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异辙,殊途同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吉姆佩尔和列奥分别是《傻瓜吉姆佩尔》和《魔桶》中的主人公,两人都是历经苦难、命运坎坷的小人物,虽然两人身份、阅历迥异,对待命运的方式与态度迥异,然而他们最终殊途同归——践行了犹太人共同的负罪—救赎的命运程式。
  关键词:犹太小人物 负罪 救赎 践行 命运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与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都是美国当代有影响的犹太作家,都以其作品中突出的“犹太性”著称于世。辛格,美国意第绪语作家,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及其他文学奖。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波兰血统的波兰人的文化传统,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拉默德,美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犹太作家,曾多次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坚持以精湛的笔触描写犹太移民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经历;描写了生活历经磨难、屡遭挫折、失败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Schlemil),表达了对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的关注。犹太文学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就是历经苦难、命运坎坷的小人物,辛格与马拉默德都对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有一种深深的关切,并且都以写实的精神再现了犹太人“负罪—救赎”的共同的历史命运。
  吉姆佩尔(Gimpel)是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Gimpel The Fool,1957)中的主人公;列奥(Leo)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魔桶》(The Magic Barrel,1959)中的主人公。一个是愚钝、善良、吃苦耐劳、饱受愚弄的面包师,一个是受过正规犹太法典教育、即将成为拉比的大学生;两个身份、背景、经历迥异的小人物,却不约而同地背负了犹太人共同的“负罪—救赎”的历史命运。吉姆佩尔饱受命运的不公,一声不吭地忍受了。他自嘲地安慰自己:“你怎么办?肩膀是上帝给的,负担也是上帝安排的。”吉姆佩尔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自觉地背负了上帝为犹太人安排的“负罪—救赎”的历史命运。列奥是一位即将毕业成为拉比的27岁的大学生,有人建议他先结婚以赢得教徒们的信任,于是他找到了媒人萨尔兹曼。萨尔兹曼先后给他介绍了几个,他都不满意。他有些生萨尔兹曼的气,列奥陷入了苦闷。一个偶然,列奥发现了斯特拉的照片,他被打动了,他激动不已,他想立即找到她。列奥把自己的一生前前后后想了一遍,他最终下定决心,让斯特拉改邪归正,自己皈依上帝。列奥选择了救赎斯特拉、救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同于吉姆佩尔,列奥自觉、主动地践行了犹太人“负罪—救赎”的历史命运。
  吉姆佩尔一生饱受凌辱、欺骗,他无奈地顺从了命运的安排。他自幼就是个孤儿,从上小学起就有七个绰号:“低能儿、蠢驴、亚麻头、呆子、苦人儿、笨蛋和傻瓜。”镇上的人都觉得的他软弱可欺,大家合起伙来愚弄他、欺骗他,他对镇上人的欺负、作弄没有反抗,只是一味地顺从。他曾向拉比求救,拉比说:“书上写着,当一辈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时恶人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才是傻瓜哩。凡是令其邻人感到羞耻的人,自己就会失去天堂。”他也想到别的镇上去,可是镇上的人却把一个既离了婚又是寡妇且带着一个私生子又身怀六甲、嘴巴恶毒的坏女人艾尔卡硬塞给了他。他是逃不脱这些人的手心了,人们拿他当靶子玩;他也不抱期望了,这辈子注定要吃苦头了。二十年里,艾尔卡生了六个私生子(四女两男)给吉姆佩尔,而吉姆佩尔一声不吭地接受了并视如己出,为了这些与他不相干的孩子,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逆来顺受、善良软弱的吉姆佩尔,艾尔卡却一再哄骗他,不让他上床,就连她的私生子也肆意打骂他。终于,傻瓜忍受够了。吉姆佩尔受了魔鬼的诱惑,他把尿倒在面团里,做成面包报复那些曾经欺骗他的人。然而上帝指引了他,就连死去的艾尔卡在梦里也警告他不要欺骗别人。本性善良的吉姆佩尔最终依从了上帝的引领,赶走了心中的恶魔,把面包埋掉了,他不能欺骗他人。“一切都成败未定。现在一步走错,就会失去永生。”尽管,吉姆佩尔一生饱受了种种欺凌,忍耐了所有人对他的愚弄,却依然怀有一颗虔诚之心坚信上帝。他的愚傻是大智若愚、大彻大悟,是善良,是对他人的宽容,是植根于对上帝的信仰。他相信好人靠信仰生活,只有相信他人才能相信上帝。骗来骗去只能骗了自己,上帝是不会饶恕一切罪恶的。吉姆佩尔一生替艾尔卡受罪,最终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他也渴望现世的拯救,渴望摆脱真实世界的欺骗,到那个没有嘲笑,没有欺诈,没有谎言的最终去处——天堂;在那里,连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都不会受骗。死神来临时,吉姆佩尔高高兴兴地奔向那个地方。他的一生言说着犹太民族负罪—救赎的文化命运程式。天性善良的吉姆佩尔,内心怀有一种深厚的信念——宽恕和道德自律;他隐忍、宽容,对他人心存善念、仁慈,他是坚忍、虔敬的犹太民族智者的化身,是千百年来屡受迫害、歧视、杀戮、流离失所的犹太民族的化身,犹太教义所倡导的所有优秀品质:温厚、坚韧、仁慈、希望、宽容等集聚他一身。作为上帝的选民的犹太人历经沉浮,流散于世界各地,处于被排挤和歧视的异乡人的地位,但他们仍自强不息。犹太民族所承受的苦难和贫穷、饥寒、屈辱、迫害、歧视甚至屠杀使他们成为众生灾难中最具典型性的化身。吉姆佩尔和列奥正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两个典型的小人物。
