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64-02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医院感染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新型强效、广谱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与广泛应用,尿路感染的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使细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且不同地区的耐药率及菌株分布也有差异,因此为了给临床提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对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的老年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收集密云县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年龄56-97岁,平均68.4岁,分离出77株病原菌。其中男24例,女53例,剔除同一患者二次培养分离的菌株。
1.1.2 药敏板、稀释液及培养基 所有药敏板、稀释液、血平板、中国蓝均购于天津金章生物有限公司。
1.1.3 尿液标本收集 经临床诊断泌尿系感染的患者,经清洗,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或行膀胱穿刺术取尿留取10~20 ml于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半自动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稀释法,按美国克里斯标准判断结果。
1.2.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
3讨论
3.1 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细菌种类很多,以肠杆菌科细菌多见,通过对中医医院住院老年人泌尿系感染患者77株病原菌的分析发现,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与其他报道一致[1],其次为克雷伯氏菌属和肠球菌属。特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达到32.5%和30%,提示产β-内酰胺酶的存在。EsBLS由细菌质粒介导,可以通过结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且有潜在危险性[2],因此产EsBLS细菌的耐药性常常与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而呈多重耐药,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EsBLS阴性的菌明显增高,对于EsBLS菌株,即使体外实验敏感,所有三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都不能选用,因此,为减少EsBLS菌株的出现,应避免长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以减少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的产生和播散。革兰氏阳性(G+)菌占检出总菌数14.3%,以肠球菌属为主,对苯唑西林、红霉素、氯霉素耐药率很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
3.2 这些病原菌多源于肠道菌群,属内源性感染[3],其原因是多种基础疾病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菌群移位于人体的其他组织与脏器大量繁殖,而导致内源性感染,另外,老年人对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代谢功能下降,易引起肾小管药物中毒、化学性损伤,在此基础上更易招致上尿路感染,这些老年尿路感染患者还与中段尿取样时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有关,这些侵入性操作不但会损伤尿道粘膜,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导入尿道内,还有助于细菌在导管上形成生物膜,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这种生物膜是糖蛋白膜,在其保护下,细菌可以相互交流,协同生长,形成细菌微环境而不易被杀灭[4]。因此尽可能减少尿路侵入性操作的机会或尽早拔出留置导管,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恰当与长时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恰当使用抗菌药物,除增强易感者的抗感染能力之外,严格规范无菌操作[5],是预防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涛,熊自忠,徐元宏,等.临床分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07-209.
[2] 郭靖靖.郑荣.急性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乃耐药性监测[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1019
[3] 魏殿军,宋诗铎.医院内外感染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77-682.
[4] 周素兰,鲍亚泽,洪霞,等.医院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590-1593
[5] 徐潜,孟贵英,赵学军,等.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930-932.
作者简介:
谢彪,男, 1971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 现任主管检验师,从事检验工作及血站管理工作。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医院感染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新型强效、广谱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与广泛应用,尿路感染的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使细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且不同地区的耐药率及菌株分布也有差异,因此为了给临床提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对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的老年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收集密云县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年龄56-97岁,平均68.4岁,分离出77株病原菌。其中男24例,女53例,剔除同一患者二次培养分离的菌株。
1.1.2 药敏板、稀释液及培养基 所有药敏板、稀释液、血平板、中国蓝均购于天津金章生物有限公司。
1.1.3 尿液标本收集 经临床诊断泌尿系感染的患者,经清洗,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或行膀胱穿刺术取尿留取10~20 ml于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半自动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稀释法,按美国克里斯标准判断结果。
1.2.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
3讨论
3.1 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细菌种类很多,以肠杆菌科细菌多见,通过对中医医院住院老年人泌尿系感染患者77株病原菌的分析发现,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与其他报道一致[1],其次为克雷伯氏菌属和肠球菌属。特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达到32.5%和30%,提示产β-内酰胺酶的存在。EsBLS由细菌质粒介导,可以通过结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且有潜在危险性[2],因此产EsBLS细菌的耐药性常常与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而呈多重耐药,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EsBLS阴性的菌明显增高,对于EsBLS菌株,即使体外实验敏感,所有三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都不能选用,因此,为减少EsBLS菌株的出现,应避免长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以减少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的产生和播散。革兰氏阳性(G+)菌占检出总菌数14.3%,以肠球菌属为主,对苯唑西林、红霉素、氯霉素耐药率很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
3.2 这些病原菌多源于肠道菌群,属内源性感染[3],其原因是多种基础疾病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菌群移位于人体的其他组织与脏器大量繁殖,而导致内源性感染,另外,老年人对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代谢功能下降,易引起肾小管药物中毒、化学性损伤,在此基础上更易招致上尿路感染,这些老年尿路感染患者还与中段尿取样时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有关,这些侵入性操作不但会损伤尿道粘膜,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导入尿道内,还有助于细菌在导管上形成生物膜,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这种生物膜是糖蛋白膜,在其保护下,细菌可以相互交流,协同生长,形成细菌微环境而不易被杀灭[4]。因此尽可能减少尿路侵入性操作的机会或尽早拔出留置导管,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恰当与长时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恰当使用抗菌药物,除增强易感者的抗感染能力之外,严格规范无菌操作[5],是预防医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涛,熊自忠,徐元宏,等.临床分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07-209.
[2] 郭靖靖.郑荣.急性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乃耐药性监测[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1019
[3] 魏殿军,宋诗铎.医院内外感染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77-682.
[4] 周素兰,鲍亚泽,洪霞,等.医院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590-1593
[5] 徐潜,孟贵英,赵学军,等.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930-932.
作者简介:
谢彪,男, 1971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 现任主管检验师,从事检验工作及血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