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水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提升探讨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培养体系和就业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学生内在竞争力不足、岗位分布和用人单位影响等问题,以高校理工科水利类专业为例,探索以高校和教师为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为外力,构建多方联动的培养机制,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保障;就业措施;多方联动;水利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1-0162-06
  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1]。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大学生顺利就业对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2],随着就业环境、形势和制度的变迁,大学生就业涌现出新的内容、任务和挑战[3],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突出[1]。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李胜强等[1]指出,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排名因素、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是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霍正刚等[4]从高校自身角度出发,指出就业指导存在工作机制与理念单一、指导人员素质不齐、指导方法和手段单调等问题。刘卫红等[5]对大学生的就业需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她认为就业需要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提出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马永霞等[6]从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胜任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领导力和社会适应力等维度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出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学生差异化发展及多能力协调。郭德侠等[7]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讨高校课程改革和授课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帅英等[2]从社会、单位、高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及相应办法。喻名峰等[3]进行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影响因素、就业质量、就业诚信、就业教育和指导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就业问题需要持续研究。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难等问题,并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基于多年的学生辅导工作经历,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等一方或某几方的单方面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行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保障能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存在诸多共性特点,但仍然存在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因此,以理工科水利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探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方联动的可行措施,以期提高大學生就业质量水平,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机制仍需完善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待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指导不足,就业指导人员较少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常薄弱,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此外,就业率是高校办学水平考核的重要方面,目前多数高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往往
  过于追求就业率[4],而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不够重视。
  (二)学生容易受外在环境干扰
  学生择业盲从现象突出。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向用人单位投送简历过程中,跟风现象严重,往往出现一个班八九人扎堆一家单位而冷落另一家单位的现象。此外,作为迈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很多学生普遍看重用人单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保障,高收入成为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较少关注工作兴趣、适应能力、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等。
  家庭成员的影响较为突出。首先是地域问题,一般家长希望孩子到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或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学生就业选择受地域限制。其次,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等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学生一旦选择了中小水利设计公司或中西部单位,家长往往会劝阻。
  (三)学生内在竞争力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够突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7]。据调查,多数大学生实际拥有的就业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经历四年的水利专业学习,仍然处于对水利专业认知模糊,水利科学素养欠佳的状况。
  高校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难度加大。其次,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天之骄子的心态屡屡碰壁。再者,部分大学生求职简历粗糙、就业基本礼仪缺乏、自信心不足、面试发挥欠佳等都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四)岗位分布及用人单位的影响
  岗位吸引力地域分布不均衡。水利岗位分布广泛,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水利事业单位、设计院、水利工程局、研发企业、科技公司等。但相对于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大学生普遍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8]。那些经济发展好、交通便利地区的岗位往往受大学生追捧,部分岗位人员集中申报,竞争压力大。而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岗位往往无人问津。
  用人单位招聘思维的变化。随着就业市场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选聘思维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注重学习成绩和必要证书之外,更多的在乎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招聘门槛也相应提高[2],普通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二、增强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的举措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笔者基于多年对理工科水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应以高校和教师为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为外部推动力量,多方联动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的提高。   (一)重视人才质量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水利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利事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水利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方向,其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领域和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水文预测预报、水利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校水利类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特色培养[9],修订和完善大学生质量培养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以及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3]。高校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科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辅导讲座,如大一进行水利专业前景介绍和职业基础知识教育,大二、大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大四进行择业就业教育等。高校要始终做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并予以正确价值观的引导[8],消除学生迷茫心态、增强学生自信,培养积极正确的就业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建设
  搭建和完善就业指导平台。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培养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建议按学科大类直接配备2~5名就业指导教师,既拥有就业辅导能力又具有水利常识,直接对接联系学院,更好地提供教育輔导服务。其次,多渠道提供水利行业发展动态介绍以及就业信息资讯,建设维护好就业网站、QQ或微信公众号;搭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团委-辅导员信息通联机制,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给应届毕业生。此外,还可以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学生进行工作能力锻炼,增强就业竞争力。
  外引内联提供多途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通过外引内联等多途径加强专业岗位前景介绍和就业信息搜集,主动加强与专业教师、已毕业校友、校外用人单位的联系。专业教师多年从事某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具有专业和学科发展的眼光,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经常会遇到诸多专业岗位信息;校友大多分布在各个行业,工作多年并颇有建树,可以咨询校友单位是否有岗位需求,同时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作学术报告或就业指导讲座等;水利单位地域分布较广,学校应面向全国主动联系各大水利设计院、水科学研究院所、水利局、水文局等,咨询年度内是否有用人计划。多途径的信息搜集,给在校应届毕业生以更多的选择余地,避免就业信息的闭塞导致丧失就业机会。
  (三)专业教师认真辅导
  专业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教学各环节中注重完善教学大纲,选用优质教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水利科研实践并行开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对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10],进而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丰富、能力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思维的大学生。
  专业教师负有职业引领的责任。学生入校伊始,应及时开设水利学科导论课,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熟悉专业,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课谈学习目的,毕业后该课程知识哪里可以用以及怎么用。在带队实习过程中,应抓住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的正确引导。此外,最好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以便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将本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分布情况告知学生,经常性的交流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就业。
  专业教师有提供就业信息的义务。专业教师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经常与水利生产实践单位有业务往来,容易了解这些单位是否有岗位需求;同时,基于同事、校友之间的人际资源,专业教师获知就业信息的范围和渠道更多,也更及时。
  (四)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包括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胜任能力、领导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6]。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有助于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入学开始,大学生应形成一份职业规划,主动与学校专业课老师、就业辅导老师交流对水利专业的认知,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并主动与家长沟通未来发展计划等,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适时调整、完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充实水利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人格魅力。通过考取必要的证书,参加社团、助学岗位、创业实践活动,锻炼个人的综合能力。实习期间,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了解水利行业动态和发展。
