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报告:艺术修复生活的路径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5年,渠岩在拍摄他著名的《权力空间》、《信仰空间》等系列作品时,在太行山深处发现了许村这个优美的村庄。那时,它还默默无闻,但它的美、它的淳朴却深深地打动了渠岩。
  大艺术
  我第一次听到许村的名字,大概是在4-5年前。我听渠岩深情地讲村里的老井——那是太行山区最深的古井,著名电影《老井》便在那里拍摄;渠岩还说,村里有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老戏台、老寺庙、老街、老粮仓…--都很好地保留至今;他说那里的民风质朴,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尊重文化。当地官员也多是摄影家或是某种传统经典的专家;许村就坐落在著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首阳山下……
  渠岩对许村有着真挚的感情,对它也有太多牵挂。尤其是近些年许村的老街区开始荒败,青年流失。而且,其附近的古村便因不负责任的旅游开发而被彻底破坏。每当谈到这些,他都充满忧虑。渠岩是个理想主义者,是敢于担当,敏于行动的人,他做事缜密、坚韧。于是他与当地政府联系,提出了自己保护古村的方案,他积极奔走,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从开始提出的保护与修复方案,直至形成“艺术修复”的理念。
  渠岩的主张使我想到梁漱溟的乡村运动,它在今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渠岩的方案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教育或发展乡村组织,它承载着更大的文化抱负。渠岩说,值得用自己一生去做的才是事业。我觉得,这便是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而且,我们两人有很强的互补性,他敏锐、重实践,我则乐于静思。于是,我便积极参与其中。
  “艺术修复”不仅是一种乡村建设的新路,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称为“大艺术”的艺术理想。我的理解是,“艺术修复”是在探索一种与生活建立更深层关系的艺术形态。是让艺术回到它的原初——站在文化构建的源头,参与到生活样态的构建中。文明的源头就是样式化的生活,而不是理论与思想。
  中国近代的百年变革,以文化改造为核心,把西方作为理想,具体说这是美化“现代化”——建构城市化的百年,与之相对,则是丑化、毁坏乡村的百年。这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是一剂猛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这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伤害不仅存在于战乱的动荡之中,更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文革”时是直接对生命的戕害,今天就是假药、毒奶粉,在教育、医疗、养老…--凡与生命相关处皆出现问题。 乡村远远不是人们理解的愚昧无知、偏远落后,乡村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却被我们忽视了。
  我们将支撑着人生意义的支点称为“价值元点”,它是文明的内核。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他不甘于苟活,而去追寻超越简单生存的人生意义。它决定着人对事物价值的认定,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以至影响社会的形态。在人奋斗的深层,实是要证实自己的价值。它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之间的高低成败比较中,总括起来就是争名夺利。但这是社会性的价值,他是“有限价值”,它在死亡面前便会消解,变成飘渺虚幻的镜花水月。能超越生死的人生根本价值,则是“元价值”,它与社会性的名利得失无关——社会的成功无法补益它,社会的所失(甚至失去生命)也不能减损它。而这恰是今日中国文化中所缺失的最根本的东西。
  代表人类的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便建构在两种价值元点之上。西方是灵魂神话型的代表,它通过灵魂拯救追求不朽。东方则是生殖崇拜型的代表,它凭借血脉不断而求得永生。后者极为奇妙地将家庭生活、两性情爱、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在传宗这种生命行为中合为一体。它以香火的仪式来宣誓生命的延续与活力,所以,我们称之为“香火文明”。
  乡村中的老宅处在香火文明的中心位置,它使血脉传递这理念衍化为具体的生活模式,从而形成这种文明。它也塑造了乡村社会及政体的家国同构模式。
  中国近代革命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并形成唯物的观念,它影响了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对人的最大误解便在于对物质的过分重视——我们认定要先有物质的满足,然后才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完全是拜物的谬见。物质外在于人,它只是人生锦上添花式的补充。它可以通过这样三个词组来表达:一是“香火不断”,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二是“荣华富贵”,这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它只是为着“光宗耀祖”,其核心还是落实在宗、祖的血脉之上。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在成功之后,便要建设自己的老家。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根本,那么,即便是只有“两亩地一头牛”这最低的生存条件,其生活也是幸福的。如果失去了人生意义的元点,物质的丰厚也是虚妄的。实质上,“丰衣足食”只是外在的生活条件,它不仅无法替代“香火不断”,而且,它们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之上。与现行的只重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相比,以老宅为原发点的“艺术修复”便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对这艺术理念,我将其定义为“大艺术”。所谓“大艺术”是相对于常态艺术而言的。常规来讲,艺术是在社会现实形态中表达自己,它包括各种艺术形式及艺术语言上的开拓创新。而“大艺术”则是要重新解读生活、重新建构生活。在近代,最典型的便是包豪斯,它要求艺术以综合化的形式重回生活之中,由此出发,它构筑了现代的城市生活。实质上,各种文明都是从生活样式的构筑开始。
