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经商的一大特点,就是秉承儒家“博施与民而能济众”的经商治世之道,大行慈善之举,普施惠民之心。
司马迁曰:“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乔致庸讲究“和气生财”,善待相与,与同行共存,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和信任,因而乔家老店能够百年不衰,在同行业里得到了其他商家的尊敬和信赖。
乔致庸仁厚爱民的慈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经营之中,如给伙计顶身股、免除小相债务;为朝廷提供战争所需资金,为流亡的清政府提供银两;时刻不忘乔家“和睦乡里,扶危济困”的宗旨,为了让茶农,丝绸户能够生活,南下武夷山贩茶,到苏杭贩丝绸;同治七年,当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席卷北方时,乔家在村口埋下大锅,广开粥场,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灾民竟有十万之众。为不让这些灾民饿死,乔致庸将多年积攒下来的二百万两银子全部换成粮食,全家和灾民们一起去粥场喝粥……
“博施与民而能济众”——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时下国内企业及企业家的慈善意识、慈善行为不容乐观。据慈善公益组织调查,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超过90%的企业家不知去哪儿捐款。根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只有1%的企业家关注慈善活动和慈善捐款。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家在捐赠比例上差距更是明显。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慈善榜”统计,10年内美国富豪的捐赠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首富比尔·盖茨4年来共捐出230亿美元,约占其净资产的45%;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慈善榜”中,其评出的100位中国富豪七成没有出现,上榜富豪们的捐赠一般也只占其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几。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是国家的法人公民,企业有责任为建立一个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赚取高额利润,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必定形成多赢局面。
第一,慈善行为有助提升企业形象。热心慈善事业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国界,西方发达国家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时都把企业是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完全可以帮助企业的营运取得更佳的成效,一个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在民众和同行眼中必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企业,必然得到顾客的信任, 由此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同时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调动本企业职工形成凝聚力,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企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企业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慈善事业不仅可以直接回报其营业成绩,更可以降低赋税水平,提升社会形象和增强内部凝聚力,并最终与企业的盈利性目的相一致。对社会来讲,企业参与慈善可以扩大慈善事业的发展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并在全社会表达一种关爱与和谐的价值与信念。
第二,慈善事业能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慈善已成为将企业与社会的各种相关利益人紧密联系的一个市场,企业通过自由选择和互利方式组织参与社会捐赠,既扩大了公司自己的关系网络也扩大了社会的关系网络。以招聘员工为例,员工求职时并非以薪酬为惟一关注因素,还会考虑其他环境属性,如空气质量、治安环境等。由于企业的捐赠能提升当地环境质量或生活水平,同时亦可改善教育环境及质量,长远来看必将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因此亦间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第三,慈善事业是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举措。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国际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它应包括:利润,为投资者盈利;安全生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遵守商业道德,对消费者负责;保护环境,对社区负责;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但企业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作为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经营主体,企业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慈善意识,要照顾相关者的利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本来就是企业的应有之义。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某项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要,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履行社会责任不应被企业视为营运的额外成本。相反,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能增加企业获利,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正面形象。而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涉及到对利益相关方的关怀,也包含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是综合评价体系,并不是单纯的“慈善捐赠”。尤其10多年来,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的“慈善捐赠”热情被激活,加上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评选表彰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企业捐款就等于履行社会责任。在这种表象下,有极少数不良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给自己贴上“形象标签”,背地里却干着违法的勾当。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包含了慈善要素,但并不等于慈善公益捐赠。对于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依法经营,推及慈善。
首先,企业行使慈善要进行良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合理的慈善项目。发展慈善事业,大兴慈善之举不是“硬充壮汉”,不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可根据慈善公益组织的需求,发挥在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慈善组织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共同开发慈善求助项目,利用慈善事业这一平台,宣传企业的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这会起到比单纯产品广告宣传更有效。
其次,現代社会的慈善理念已经突破了慈善纯粹利他的防线,企业在选择慈善捐助时,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竞争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独特资源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有限的慈善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通过企业的慈善行为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得到政府、民众对企业的认可,又改善了企业竞争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再次,发展现代慈善事业, 需要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慈善事业不只涉及捐赠方与受赠方,企业慈善不仅是简单的捐赠物质、劳务、技术、产品,更是一个战略化的发展过程,即立足于企业长期发展意义上的战略慈善投资。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主管慈善捐助的机构,或者赋予公司慈善管理者以公司内的高层地位。给管理公益捐赠的机构适当权利,防止慈善捐助的决策、管理个人或极少数高层领导人说了算。
捐赠项目的管理者要与其他公司产品管理者一样,要对捐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要与企业的高层领导一道制定发展方案,要把捐赠项目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自身商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慈善活动与自身商业目标相互兼容、相互推进。必须要处理好推销活动、公共关系、经济运筹、战略规划等方面,需进行筹集资金、管理钱财、做好预算、选任干部、培训人员、项目计划、项目运营等。企业应将慈善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企业的公益理念。
“企业的唯一使命就是赚钱”——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界的信条,加上不少地方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税,并以此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更加重了这种态势。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求效率、讲效益的发展已深入人心。企业、企业家发展的能力体现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但发展的根基在于社会之中,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财富是企业家的,但财富也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应当“还富于民”、“还富于社会”。时下,对于国内的企业家而言,提升慈善意识,发展慈善事业势在必行。