  不同于吉姆佩尔,列奥是个受了六年犹太律法教育,即将成为拉比的大学生,然而最初他并不热衷于信奉上帝。他按照别人的建议,应该结婚以赢得更多的信徒,于是他找到了婚姻介绍人萨尔兹曼。萨尔兹曼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可是没有一个让人称心如意,不是寡妇就是脚有点跛。终于禁不住萨尔兹曼的鼓动,他见了35岁的中学教师莉莉·H,当莉莉·H问他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帝的时候,他气得浑身发抖,他严肃地说:“我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虔诚信徒。我皈依上帝,并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并不爱他。”从与莉莉的谈话中,他悟出了他的人生:原来他除父母之外,从未爱过他人,也不可能全心去爱上帝。不爱他人又怎能被人爱。列奥经历了一周难熬的内心挣扎,他从中找到了慰藉:“他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生来就是受苦难的。大概是既然他已有了爱,而新娘就会循爱而来……”列奥被浑身充满邪气的斯特拉打动,决定让她弃恶从善,而自己皈依上帝。列奥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怀疑是萨尔兹曼一手策划的圈套,但是他仍旧主动地选择了堕落、邪恶的斯特拉,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坎坷、沉重的救赎之路。列奥在斯特拉身上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如果斯特拉能因此而改邪归正,这样也就帮助列奥实现了自己的救赎,他的生命也就因此有了价值。吉姆佩尔一生替艾尔卡受罪,最终走完了饱受歧视、坎坷的一生;而列奥选择救赎斯特拉的生命运程刚刚开启。列奥优柔寡断,饱读诗书,缺少生活经验,也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小人物,继承了犹太民族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特色的救赎观念的衣钵,坚信犹太教信仰和遵守犹太律法,在艰辛的生存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吉姆佩尔和列奥寻求“负罪—救赎”的命运程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两个小人物身上深厚而凝重的宗教意识:对信仰的痴心,对上帝的忠贞。《圣经·旧约》中有一则何西阿的故事。“上帝让何西阿娶歌篾为妻,歌篾背弃丈夫,与另一个男人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然后离家出走。上帝让何西阿再去爱这个淫妇。于是何西阿用银子和大麦把她赎回来,教诲她不再行淫,不可归别人为妻。”这则故事隐喻上帝爱子如民如何西阿爱歌篾,上帝以仁义、公平、慈爱、怜悯对待子民,何西阿也以仁义、慈爱、怜悯歌篾。吉姆佩尔宛如仁义、慈爱的何西阿宽恕、救赎了淫妇艾尔卡;而列奥也自主依照上帝的昭示娶斯特拉为妻,正如何西阿娶歌篾为妻,并将救赎邪恶的斯特拉。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言说了对上帝的信仰,用行动践行了对上帝的忠贞,并深刻诠释了犹太教的内涵。辛格曾说:“事实上,肉体和痛苦是同义词。如果选择了邪恶而得不到惩罚,选择了正义而得不到酬报,那怎么可能还有什么自由选择呢?在所有这一切苦难后面,是上帝的无限仁慈。”吉姆佩尔和列奥都坚信在他们忍受苦难,牺牲自己之后会得到上帝的救赎。靠着这样的信念,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背负了犹太人的历史命运。这些小人物善良、天真、仁厚,被命运作弄,被人欺骗,却从不放弃对人的信任。这些小人物弱小、单薄,在人生的大潮中,无力抗争巨浪的吞噬,他们屡遭失败挫折,然而又心怀渴望与寄托。无论是傻瓜吉姆佩尔还是大学生列奥,他们都有着圣徒一般的虔诚之心。他们坚信只要行善,在这苦难的世界还有欢乐,还有弥赛亚降临的希望。
  尽管吉姆佩尔和列奥都承载了犹太人共同的命运,然而他们的身份、生活经历与所受的教育迥然不同,因此,他们对犹太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态度、理解与继承也大不相同。吉姆佩尔愚钝、善良,一味忍让顺从,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艾尔卡,使得她在临终向他忏悔。而列奥选择了斯特拉,决心让她向善开始新生,同时也救赎自己,在斯特拉身上他也开启了自己的新生。尽管两人的追求不同,对人生、对宗教的认识理解也有所差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吉姆佩尔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毫不怀疑上帝。而列奥虽然苦读六年犹太律法,但他一开始并不信奉上帝,在选择斯特拉之后,才决心皈依上帝。吉姆佩尔善良、软弱,别人塞给他的艾尔卡,他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对命运的种种安排别无选择。列奥虽然不自觉地步入萨尔兹曼的圈套,然而他却是自觉、主动地选择了斯特拉,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也有疑虑,也有困惑,但是他也在这种选择中谋划着自己的新生。在对信仰的追求中,他们都有迷茫,都有痛苦,然而在背负共同的命运时,他们却都义无反顾,满心希望。尽管两人身份、阅历迥异,对待命运的方式与态度迥异:一个是被动隐忍、逆来顺受;一个是主动、自觉追求,然而他们最终殊途同归——履践了犹太人共同的“负罪—救赎”的命运程式。
  辛格与马拉默德都对犹太世界的小人物给予格外的关照,他们作品中犹太人的困境也写照了人类的普遍的困境。这些小人物的命运隐喻了某些道德思想,寄托了作家们对犹太人的同情与理解,这不仅对犹太人适用,也对非犹太人具有适用性,正如马拉默德所说:“人人都是犹太人。”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体现着他们对传统道德、宗教信仰的种种思考,承载着他们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正是他们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凝重的宗教气质,赋予了他们的作品以深度和魅力,为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艾萨克·B·辛格,刘兴安、张镜译:《傻瓜吉姆佩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版。
  [2] 伯纳德·马拉默德,吕俊、侯向群译:《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 朱维之主编:《希伯来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 钱满素编:《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薛丽,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苗族服饰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苗族服饰图案替代了文字的功能,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厚重的苗族历史文化,极其丰富美丽的造型表现出服饰文化内涵。本文以苗族服饰艺术图案为研究对象,对苗族服饰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苗族 服饰 文化内涵  苗族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遍布在云、贵、川、渝、桂、鄂、湘等省,人数支系种类繁多,起源于远古时代,是蚩尤后代,随着时间推移变迁发展到现在,苗族服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方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平面广告作为一种普及面较广的传媒方式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尤其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审美价值以及广告领域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在创意初期加入了比例较重的后现代主义,不但提升了广告的内涵,而且增强了其传播价值与表现力,赢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平面广告 创意设计 后现代主义 表现力  传统的平面广告设计因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