  乡村艺术节
  2010年,渠岩开始筹备许村国际艺术节,通过艺术节,使“艺术修复”正式启动。2011年,乡村国际艺术节的组织筹备全面展开,这不是一项简单的艺术活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到渠岩为许村制定文明守则,并带头捡垃圾,大到建设许村艺术广场。这时期他频繁地奔波在北京与山西之间。2011年7月中旬,艺术节正式开幕,国内外艺术家齐聚许村。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古村,此前我虽对它有所了解,但正如渠岩所言,当我真的面对它时,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我首先看到的是,太行山特有的高耸的绝壁之下,具有十足当代气息的许村广场建筑群,太行古村与当代建筑群的奇妙组合,成为它特有的气质。它的安宁与祥和,在我心里生出一种亲近的感情,我也看到了渠岩提起的古戏台、大槐树,村中老宅有很多是用本地特有的红砂岩建成,尤其是它的屋顶,用几大片红砂岩片材覆盖,与其环境交融和鸣。但它们大多已经荒败,它的主人已经搬到山下,房门紧锁,院中已长满荒草,有的甚至已经坍塌,但院中的大树依旧结满果实,对着院门的影壁中,还蹲坐着慈祥的土地神……它们以其生动鲜活的实体展现时,使我极为感动,确切地说,它们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神性。   乡村艺术节开幕式,请来当地的表演团队,表演豪放的西北风韵的歌舞。而真正打动我的,是台上的表演结束后,村民自发地组织起狂欢,他们搬来锣鼓,带来许村特有的麻狮子,在许村广场舞动起来,各国艺术家兴奋地投入其中,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中,鼓声雷动,狮子、旱船狂舞,直至深夜才慢慢散去。
  接下来是为期半个月的驻村创作,艺术家们融入乡村,我们在村中写生、采风。村民也兴奋地观看画家们的创作,围着这些红红绿绿的艺术家,村民与他们用画笔、用比比划划的手势亲切交流。古老的乡村真正地在欢度自己的艺术节日。乡村与世界通过艺术而联通。
  渠岩请来的,是国内外一些重要艺术家,其中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前院长。经过半个月的时光,艺术家们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留在许村,将它们放在由老粮仓改建的艺术馆中长期陈列。画展开幕时,全村人都赶来观看,乡村艺术节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它的高潮,也进入了它的尾声。艺术就这样以它实体作品的形式,更以生活记忆的形式,深深地与这古村融合。在这里,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大山里的村民与当代艺术直面相对,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与眷恋,也留下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们在倡议“创作新文化,救活古村落”的“许村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古老的许村,在与当代艺术融合中,生成它迷人的魅力。它不断出现在各种刊物及电视中,也举办起许村的专题展览。它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也引起我们对乡村及社会建设的思考。于是,渠岩又组织2012年的“许村论坛”。
  2012年8月,来到许村参加研讨的有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有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艺术与建筑设计学院的院长、教授,还有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所的主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IVO全球发展副主席……而且,我们还请来梁漱溟先生的嫡孙,以示我们对梁先生的敬意。这个与艺术结缘的古村,迎来它新的朋友,围绕艺术,讨论乡村的重建之路。这既是研讨,同时也是见证。
  修复乡村
  经历了百年革命,中国的乡村已从根底里凋败了。这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也改变了人的观念,城市化成为这社会的理想。村民们追逐着城市的步伐,自行拆毁老宅,遗弃老宅。依照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去建造贴着瓷砖,如同公厕的丑房子。
  许村同样如此,建在山坡上的老宅区已经衰败,而在山下,则建起整齐划一的新街区。村民新建的房屋与遍布全国的乡村新居一样,它们只有居住功能,毫无美感毫无个性。这实质上并不是乡村的问题,它反映着今天中国的文化状况。对理性主义的拥抱,使中国社会太过功利,人性已被抽空,人变成只有社会功能的工具。人的居所是其居住者生活与生命形态的固化体现,人的心灵空洞化,其居所便必然功能化。中国的城市居所与乡村并无根本不同,它只是个空洞的空间,可以任由别人随意摆布做表面形式上的设计。
  修复乡村生活的艺术,不是风花雪月的涂涂画画,也不是将古村视为僵死的文物,建造成博物馆供人旅游参观。艺术要去修复的是传统生活中所包纳的人性价值,是对“家”的修复。我们以乡村中承载着香火文明的老宅为原型,从一宅一院,从一桌一席着手,让村民参与,以期重新建构出融汇现代材料与功能的新范型。
