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哲学问题:生、活、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絮:一进教室,一个女孩子就向我招手,示意我过去。我好奇地走近她,她夸张地说:“老师,你好漂亮!”呵呵,大庭广众,这表白也太大胆了。
  首先关掉孩子们已经为我打开的多媒体设备:这次我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体验一下反璞归真的感觉。
  看见许多陌生的面孔,还有一些无关的面孔:本校的一些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心理学老师、历史老师、数学老师都串科来听我的课了,坐在后面冲我笑。还有一个校长和几个主任。我心想:第四节课啊,同志们,你们应该去食堂的。跑这儿来给我加压干嘛?
  我一向不习惯看后面的老师。但这一次去早了几分钟,正好碰上学生做眼保操,我在音乐声中在走廊中行走,看到一个陌生的女老师对着我可爱地笑,我也回她一个笑;但转而又觉得尴尬,赶忙扭头。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怯场。但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我眼里就只有学生,心里只有文本了。
  在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我将课题用红、绿两种粉笔分两行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的
  常春藤叶
  眼保操结束,课前三分钟的主持人上场。
  今天是张琦。她上来之后,不紧不慢地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些成语填空:
  ( )业有成 ( )心一笑 ( )屋及乌 ( )出心裁 ( )杰地灵
  ( )貌双全 ( )言善辩 ( )胜一筹 ( )事多磨 ( )大物博 ( )莫能助 ( )怨自艾 ( )所不欲勿施于人
  她一邊写,我心里一边急,心想:这娃娃,写那么多简单的成语干嘛?早知道你要写那么多,我应该提醒你课前就写好的。这样,我讲课的时间就不够用啦!
  当她叫了两位同学上去用红色粉笔填好空,我才豁然开朗,并感到强烈震撼!
  所有成语的首字联起来就是一句话:“学会爱别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张琦说:“我们常常觉得这世界不公平,觉得别人不够爱我们。事实上,除了我们的父母外,没有人能够完全无私地爱我们。我们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索取和期待,不要觉得我们爱了别人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爱不是等价交换。有时候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希望大家牢记这句话:‘学会爱别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生齐鼓掌)
  师:好,她真是别出心裁!她写的时候我还诧异:这孩子写那么多成语干嘛?接着我开始后悔:早知道你要写那么多,我应该提醒你们课前三分钟如果有书写内容就应该在课前写好的。但等到曹俐和罗娴填出结果我才发现其中暗藏玄机,美好的玄机!而且,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题有直接的关系!谢谢你,老师非常震撼!好,先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面小圆镜):这是什么?
  生(诧异,齐):镜子。
  师:谁能告诉我,你认为它最有价值的用途是什么?
  皋晨晖:看清自己。
  师:好,继续说。
  曹俐:不仅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外表,还可以不断省查自己心灵的状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镜子里的眼神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状态。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王旻鹏:如果没有镜子的话,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前面和两旁的景物;有了镜子,我们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看到我们身后的东西。
  师:真好,镜子有反射功能,所以可以改变角度,扩大我们的视野。你的说法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常做的一个游戏,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拿着镜子站在屋外,将阳光反射到屋内,墙上就会出现圆圆的“小太阳”……(学生恍然,齐说:嗯嗯嗯,我们也玩过!)在我看来,镜子有价值的用途之一就是这个了:当我们让阳光在镜子上面歇歇脚,一个黑暗的世界就会得到改变。镜子做了阳光的支点,将阳光传递到了黑暗的角落。(板书:支点)那么在我们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东西做了类同镜子的一个支点呢?
  生:常春藤叶。
  师:对!镜子是阳光的支点。常春藤叶是生命的支点。(用箭头将“常春藤叶”和“支点”连接起来)围绕这个常春藤叶,小说写了哪几个与之发生关联的主要人物“?
  生(齐):琼珊、苏艾、贝尔曼。
  师:他们跟藤叶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琼珊跟藤叶有怎样的关系?
  生:她相信藤叶能够决定她的生死。
  师:好,她“信”藤叶。(板书:信)那么苏艾呢?
  生:她告诉了贝尔曼、琼珊关于藤叶的玄想。
  生:关于最后的藤叶的谜底也是由她来讲述的。
  师:对,非常好!关于藤叶的事情,一直是由她讲说的。她的讲说对小说情节起到了一个编织的作用。(板书:说)那么贝尔曼呢,这个不能称为画家的画家,他跟藤叶的关系又是什么?
