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过表达GBP1的胶质瘤U87细胞(U87-GBP1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对照U87-Lacz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种U87细胞GBP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mRNA相对表达量或蛋白表达
【机 构】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 215004,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检验科 215008,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选择过表达GBP1的胶质瘤U87细胞(U87-GBP1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对照U87-Lacz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种U87细胞GBP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mRNA相对表达量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两种细胞增殖变化。利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选出CD14+单核细胞和CD3+ T淋巴细胞。用U87-Lacz或U87-GBP1细胞培养液处理CD14+单核细胞,分别为U87-Lacz培养液组和U87-GBP1培养液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MDSC比例,用两培养液组作用的CD14+单核细胞与活化的CD3+ T淋巴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的CD3+ T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以未经U87细胞培养液处理的单核细胞或活化CD3+ 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用加入抗人CCL2抗体U87-Lacz或U87-GBP1细胞培养液处理CD14+单核细胞,分别为U87-Lacz+抗CCL2培养液组和U87-GBP1+抗CCL2培养液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单核细胞中MDSC比例。分别将U87-GBP1细胞和U87-Lacz细胞原位接种至BALB/c裸鼠颅内致瘤,1周后各分为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抑制剂RS504393治疗组(U87-Lacz+RS裸鼠组和U87-GBP1+RS裸鼠组)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U87-Lacz裸鼠组和U87-GBP1裸鼠组);30 d后处死裸鼠,分离全脑、脾脏和骨髓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裸鼠脑中移植瘤,计算移植瘤体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织MDSC比例。
结果U87-GBP1细胞中GB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U87-Lacz细胞,但两组细胞体外增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87-GBP1培养液组MDSC比例高于U87-Lacz培养液组[(7.75±0.80)%比(4.50±0.08)%,P=0.003],两组均高于对照组[(2.55±0.31)%)](F=18.27,P=0.002);U87-GBP1培养液组作用的活化CD3+ T淋巴细胞增殖率低于U87-Lacz培养液组[(47.38±0.08)%比(61.70±5.05)%,P=0.040]。U87-GBP1细胞中CCL2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培养液中CCL2蛋白表达水平[30.66±0.17和(1 005.00±12.23)ng/L]高于U87-Lacz细胞[1.29±0.15和(111.60±11.44)ng/L](均P<0.01),U87-Lacz+抗CCL2培养液组和U87-GBP1+抗CCL2培养液组MDSC比例分别低于U87-Lacz培养液组和U87-GBP1培养液组(均P<0.05)。U87-GBP1裸鼠组脑移植瘤体积大于U87-Lacz裸鼠组,U87-GBP1+RS裸鼠组和U87-Lacz+RS裸鼠组脑移植瘤体积较未经治疗的相应裸鼠组增长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87-GBP1裸鼠组脑移植瘤、脾脏和骨髓中MDSC比例高于U87-Lacz裸鼠组,U87-GBP1+RS裸鼠组和U87-Lacz+RS裸鼠组各组织MDSC比例均较未经RS504393治疗相应裸鼠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GBP1可能通过促进胶质瘤U87细胞中CCL2表达,招募MDSC,在胶质瘤微环境中集聚形成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在体内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中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NTCP)的表达情况,探索体外培养的BMSCs能否自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及NTCP是否是HBV感染BMSC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外泌体中miRNA-146a-5p和miRNA-155-5p的表达,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Qiagen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56例RA患者和24例健康者血浆中的外泌体,以miRNA-451a作为内源性参考对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泌体中miRNA-146a-5p和miRNA-155-5p的相对表达量,使用2-△△Ct法计算相对
目的探讨miRNA-499a-5p靶向CD38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采用H2O2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H2O2组、H2O2+阴性对照(NC)组和H2O2+miRNA-499a-5p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中miRNA-499a-5p和CD3
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多肽(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活性氧簇(ROS)和溶酶体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巨噬细胞后的胞内定位情况。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Mpf,体外作用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ROS和溶酶体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情况。结果低浓度(4 μg/
目的研究布鲁杆菌S2株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发现神经型布鲁杆菌病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方法用布鲁杆菌S2株分别侵染BV-2小胶质细胞0、3、6、12、24 h,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检测p-JNK、p5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JNK蛋白核转运。结果布鲁杆菌S2株能促进BV-2小胶质细胞p-JNK、p53蛋白及mRNA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
目的比较H1N1流感病毒疫苗株在MDCK和MDCK-G1细胞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产毒量、病毒滴度和细胞代谢情况。方法通过棋盘法摸索两种细胞的最佳种毒条件,然后比较2株细胞在最佳条件种毒后的血凝滴度、半数组织感染剂量(TCID50)、葡萄糖和乳酸的代谢情况。结果MDCK-G1细胞以感染复数(MOI)=0.00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512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的致病机制一直是结核病的研究重点。MTB的致病性,特别是潜伏感染与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特性密切相关。巨噬细胞是人体中的重要免疫细胞之一,但MTB逃逸巨噬细胞的杀伤机制仍不甚清楚。前沿研究发现MTB对巨噬细胞相关受体、吞噬溶酶体、氧化应激、凋亡、自噬及焦亡等诸多方面存在影响,从而介导逃逸其杀伤作用。本文将对此加以综述,以期为
随着以百白破为基础的联合疫苗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疫苗的接种次数和接种实施成本逐渐降低,对落实免疫规划及满足差异化需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联合疫苗的研制关键在于制剂处方工艺的开发,而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灵活性的制剂处方工艺对疫苗免疫原性、抗原相容性以及产品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多个国家与相关组织的监管共识,就以百白破为基础的联合疫苗药学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是脑寡转移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SRS对于体积较大的转移病灶并不适宜。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SRT)是一种较新的治疗脑转移瘤的技术手段,能在给予转移病灶较高照射剂量的同时尽可能保护照射野之外的正常组织及器官,且治疗后脑转移病灶局部控制率良好。文章对不同分割方案FSRT的剂量效应关系、不良反应以及FSRT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进展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