”上突破,相信在3-5年后一定能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贵州省及武陵山区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2.深化综合改革,引领转型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领导班子决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责权利下放,人财物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激发办学活力;坚持以教学改革带动课堂改革,以教学研究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合作共育(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合作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就业率达95%以上。
3.以评促建促改,抓好评建工作。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指导,夯实了办学基础,加强了内涵建设,提升了办学水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认为:铜仁学院植根铜仁,服务地方做贡献;定位明确,艰苦奋斗求发展;政府支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团结和谐,师生精神面貌好;求真务实,以评促建显成效,是一所有思想、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建本科院校。目前,铜仁学院更名申办武陵大学已经明确列为贵州省高等院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且贵州省教育厅推荐我校加入了教育部指导的全国应用大学(学院)联盟,作为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单位加大建设。
4.实施应用转型,推动跨越发展。近年来,为适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做好“地方性、应用型”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优势资源,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密切对接,组建产学研战略发展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实施卓越计划,形成和培育“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特色。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我校材化学院、经管学院等相关专业走进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开展“校政合作”,我校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共建“铜仁市食品检测检验中心”等,努力探索举办特色专业和特色学院,服务地方产业需要的转型发展新路。
二、路径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1.把握好转型发展机遇是前提。在国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保持发展势头,创造新的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課题。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全国六百多所地方高校都面临这样的形势,都在谋求发展,只有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才能赢得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能否抓住机遇,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将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前是学校选择学生,将来必然是学生选择学校;学校不转型、不提升,转得缓,提升慢,就会失去机遇,就会失去发展的宝贵机会。
2.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是根本。质量是立校之本,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问题。教学质量不好,学生学不到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发展就是空话。为此,任何学校都强调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学校要跨越转型,事业要兴旺发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是非重要的。教师在高校办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办好学校必须紧紧依靠教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师资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大师”是学校的灵魂,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只有校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才能有效推动学术和教育的进步。学校如果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那么这个学校的知名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然会提高,学校的发展壮大就理所当然。因此,增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3.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我校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自学校从专科向本科转变发展至今,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履行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积极出台引进人才的优厚政策,兜底解决学校新校区建设的全部资金,积极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成为学校办学的坚强后盾。同样,学校要实现创建武陵大学的宏伟目标,进一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是非常关键。
4.推进民主办学科学管理是保障。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地,识辨能力和民主意识比较强。而且还有民主党派、教代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能有效保障民主办学、科学管理。各高校每年都要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在学校发展中,要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努力做到依法治校、科学决策和民主办学。同时,要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只有坚持从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出发,集中教职工智慧,体现教职工意志,凝聚教职工力量,才能营造出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步伐,发挥高校辐射引领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张志会(1979—),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