  生:画藤叶。
  师:对,画藤叶。(板书:画)好,很清楚,小说的情节实际是几条线索?
  生:两条。
  生:一条明线:琼珊以藤叶决定自己的生死,一条暗线:贝尔曼以自己画的假藤叶来点燃琼珊生的希望。
  师:说得真好!(板书:明线、暗线)那么这两条线索是怎样发生交集的呢?
  生:苏艾的讲说。
  师:很好。是苏艾的陈述让两条线索发生了交集(板书:波浪线)。我们再看,藤叶在文中有哪两种呈现方式?
  吴宇:一种是自然界里真实的藤叶,一种是贝尔曼画的。
  师:好,一种是真实的(板书:真),一种是画作,是假的(板书:假),是艺术作品。这两类藤叶对他们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对于琼珊来说,无论是自然界里的还是贝尔曼的画作,她都以为是真的藤叶。这种“以为”带给了她什么?
  生:活下去的信心。
  师:对,是真实的信心,是一种把握和凭据!那么,对于琼珊来说,这“真”的藤叶,就是一种“信心的确据”,是一种可靠的证据。(板书:信心的确据)那么对于贝尔曼来说,这“假”的藤叶又意味着什么?   生:爱心。
  师:很好,爱心。(板书:爱心)那么我想问一问:难道苏艾不爱琼珊吗?
  生:爱。
  师:是,苏艾对琼珊也是非常关爱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生细读课文)
  师:找到了吗?找到一处说一处,不必说得很齐全。
  曹俐:第12段:“医生走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场,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曲调,昂首阔步走进琼珊的房间。”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当医生告诉她琼珊的康复机会很渺茫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哭了一场之后,却并没有带着伤心的表情走进房间,而是吹着拉格泰姆曲调,努力表现得轻松乐观,给琼珊阳光和鼓励。
  师:嗯,吹口哨,是为了琼珊。再看下文,第13段,紧接着又写她赶紧不吹口哨,看看又是为了什么。
  生:苏艾以为琼珊睡着了,怕吵醒她。
  师:对!吹口哨,是为了她;不吹口哨,也是为了她!还有其他细节吗?
  宋雅璇:第23段,当她看到琼珊非常绝望的时候,她责备她犯傻,又编造了医生的话来安慰她,还努力画画挣钱来给琼珊买吃的喝的。
  师:非常好,她发现了一段非常有表现力的文字。当苏艾说这段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
  生:装得满不在乎。
  师:嗯,故意大事化小。那么是怎样的口吻呢?
  生:数落。
  师:不是安慰,而是數落。怎么理解?你们平时都不喜欢听父母的数落是吧?现在琼珊是一个病人,而且是一个非常绝望的病人,她却来数落她,而不是安慰她,你怎么理解这个?
  夏瑜:越是安慰,越是会让病人感觉自己已经没希望了。
  师:嗯,安慰,会让病人感觉真的没有希望了,所以她数落她,责骂她。就像我们常说的,打是亲,骂是爱,她不许她悲观,不许她绝望。好,在这一段里,除了这里所说的她的表情、口吻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艾对琼珊的浓浓爱意?
  唐云丽:称呼“你这淘气的姑娘”。
  师:什么感觉?
  唐云丽:这是一种昵称,是充满爱意的。
  师:非常好!是昵称,把她当孩子一样宠爱着。其实,她们年龄是怎样的?
  生(齐):相仿的!
  师:对,年龄相仿,却称她“淘气的姑娘”,还有后面的“病孩子”,言语间自然地流露出浓浓的爱意。而且这种爱不仅从语言中流露出来,更从什么方面表达出来?
  生:行动!
  师:什么行动?
  生:编造善意的谎言鼓励她。
  生:画画挣钱给琼珊买吃的喝的。
  师:还有其他感人的细节吗?看看其他的段落?
  生:琼珊和苏艾对话时候的语气常常不好,而苏艾总是很耐心。
  师:怎样的语气?
  生:第26段:“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师:嗯,“冷冷”。
  生:第38段:“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说。
  师:哦,“命令”。
  生:第45段: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师:“吩咐”。瞧,这个病人,既需要苏艾照顾她,又要苏艾挣钱养活她,医治她,她还反过来对苏艾没有好声气,而苏艾对她怎样啊?