  毕业季,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应端正态度,主动出击。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计划就业的学生,应主动出击,广泛浏览水利系统、高校及社会相关就业网站,搜集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就业面试信息,认真做好简历和求职信。漂亮简约、内容翔实的简历,是递交给用人单位的第一道信息,学生应认真对待,如实包装自己;同时,要做好面试礼仪学习,端正求职态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对待面试。计划创业的学生,应及早谋划,做好与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辅导老师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专业帮助。
  (五)家长鼓励支持
  家长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通常希望孩子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薪水高、体面的工作,但严峻的就业形势未必都能如愿。一旦出现就业观念分歧,家长应多与学校沟通,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支持,尊重孩子选择,避免盲目指挥和强硬干涉。为了能让家长及时了解水利专业特点,建议家长及时关注学校、学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提供的有关就业资讯、水利行业发展或水科学研究的微信公众号,增加对孩子所学专业的了解并对孩子的职业选择有所支持。   (六)制度和政策完善
  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和政策。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和招聘行为,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制定优惠就业政策,放宽应届毕业生户籍管理制度,加大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支持,给予到偏远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政策支持和优惠鼓励。
  构建就业信息共享的求职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下,应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信息传递的通畅性,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咨询,避免学生信息不通错失就业良机。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和水利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信息匹配,为单位推送人才。
  加大水利行业的投资力度。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水利行业就业前景广阔,高校水利类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七)用人单位关怀
  用人单位的薪资、福利和发展空间是学生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薪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发展空间广阔的单位,自然受到毕业大学生的青睐,反之则不然。用人单位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业绩和岗位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和激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就业。另外,用人单位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荣誉、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改变唯学校论、唯证书论等招聘思维,重视引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聚焦名校光环。人才引进后,应给予学生岗位适应期,开展水利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避免粗放用人模式导致双方均不获利。
  三、结语
  在大学生数量居高不下和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比较突出,需引起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单位等多方关注。高校和专业教师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需要认真审视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搭建就业平台,外引内联提供就业信息,注重专业教师辅导,着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要认真提高个人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家长作为外部环境,应多给予学生理解、支持和鼓励。社会和用人单位作为高校以外的推动力量,应多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完善就业制度和政策,构建求职服务平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水平,最终达到学校放心、学生称心、家长顺心、用人单位满意的效果,从而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实现人能尽其才、才能尽其用的效果,进而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胜强, 李虹, 金蕾莅.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 71-76,82.
  [2]帅英, 翟紅侠, 肖必华.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3): 81-83.
  [3]喻名峰, 陈成文, 李恒全. 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2): 79-86.
  [4]霍正刚, 王建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2): 104-105.
  [5]刘卫红, 冉瑞琳. 大学生就业需要调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3):155-158.
  [6]马永霞, 梁金辉.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 教育研究, 2016, 37(9): 40-50.
  [7]郭德侠, 郭德红, 李怡.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与高校课程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3): 81-87.
  [8]唐进.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引导[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21(2):146-150.
  [9]方红远. 基于特色培养的水利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2): 78-82.
  [10]黄金柏, 罗国平, 王景才, 等. 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26(2):98-101.
其他文献
摘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IM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鉴于此,建筑类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将BIM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1+2+5”人才培养模式,将BIM技术知识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并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推进工程管理专业
期刊
摘要: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设计计算、实践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训平台的建设理念。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教学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计算教学平台、新型“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平台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阐述了五个子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研究成果
期刊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引入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钢结构设计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依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结合笔者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选择有关钢结构稳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具体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科研成果以体现教学的学术性质和艺术功能。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从熟悉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课外的利用等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慕课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兴起。为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筑材料慕课建设质量,对建筑材料慕课建设期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校、教师、慕课公司三个层面共确定14个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程度,最终得到各影响因子的总排序。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材料慕课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慕课;建筑材料;层次分析法;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TU5-4;G4
期刊
摘要:進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普事业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社区科普工作的改革,应更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通过对当前城镇居民对社区科普的需求度和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探索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社区科普工作有效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社区科普;需求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1-0133-10  新时代网络科技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机会的增多,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可展折纸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国际工作坊为例,对工作坊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介绍,包含前期计划、学术汇报、指导教师演示、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模型制作及各组的成果答辩等。此外,分析了聯合工作坊在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相互统一等方面的意义,并对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重庆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申请并通过了英国特许水务与环境学会(CIWEM)的国际评估。文章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和CIWEM评估对专业人才所必备的胜任力要求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特点,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提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以适应新时期
期刊
摘要:数字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设计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如何有效整合,也是当前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持续探索的热点课题。文章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纵横结合”为特色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该体系通过“纵向”的进阶式数字设计主干课程和“横向”的融合式数字设计专题训练,实现与原有设计教学体系衔接与适应的具体模式和实施经验,以期为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
期刊
摘要:基于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文章从教学内容的整合、网络平台的建设、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力学课程群的整合与改革的思路。实践表明:力学课程群的整合与改革,可以压缩教学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TU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当前,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创意工科的发展对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各种设计类工科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创意工科的发展与建设为引领,在创意工科人才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培养手段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时,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案例,在学科交叉、教育模式及设计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意见。  关键词:新工科;创意工科;建筑设计类;人才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