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是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错误的以为,小学生年龄小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疾病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的儿童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重症抑郁最大的潜在危险是自杀行为,这便是现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不能及時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留守儿童,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近你,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老师微笑地走上讲台,用明亮有力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注视着我,老师重视我,尤其是一些学困生,老师更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冷落,从而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而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与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共同参与学习。
二、自我教育时常抓
开学一星期后,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实行“这星期我当家”的制度。每周一个值日班长,让每一个同学都尝试“当官”的荣耀和责任,值日班长采用轮流或竞争上岗的形式。同样,学习委员等其它职务(包括组长)也是如此。我还大胆放手,主题班会也由小组承办,课余时间与他们确定好主题,把握尺度,内容、形式都由他们自己定,他们主持。同样每月评出一个最佳小组和最佳班长,并给予适当的小奖励。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同时也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增添班级的活力。除此之外,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展读书乐活动,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大胆、善于表达的综合能力。为了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我们积极主办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黑板报等,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自律的习惯。让学生自己来想,做自主思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学,做自主探索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实践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管,做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创,做创造的主人。
三、多方结合的心理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思品》课,只要时时刻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如“遵纪守法”“学会守信”等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我想只要老师处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
四、融入大自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发展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上家庭成员的影响,个别学生显得过于娇嫩、自私,甚至冷漠。因而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精心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来验证、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调适学生身心健康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同学的友谊,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每年学雷锋月,学校都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搞活动,到马路上清洁卫生,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树立荣辱的价值观。
总之,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贡献。我们应该本着“学习着,快乐着”的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心灵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留守儿童,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近你,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老师微笑地走上讲台,用明亮有力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注视着我,老师重视我,尤其是一些学困生,老师更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冷落,从而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而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与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共同参与学习。
二、自我教育时常抓
开学一星期后,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实行“这星期我当家”的制度。每周一个值日班长,让每一个同学都尝试“当官”的荣耀和责任,值日班长采用轮流或竞争上岗的形式。同样,学习委员等其它职务(包括组长)也是如此。我还大胆放手,主题班会也由小组承办,课余时间与他们确定好主题,把握尺度,内容、形式都由他们自己定,他们主持。同样每月评出一个最佳小组和最佳班长,并给予适当的小奖励。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同时也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增添班级的活力。除此之外,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展读书乐活动,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大胆、善于表达的综合能力。为了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我们积极主办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黑板报等,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自律的习惯。让学生自己来想,做自主思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学,做自主探索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实践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管,做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创,做创造的主人。
三、多方结合的心理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思品》课,只要时时刻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如“遵纪守法”“学会守信”等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我想只要老师处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
四、融入大自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发展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上家庭成员的影响,个别学生显得过于娇嫩、自私,甚至冷漠。因而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精心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来验证、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调适学生身心健康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同学的友谊,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每年学雷锋月,学校都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搞活动,到马路上清洁卫生,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树立荣辱的价值观。
总之,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贡献。我们应该本着“学习着,快乐着”的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心灵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