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晨峰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晨峰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 程度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 观察1级和2级高血压病患者,有血压晨峰组124例(简称:晨峰组), 无血压晨峰组119例(简称:无晨峰组),均停用所有降压药并经5个半衰期药物洗脱后开始服 用贝那普利5~20mg/d,争取血压达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时进行颈动脉中膜厚 度(IMT)测量(从三个部位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 和颈动脉斑块检出,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晨峰组IMT显著厚于无晨峰组(P<0.01),各组治疗3个 月和6个月均较治疗前显著变薄(P<0.05),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3个月时变薄显著( P <0.05);经3个月治疗,无晨峰组变薄速度显著加快(P<0.01),但治疗后3个月及6 个 月时晨峰组变薄较无晨峰组变薄速度显著加快(P<0.05)。对于斑块负荷;治疗前晨峰 组显著重于无晨峰组(P<0.01);治疗3月和6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 ;经过3个月和6个月治疗晨峰组较无晨峰组减退速度显著加快(P<0.01)。结论 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贝那普利有 逆转IMT增厚和消除粥样斑块的作用,对血压晨峰患者更显著。
  [关键词] 高血压;晨峰;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负荷;贝那普利
  中图分类号:R544.1;R9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_0 29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17
  
  凌晨是一天中血压变异程度较大的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4~35mmHg),甚至可上升 80mmHg。这种凌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被称为“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 e,MBPS)[1]。本文以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指标,探讨 高血压晨峰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门诊就诊和住院高血压病患者共243例,其中 男139例,女104例,年龄42~86(53.2±12.4)岁。1级高血压98例,2级高血压145例。高 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布的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 肺心病、严重失眠、长期卧床、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明显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Meditech x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英国Oxford公司),按常规方 法进行血压测量。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SBP)70~220mmHg,舒张压(DBP)40~130mmHg ,脉压20~110mmHg。MBPS[2](以SBP计算)为起床后2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减去夜 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最低值及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如果差值≥23.5 8mmHg,则为具有晨峰现象。根据监测结果,有血压晨峰124例,无血压晨峰119例,分别分 为有血压晨峰组(简称: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简称:无晨峰组),二组患者年龄、性别、 血脂及血压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美国惠普IMAGE POINT 24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为7.5MHz~10MHz。评价IMT选择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 三个指标,测量从管壁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该距离为各自血管的IM T,结果取左右两侧平均数,以IMT≥0.9mm作为中膜增厚的指标,以动脉内膜局限性突出管 腔,厚度≥1.3mm为斑块形成指标,并记录斑块的数量。双侧颈动脉系统发现一个斑块为单 发斑块,二个及其以上为多发斑块。
  1.2.3 观察指标:患者入选后停用所有降压药,经过5个半衰期的药物洗脱后,于次日清 晨空腹时化验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开始予贝那普利5mg/d口 服,每周监测血压1次,连续两周血压未达标者加服5mg/d,直至20mg/d口服。3个月、6个月 时由同位医师同台仪器各进行上述检查并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MT比较:见表1。治疗前晨峰组IMT显著厚于无晨峰组(P<0.01) ;通过贝那普利治疗后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变薄。
  


  2.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见表2。治疗前晨峰组斑块负荷显著重于无晨峰组(P<0. 01);通过贝那普利治疗3个月和6个月斑块负荷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与其他时间相比,MBPS导致心脏性猝死危 险度高达29%,中风危险度高达49%[3,4],MBPS是独立于24h平均血压水平的心脑 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尤为突出。高血压患者MBPS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 生机制与清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生理变化有关。夜间熟睡状态时,迷走神经占优势,血管 紧张性处于较低状态,清晨清醒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迅速增强,肾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周围血管阻力及心排出量增加,血压迅速上升[5 ],血压增高时动脉壁的切应力和周期性张力增加,导致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增 加,从而出现血管中膜增厚。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反应学说[6],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发生,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生成增多,导致血管重构。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血管中膜厚度和斑块负荷的增加 ,本文通过对颈动脉的研究证实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IMT和斑块负荷比无晨峰高血压患者显 著加重(P<0.01),IMT和斑块负荷反应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水平,因此高血压有 晨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能进一步严重。
  贝那普利是RASS抑制剂,可减缓由于AngⅡ所致的血管重构;同时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血管 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厚和迁移,增加细胞凋亡,保护内弹性板,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改善 血管舒张,稳定脂质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稳定纤溶系统达到抗粥样硬化的作用[7] 。
  颈动脉是中动脉的窗口动脉,本文入选选择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同时从CCA、ICA、BIF三 处测量IMT,结果证明有血压晨峰患者较无血压晨峰患者三处的IMT和斑块负荷均显著严重, CCA、ICA、BIF三处测量IMT对比研究结果相同,反应了IMT真实状况。通过贝那普利的治疗 ,血压晨峰患者较无血压晨峰患者IMT和斑块负荷均显著逆转,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IMT 有血压晨峰患者逆转更显著,而斑块负荷有血压晨峰患者逆转始终显著快于无血压晨峰患者 。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贝那普利作为长效机制药物除了前述抗血管重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 制外,还可能与改善高血压患者MBPS有关。高血压患者应关注是否存在晨峰,同时要逆转动 脉粥样硬化使用贝那普利必须时间较长,越长用药时间获益越显著。
  但本文观察例数尚不足,观察时间也较短,确切结论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实。
  
  参考文献
  [1]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 ,34:287-288.
  [2]Weber MA, Fodea SM.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hronot herpeutic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Rev Cardiovasc Med,2004,5:148-155.
  [3]Kario K, Pickering TG, Hoshide S, et al.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and h ypertensiv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Am Hypertens, 2004,17:668-675.
  [4]Stergiou GS, Vemmos KN, Pliarchopoulou KM, et al. Parallel morning and eve n ing surge in stroke onset,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activity[J]. Stroke, 2 002,33:1480-1486.
  [5]郑琦,吴可贵,晋学庆.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4,12 :387-389.
  [6]王吉耀主编.内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0.
  [7]王少华,杜冠华主编.心血管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0-32 1.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敏感而非特异的炎症标记物,近年来已经证实CRP可能是冠心病(C
目的 探讨硫辛酸(LA)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LPS组LPS+LA30MG干预组。LPS+LA100mg干预组。各实
[摘 要]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同时比较组织多 普勒与经二尖瓣口血流速度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检出率差异。 方法 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50名无冠心病的体检者,对比观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和二尖 瓣环组织运动速度等左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标。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观察组左室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并且,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V e/Va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体的检测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方法自母亲及其婴儿血清中提取核酸,熊PCR及RT-PCR分别扩增HBV DNA和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产物,Southem-blotting验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越来越高。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自然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7%,估计至少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房颤维持窦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尽管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在治疗房颤上取得了进步,但在我国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还是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胺碘酮联合坎地沙坦与单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16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0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he Impac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 ofPlasma Fibrinogen at A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