  生:非常的包容。
  师:这让我联想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一个对生命绝望的人常常会表现得情绪狂躁,心境无限悲哀和凄凉,所以苏艾能够理解她,能够包容她,一心只为她着想。好,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苏艾对琼珊的爱一点不比贝尔曼对琼珊的爱来得少,为什么为琼珊画藤叶的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学生对这一提问感到意外,陷入沉默和思考)
  师:苏艾也是画家,而且苏艾年轻,爬梯子相对容易。如果她穿好雨衣去画那片藤叶,应该不至于像贝尔曼一样生病最终去世。
  (学生继续沉默)
  马嘉琪:因为贝尔曼和琼珊一样是肺炎病人,所以贝尔曼能够理解和体会琼珊的绝望心情,知道她此刻最需要的是生的意志和信心。
  生(齐纠正):贝尔曼是画藤叶淋雨之后才生肺炎的!
  师:呵呵,好,我发现了,你昨天根本没事先自己读一遍课文。不过,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很好的。
  罗娴:因为贝尔曼一直想要完成一个杰作,苏艾让他去画,就是想帮他圆这个梦。
  师:你有没有读课文啊?苏艾事先跟贝尔曼商量好了的吗?
  生(齐):没有。
  师:昨天我要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遍的,看来你们两个都没有读啊!苏艾事先根本不知道那片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她并非事先跟贝尔曼商量好了说:哎呀,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你反正老了,也活得差不多了,就你去画吧!
  (生大笑)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谁来回答?
  吴恒亮:因为贝尔曼一生不得志,觉得自己活得没什么价值,所以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师:嗯,你的话让我想到了《夏洛的网》,当小猪威尔伯对夏洛的帮助表示感激并不解的时候,夏洛对威尔伯说:“你一直是我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你对我最大的帮助。我为你织网,是因为我喜欢你。然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说呢?我们出生,我们短暂地活着,我们死亡。一只蜘蛛在一生中只忙碌着捕捉、吞食小飞虫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我才可能试着在我的生命里找到一点价值。老天知道,每个人活着时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吧。”我想,贝尔曼愿意舍命去画藤叶,不仅仅是因为想要为生命寻找一点价值,也同样是因为,他对这两个姑娘有发自内心的爱。我们看看文中怎么写他对这两个姑娘的爱。   生:“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师:道是无情却有情。
  生:“天哪,像琼珊小姐这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师:爱,让他有了拯救的使命感。
  胡盈:我觉得他一直都没有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杰作是因为他内心缺少一种创作的冲动。而琼珊的境况激起了他神圣的使命感,他觉得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够对人的生命有用的,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欲望的。
  师:你说得太好了!是的,贝尔曼诠释了艺术的真正价值: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用来换钱的,而是用来启悟、唤醒、激励人的生命的!我想到同样是欧·亨利的作品:《警察与赞美诗》,小说中的主人公听到教堂的赞美诗之后,灵魂瞬间受到洗礼,想要重新做人。这便是音乐的真正价值。这些分析都很好,只是,难道苏艾不追求生命的价值和艺术的价值吗?为什么画藤叶的不是苏艾呢?
  吕淮清:因为苏艾要守着琼珊,怕她孤独,而且,她怕琼珊半夜起来看藤叶,所以守着她。
  师(笑):哦,这个想法很可爱!不过,第二天琼珊命令她拉窗帘时,她还是无奈地照办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老贝尔曼在付出爱心的时候,他的理解更为深透。年轻的苏艾也许只能想到鼓励、关怀、照顾,还有为她挣钱治病这些比较具体的事情,但老贝尔曼的爱里边是包含了智慧。(补全板书:爱心的智慧)雖然苏艾将医生的话改头换面编造善意的谎言鼓励琼珊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但人生的智慧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分。人生的阅历不一样,智慧的深浅也会不一样。经历了几十年人生坎坷的老贝尔曼,更加懂得琼珊在这种境况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将他的爱化为了行动。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作为施者(板书:施者),他的这个行动对他自己的生命状态本身有什么影响?
  袁闻:这个行动让我感觉他的生命有了亮度。因为之前他只是一个失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意义的作品,只是替人充当模特儿换点钱来生活,整天只会唠叨,幻想,喝酒,让我感觉他的生命很灰暗很颓废。但他的这个行动让我感觉到了他生命的升格。
  师:很好,在庸常的生活中,他已经失去了画家的身份,活着,只成为一种惯性。但他因爱而创作,因创作而死,实际是对艺术的一个完成,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好,那么,他的这个行动,对于受者(板书:受者)琼珊的生命状态有又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看看她前后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戴宇峰:之前她求死,之后她求生。
  师:嗯,之前“求死”,她真的“想”死吗?