司马迁曰:“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乔致庸讲究“和气生财”,善待相与,与同行共存,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和信任,因而乔家老店能够百年不衰,在同行业里得到了其他商家的尊敬和信赖。
乔致庸仁厚爱民的慈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经营之中,如给伙计顶身股、免除小相债务;为朝廷提供战争所需资金,为流亡的清政府提供银两;时刻不忘乔家“和睦乡里,扶危济困”的宗旨,为了让茶农,丝绸户能够生活,南下武夷山贩茶,到苏杭贩丝绸;同治七年,当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席卷北方时,乔家在村口埋下大锅,广开粥场,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灾民竟有十万之众。为不让这些灾民饿死,乔致庸将多年积攒下来的二百万两银子全部换成粮食,全家和灾民们一起去粥场喝粥……
“博施与民而能济众”——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时下国内企业及企业家的慈善意识、慈善行为不容乐观。据慈善公益组织调查,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超过90%的企业家不知去哪儿捐款。根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只有1%的企业家关注慈善活动和慈善捐款。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家在捐赠比例上差距更是明显。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慈善榜”统计,10年内美国富豪的捐赠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首富比尔·盖茨4年来共捐出230亿美元,约占其净资产的45%;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慈善榜”中,其评出的100位中国富豪七成没有出现,上榜富豪们的捐赠一般也只占其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几。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是国家的法人公民,企业有责任为建立一个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赚取高额利润,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必定形成多赢局面。
第一,慈善行为有助提升企业形象。热心慈善事业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国界,西方发达国家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时都把企业是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完全可以帮助企业的营运取得更佳的成效,一个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在民众和同行眼中必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企业,必然得到顾客的信任, 由此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同时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调动本企业职工形成凝聚力,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企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企业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慈善事业不仅可以直接回报其营业成绩,更可以降低赋税水平,提升社会形象和增强内部凝聚力,并最终与企业的盈利性目的相一致。对社会来讲,企业参与慈善可以扩大慈善事业的发展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并在全社会表达一种关爱与和谐的价值与信念。
第二,慈善事业能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慈善已成为将企业与社会的各种相关利益人紧密联系的一个市场,企业通过自由选择和互利方式组织参与社会捐赠,既扩大了公司自己的关系网络也扩大了社会的关系网络。以招聘员工为例,员工求职时并非以薪酬为惟一关注因素,还会考虑其他环境属性,如空气质量、治安环境等。由于企业的捐赠能提升当地环境质量或生活水平,同时亦可改善教育环境及质量,长远来看必将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因此亦间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第三,慈善事业是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举措。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国际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它应包括:利润,为投资者盈利;安全生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遵守商业道德,对消费者负责;保护环境,对社区负责;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但企业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作为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经营主体,企业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慈善意识,要照顾相关者的利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本来就是企业的应有之义。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某项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要,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履行社会责任不应被企业视为营运的额外成本。相反,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能增加企业获利,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正面形象。而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涉及到对利益相关方的关怀,也包含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是综合评价体系,并不是单纯的“慈善捐赠”。尤其10多年来,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的“慈善捐赠”热情被激活,加上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评选表彰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企业捐款就等于履行社会责任。在这种表象下,有极少数不良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给自己贴上“形象标签”,背地里却干着违法的勾当。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包含了慈善要素,但并不等于慈善公益捐赠。对于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依法经营,推及慈善。
首先,企业行使慈善要进行良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合理的慈善项目。发展慈善事业,大兴慈善之举不是“硬充壮汉”,不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可根据慈善公益组织的需求,发挥在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慈善组织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共同开发慈善求助项目,利用慈善事业这一平台,宣传企业的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这会起到比单纯产品广告宣传更有效。
其次,現代社会的慈善理念已经突破了慈善纯粹利他的防线,企业在选择慈善捐助时,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竞争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独特资源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有限的慈善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通过企业的慈善行为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得到政府、民众对企业的认可,又改善了企业竞争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再次,发展现代慈善事业, 需要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慈善事业不只涉及捐赠方与受赠方,企业慈善不仅是简单的捐赠物质、劳务、技术、产品,更是一个战略化的发展过程,即立足于企业长期发展意义上的战略慈善投资。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主管慈善捐助的机构,或者赋予公司慈善管理者以公司内的高层地位。给管理公益捐赠的机构适当权利,防止慈善捐助的决策、管理个人或极少数高层领导人说了算。
捐赠项目的管理者要与其他公司产品管理者一样,要对捐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要与企业的高层领导一道制定发展方案,要把捐赠项目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自身商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慈善活动与自身商业目标相互兼容、相互推进。必须要处理好推销活动、公共关系、经济运筹、战略规划等方面,需进行筹集资金、管理钱财、做好预算、选任干部、培训人员、项目计划、项目运营等。企业应将慈善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企业的公益理念。
“企业的唯一使命就是赚钱”——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界的信条,加上不少地方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税,并以此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更加重了这种态势。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求效率、讲效益的发展已深入人心。企业、企业家发展的能力体现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但发展的根基在于社会之中,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财富是企业家的,但财富也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应当“还富于民”、“还富于社会”。时下,对于国内的企业家而言,提升慈善意识,发展慈善事业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