期刊
摘要 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主要围绕一个汉剧名角“水上灯”悲惨、复仇的一生而展开。通过文本的循环叙事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复仇的外在主题,小说还隐藏着另外一条叙事线索,文本中的女性似乎都陷入了一个咒语中,每个人都上演了一场悲剧,似乎无路可逃,循环轮回。如何看待循环,冲破循环,这一问题折射出了方方对女性前途命运的冷静理智的思考,同时也是方方创作中一直延续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循环叙事 冲破循环 女
期刊
摘要 文学是现实的,其审美性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其介入现实的一种方式。如若在这种思维的烛照下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我们就能够发现这种边地民族文化书写与诗意化的写作方式的独特价值所在:这种类似于海德格尔寻觅“诗意的栖居”式的“家园”固守并非是“回归”式的退守,边地民族风情、文化的展示也并非一定要拉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互释,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文学路途寻觅中的开拓,更在于其以超越嘈杂
期刊
摘要 小说《花冠病毒》契合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作家深刻的人性关照。本文试从小说的苦难背景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心理能量开掘入手,分析作家对人物的悲悯和救赎,感受毕淑敏小说的心理能量,从而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探究毕淑敏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心灵处境的深度关怀。  关键词:《花冠病毒》 正能量 人性 人文关怀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不单是叙述一场冒险战争,更是对生命、人性、救赎等话题的深入关注,淋
期刊
摘要 《阿勒泰的角落》具有繁多中之一致的魅力,它展示的不是音乐而是鼓声,不是组织而是集合,不是英雄而是一般人,不是危机而是最平凡的时刻,而凭藉坚决地罗列这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凭藉努力对我们指出一切东西不过是一个流动而无结构的整体的暂时悸动,深深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使我们产生让日常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冲动,李娟当然没有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她却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状态
期刊
摘要 中国的传统小说大多是由男性创作的,在乡土小说上,也多是由男性的视角进行构思的。如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不断进行碰撞,在文学上不断发展进步,女性渐渐从传统文化的桎梏中走出来,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在如今蓬勃发展的文学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叙事潮流。本文从女性乡土叙事潮流崛起的表现开始谈起,重点放在女性乡土叙事潮流崛起的意义上,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一叙事潮流进行研究。  
期刊
摘要 本文将文化操纵论与巴金的著译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巴金著译作品相互影响,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主要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等文化因素主要影响了巴金在创作和翻译上的选材,著译作品的发表与出版以及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关键词:巴金 创作 翻译  余光中认为,创作是从抽象的感觉到具象的文字,即从经验到文字;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有条件的创作,即从文字到经验再到译文。其实,创作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性”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关键词:托马斯·克伦威尔 多面性 狼性 人性  引言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都铎系列”小说之《狼厅》和
期刊
摘要 《好人难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它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哥特式的风格反映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下的扭曲与异化。本文将通过信仰、道德、社会三个角度来剖析小说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异化现象。  关键词:《好人难寻》 弗兰纳里·奥康纳 异化 精神危机  引言  美国南方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极具特色的一股力量,20世纪20年代,南方文艺复兴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便是其中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