  吴宇:我觉得她之前并不是真的想死,如果真的想死,就不会把生死寄托于藤叶。真的想死就不会考虑那么多,直接就去死了。(生齐笑)我觉得她其实还是很渴望能够活下去的,只是看不到希望,就很痛苦、无奈、绝望。
  师:嗯,不错,她内心其实有很强烈的求生欲望,只是对于自己的处境很绝望。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拉她一把,而贝尔曼就给了她一个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
  生(齐):撬动地球!
  师:对!一个支点能够改变一个世界。贝尔曼给予琼珊的这个支点扭转了琼珊的整个人生!之前的她,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数叶子,也数算她最后的时光。在看到最后一片叶子没有掉落的时候,她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个段落最能表现这种变化?
  生(齐):第48段。
  师:好,齐读第48段。
  (生齐读)
  师:好,有什么变化啊?
  郭丽菲:想吃东西了!而且挺讲究:要掺葡萄酒的牛奶!
  吴玲玲:她开始感觉从前不想活下去是一种罪恶。开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了。
  虞珍:她开始亲近苏艾,以前总是背对着她,对她说话冷冷的,现在却要坐起来看她煮东西。
  曾馨:还爱臭美了,要一面小镜子!
  师:嗯,这正好呼应了前面医生所说的哪句话啊?
  生(齐):“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师:对,一个爱美的女孩是绝对不会想死的!当一个人获得信心的时候,他的生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富兰克林说:“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生命就会枯萎。”琼珊用藤叶为自己的生命设定终点(板书:终点)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画一片藤叶为琼珊寻找到一个支点,从而延续了她的生命!所以我们看到,永远不要为自己设定终点(板书:永远不设),要不断为自己寻找新的支点!(板书:不断寻找)从前我们讲过哲学界的三大问题:生、活、死。小说中的这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恰好各有侧重地呈现了作者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想想看,分别是什么?
  师:琼珊……
  生(齐):生。(板书:生)
  师:贝尔曼……
  生(齐):死。(板书:死)
  师:苏艾……
  生(齐):活。(板书:活)
  师:对,怎么活。苏艾一直活在盼望中,她一直相信她的好朋友会活下去,并且为了这个盼望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人活着,不能没有盼望。(板书:望)
  师:透过琼珊,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是信心。
  师:对,需要相信自己能活下去!(板书:信心)那片叶子明显是假的,文中有几处伏笔。找找看。
  生:第40段,“贴在墙上”。
  生:第46段,“仍在墙上”。
  生:最后一段:“在风中不飘不动”。
  师:琼珊真的看不出来吗?你可以说她高烧烧糊涂了,也可以说她身体虚弱产生了幻觉,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齐):她根本不想去怀疑。   师:对,她选择了不去怀疑,当你不想去怀疑的时候,你就会相信!所以,相信,是一种选择。选择了相信,便选择了“生”。然后,贝尔曼用自己的死向我们昭示了人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
  生:爱。
  师:对,是爱。(板书:爱)有了信、望、爱,我们就能从容面对三大终极问题:生、活、死。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想象中的天使是什么形象的?
  孙迎洁(可爱地笑):穿着白袍,有一双洁白的翅膀,很可爱,很美丽……
  师(笑):嗯,我想象中也是这样。读了这篇小说,如果我要你们给天使画像,你会以谁为原型?
  (一半学生说苏艾,还有一半说贝尔曼)
  师:没有人选琼珊,因为她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對象是吗?我们都会觉得天使是来帮助人的。
  马嘉琪:我会选琼珊。
  师:你为什么选她?
  马嘉琪:啊?还要问原因啊?(生大笑。好像他只是想标新立异而已,没料到我要他讲原因)这个,因为她自己经历过痛苦了,就能够理解那些痛苦的人,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吧。
  师: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都想像过自己会遇到天使,我们心中的天使几乎总是穿着白袍,长着一双洁白的翅膀,然而,天使也有可能长着摩西式的大胡子,有像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他(她)也有可能满身遍布伤痕,虽然如此,天使的一生却是充满了爱、祝福和使命。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天使。不过,要我选,我也可能会选苏艾,苏艾真的很善良很可爱,但是很客观地说,读这篇作品,我们的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谁啊?
