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人类生活的整体媒介化、网络化是大趋势。但“世俗化”心态、“人际化”盲从正在各种语境下泛滥。当下的传媒语言处境引人忧虑。本文以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对语境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养,丰富我国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之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看见》;柴静;语境;特点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体制创新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新闻工作者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以专业角度解读新闻。遇到热点问题不应只从新闻价值、轰动效应等方面考虑。人物访谈类节目《看见》以其冷静和深度著称,强调人文关怀,对热点事件不乏冷静客观的思考,让受众深刻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使该节目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力。本文以《看见》为例,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境的特点进行探讨[1]。
二、语境特点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境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并不断发展变化。主持人认识并利用语境有助于谈话和谐顺畅地进行。
(一)结构性
在谈话过程中,结构性贯穿始终[2]。核心因素如主持人、受访者、谈话地点等,以及影响谈话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认知语境”因素。在《北大屠夫》一期的采访中,因北大学子与卖猪肉的这两个身份被陆步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社会心理的反差,曾一度引起大众关注,他说自己是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看法的影响,这即是“认知语境”的因素影响。
(二)动态性
因《看见》是将人物專访与纪录片纪实同时推进传达信息的,其动态性更加凸显。主持人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其交际过程是变化的,谈话的语境也是变化的,随着每期节目的话题、嘉宾、场所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语境是一直变化的,谈话主体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成为背景知识的一部分。谈话主体的认知语境不断增加新的谈话内容,双方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变化[3]。
(三)制约性
由于主持人对受访者的不了解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共同语境增大。如《告别卢安克》中,卢安克解释说学生牙韩运有责任感,山里的自然量很强,孩子们野惯了,而思考会让他们痛苦,往往是比较调皮的孩子,最在乎老师的看法。牙韩运觉得回答不上问题是没有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该做的做不到。
三、结语
语境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在谈话过程中影响着主持人的言语行动,期间主持人积极主动地利用它们,促进谈话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助于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耿欣, 蒋玉鼐. 柴静如何“看见”——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J]. 中国记者, 2012(1):107-109.
[2] 张奕卓. 电视访谈节目《看见》的会话结构分析[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刘珺. 央视《看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J]. 青年记者, 2012(20):88-89.
【关键词】《看见》;柴静;语境;特点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体制创新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新闻工作者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以专业角度解读新闻。遇到热点问题不应只从新闻价值、轰动效应等方面考虑。人物访谈类节目《看见》以其冷静和深度著称,强调人文关怀,对热点事件不乏冷静客观的思考,让受众深刻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使该节目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力。本文以《看见》为例,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境的特点进行探讨[1]。
二、语境特点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境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并不断发展变化。主持人认识并利用语境有助于谈话和谐顺畅地进行。
(一)结构性
在谈话过程中,结构性贯穿始终[2]。核心因素如主持人、受访者、谈话地点等,以及影响谈话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认知语境”因素。在《北大屠夫》一期的采访中,因北大学子与卖猪肉的这两个身份被陆步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社会心理的反差,曾一度引起大众关注,他说自己是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看法的影响,这即是“认知语境”的因素影响。
(二)动态性
因《看见》是将人物專访与纪录片纪实同时推进传达信息的,其动态性更加凸显。主持人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其交际过程是变化的,谈话的语境也是变化的,随着每期节目的话题、嘉宾、场所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语境是一直变化的,谈话主体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成为背景知识的一部分。谈话主体的认知语境不断增加新的谈话内容,双方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变化[3]。
(三)制约性
由于主持人对受访者的不了解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共同语境增大。如《告别卢安克》中,卢安克解释说学生牙韩运有责任感,山里的自然量很强,孩子们野惯了,而思考会让他们痛苦,往往是比较调皮的孩子,最在乎老师的看法。牙韩运觉得回答不上问题是没有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该做的做不到。
三、结语
语境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在谈话过程中影响着主持人的言语行动,期间主持人积极主动地利用它们,促进谈话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助于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耿欣, 蒋玉鼐. 柴静如何“看见”——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J]. 中国记者, 2012(1):107-109.
[2] 张奕卓. 电视访谈节目《看见》的会话结构分析[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刘珺. 央视《看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J]. 青年记者, 2012(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