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当前形式下城镇规划与建设的要求,针对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城镇规划;经济一体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form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equirem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own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town plann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2科学整合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3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2.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2.2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上因素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2.3城镇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主权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4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加,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到挑战。
3.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是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协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手段存在,代表的是政府立场,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其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和政策环境来提高城镇运作效率,吸引各种经济要素,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若不建立起共同的游戏规则和保障体系,期望总体规划实现对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要准确预见城镇的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正是小城镇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滚动调校、建立动态运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3.2实事求是地确定城镇化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优势、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从小城镇具体情况看有共性的地方,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等等不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国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占用方面,相当于当今的发达国家。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城镇化战略,确定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实际相适应。
3.3发展思维方式从“大”到“高”的转型
在规划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城镇与全国部分城市在建设上作“大”文章一样,在规划工作刚刚启动时,发展思路表现出过度的“激情与雄心”,希望规划要有“大气魄、大手笔”,要充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要落实超标的道路、广场、设施等等。但应该注意的是粗放式的城市建设平面蔓延与扩张是难以为继的,过度侵占耕地同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应该步入理性轨道,采取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高密度、高效益”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迈出从“大”到高”转型的第一步。规划方案应表现为“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
总之,由于各城镇土地资源各不相同的状况,经济实力有强有弱、城乡差异有大有小、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文化背景有厚有薄。因此城镇规划应分门别类、因势利导地确定不同发展思路,并凝结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不同的空间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7).
[2] 吾买尔·吾甫尔,哈斯亚提·沙迪克. 浅议城镇规划[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7) .
[3] 郑秋发. 谈谈对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考[J]. 广东建材, 2010,(07) .
关键词:城镇规划;经济一体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form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equirem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own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town plann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2科学整合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3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2.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2.2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上因素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2.3城镇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主权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4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加,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到挑战。
3.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是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协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手段存在,代表的是政府立场,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其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和政策环境来提高城镇运作效率,吸引各种经济要素,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若不建立起共同的游戏规则和保障体系,期望总体规划实现对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要准确预见城镇的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正是小城镇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滚动调校、建立动态运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3.2实事求是地确定城镇化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优势、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从小城镇具体情况看有共性的地方,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等等不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国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占用方面,相当于当今的发达国家。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城镇化战略,确定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实际相适应。
3.3发展思维方式从“大”到“高”的转型
在规划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城镇与全国部分城市在建设上作“大”文章一样,在规划工作刚刚启动时,发展思路表现出过度的“激情与雄心”,希望规划要有“大气魄、大手笔”,要充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要落实超标的道路、广场、设施等等。但应该注意的是粗放式的城市建设平面蔓延与扩张是难以为继的,过度侵占耕地同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应该步入理性轨道,采取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高密度、高效益”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迈出从“大”到高”转型的第一步。规划方案应表现为“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
总之,由于各城镇土地资源各不相同的状况,经济实力有强有弱、城乡差异有大有小、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文化背景有厚有薄。因此城镇规划应分门别类、因势利导地确定不同发展思路,并凝结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不同的空间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7).
[2] 吾买尔·吾甫尔,哈斯亚提·沙迪克. 浅议城镇规划[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7) .
[3] 郑秋发. 谈谈对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考[J]. 广东建材, 20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