  生:贝尔曼。
  师:是啊,甚至有人写赏析文章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贝尔曼而是琼珊,主人公到底是谁我觉得需要看作者的视角了,看作者倾向于表达什么主题。我觉得这个没有确定答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于贝尔曼,这是为什么呢?
  严菲:我觉得他是因为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所以更加震撼。
  师:嗯,他的大爱让他的生命放出光华。
  周婷:因为整个故事和琼珊的人生发生转折的一个点就在于那片叶子,而那片叶子是他画的。
  师: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关注那个扭转琼珊人生的巨大力量的源头。
  计凤:这个人物前后反差太大了,所以特别能够引起关注。前面说他是个暴躁的小老头,根本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后面突然做出这样感人的举动,所以会特别震撼。
  师:非常好!他的爱,改变的不仅是别人,还有他自己!所以生命中最大的奇迹是什么?
  生:爱!
  师:好,让我们学会在人间传递爱,将绝望变成希望!
  课后思考,下一节课集中讨论:
  1.如果将标题换作“最后的梧桐树叶”,如何?
  2.想想欧·亨利式的结尾有什么妙处。
  3.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4.作者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悲欢和他们真挚的友情及爱情,是不是小人物的身上就一定会闪耀出朴素的人性美?(联读泰戈特的《窗》)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学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者的共识和追求的方向。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怎样具体展开,尤其是在古诗文这类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与发展思维和活动能力结合起来,这还有诸多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理论考虑  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说到:“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1]前者指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之上,与学生的经验活动相统一,“如果教育者的努力不与儿童主
一、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
刘自歆,刘金侠,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教师。   新课标主张“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很多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特别是类似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的教学,由于课文大量用典,以典言志,寄寓深远,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复杂的隐性背景系统,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出现浅表化倾向,随意化、主观
马正平,四川西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全国中文专业本科写作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代表作有:美学专著《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的当代解读》,写作学专著《写的智慧》(1-5卷),大学教材《高等写作学》(1-4册)和专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DCC作文》《新路径作文》
整本书阅读突破了传统语文篇章阅读的狭小格局,倡导在“整”字上下功夫,注重内容的统整,过程的连贯,结果的融通,这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但“整”由“散”组成,宏观奠基于微观,整本书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在具体的章节和文段上,落在细致的分析与研读上,可以说,细读依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文本细读的整本书阅读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还原语境:读出真意   还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本质是“
近两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体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文本选材范围广泛,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又经过命题人改造加工,具备了论述文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考生在答题时普遍觉得难度大,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高中生缺乏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高考中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形态是很“奇异”的,它要求考生“双重阅读”,既要
《商山早行》是一首让人愈咏愈悲的羁旅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明丽清远:晨光清新,马铃叮当脆响;辽阔的天空,点缀着一弯静静的月儿;无边四野,村落安静,清亮高昂的鸡声此起彼伏;山路上,槲叶纷纷飘落,铺满山路,金黄的叶子沿着山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路边的枳花映着灰白的驿墙,在摇曳的晨曦中明艳生动;路上有霜,霜色晶莹透亮。这副图景,有声有色有温情,是一幅温馨美丽之景,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明丽的背后,总萦绕着一股
高中语文教学,诗词篇目必不可少。如何既陶醉了自己,又引学生入胜,让诗词美的真实传递下去,这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四步赏读”之法贯穿,或能窥得一些门径。  一、“导读”诗词,激趣释疑。  “导读”分为激趣和释疑两部分。激趣部分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兴趣去读诗。而趣味的体现不是掠奇,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搞笑,更不是为趣味而趣味。  师:俗话说:熟
Papyrus一词在汉语中流行的译名之多,恐怕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以笔者寓目,除了用得稍稍多的“纸草”,尚有“蒲草”、“苇草”、“芦草”、“芦荻”、“莎草”、“蒲莎草”、“纸莎草”、“纸莎草纸”、“莎草纸”、“草纸”、“草皮纸”、“苇纸”、“芦纸”、“芦叶卷子”在一争短长。众译者仿佛八仙过海,务必出奇制胜。这好像说明papyrus一词很重要,否则哪能有这么多译名?但似乎它又没那么重要,否则其译名哪
任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近期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材、阅读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语文教育新论》《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北京市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