  一个成熟的文明,必须建构起社会性的价值评定体系及元价值评定体系。这两个价值体系的共存,才是文明健康的根基。修复乡付,实质是要修复人性。在生命中追寻更高的人生意义,便是元价值体系的回归。今天的中国文化,只有单一的社会价值,而丢失了生命深层的意义。这使我联想起中国特有的太监。在血脉传承的香火文明中,太监所承受的并非性的压抑,而是他失去了可以超越死灭的机会,他只剩下有限的生命,死对他来讲,便是彻底的寂灭。这使他的人性扭曲,变得冷酷、贪婪、蔑视生命。一个文明,苦只有功能性的社会价值体系,便同样会使社会的品格扭曲,同样会冷酷、贪婪。因此我们也会将生命理解得贫乏空洞,成为心灵上的太监。在这样的人生中,我们所拥有的只是短暂的生命,便只能去寻求多吃多占,不病不死。
  在城市化背景下,小农社会已失去生存的空间,乡村的衰败已深入骨髓,任由其发展,乡村便会自生自灭。乡村中并列存在的老宅与新居,展现的是两种文明形态,一个是成熟但已失去活力,另一个虽有活力却缺少人性。中华文明真正的传统并不是精英化的儒学,而是血脉承续的香火文明,我们追寻着它与这时代重新契合,使东方文明的灵魂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2014秋冬时装秀  对于2014年秋冬秀场而言,最大的轰动除了Nicolas Ghesquiere的强势回归以外就是Karl Lagerfeld的CHANEL“超级大卖场”了。  新消费主义似乎是最近时尚界频频涌动的一股风潮,而老佛爷则是用自己的方式向21世纪的消费主义致敬——CHANEL2014秋冬发布会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卖场,货架上堆满了包装齐整的物品,清一色的CHANEL品牌——火腿是品牌的
期刊
以艺术之名全球巡展  Global Tour Exhibition in the Name of Art  或许是得益于时下世界杯足球赛的影响,“球”的火热也波及至艺术圈,新近又掀起了一股大红球热!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艺术家KurtPerschke创作了一只直径15英尺(约4.57米)、重250磅(约1134千克)巨大红球,并巡展于世界各地,从洛杉矶到巴黎、到珀斯、到台北,大红球时而被嵌入吊桥中间,
期刊
Cartier时间艺术展  跨越时光的旅程,穿梭艺术的时空。作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瞬息·永恒——Cartier时间艺术展”于2014年7月19日至10月12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这场独特的展览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吉冈德仁先生策展,如同一次跨越时光的旅行,引领参观者深入探索Cartier丰厚的制表历史与传奇。  继2011年在瑞士苏黎世贝勒维博物馆和2012年在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
期刊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已经改变。如同奥登诗中所言,巨人死在民居门口:至少在西方,现代性彻底成熟,神秘的向度彻底衰亡。戏剧的“神圣性”正是诸多消逝的神秘中的一种。种种对过去乡愁式的挣扎造就对艺术现象中对人和人之间直接碰撞的强调,从基督教社会结构中蘖生而普遍存在的“沟通”、“共存”的缅怀和维系。  现场性  《巴黎,十九世纪首都》开篇,本雅明即引人言日:“工业,诸艺术之敌”。而非文学的戏剧,作为如此重
期刊
摘要:历史古镇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但是古镇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实践证明,在历史遗留的建筑环境中合理地发展商业确能够带动其经济的发展并增强历史建筑的活力,但现实中,许多历史古镇在改造中被过度地商业化开发,已经有了大量案例,并引起学界与民众的普遍反感。因此,目前设计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让历史古镇和商业空间恰如其分地共存,进而更好地让历史古镇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期刊
2014秋冬高级定制系列  THE HAUTE COUTUREFOR THE AUTUMN ANDWlNTER OF 2014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囊括2014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的主题,非“神秘”莫属。在本季的高定秀场上,各大品牌屋的首席设计师们纷纷化身魔术师,将看客们带入一个个如梦似幻的魔幻奇境。  Karl Lagerfeld用金色和白色的主色调复原奢华大气的宫廷,为高贵冷艳的CHANEL时尚
期刊
摘要:本文以灵芝展厅的空间设计为例,展示空间设计的主题是展示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通过主题来体现展示的宗旨、理念和目标,营造感染观众的情节意境,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灵芝的顽强生命力和药用价值,并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展厅;特色设计;功能发挥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27-1  一、展厅设计的含义及原则  展厅设计是展
期刊
摘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王建中根据同名的歌曲改编而成的,完好地保持了原民歌的特点,将歌声变成琴声,使旋律在乐曲中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民族风格;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39-1  一、介绍中国钢琴改编曲  对于中国,钢琴是外来的一种乐器,传入的时间不长,中国人接受它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钢琴改
期刊
孙=孙原:著名当代艺术家。  方=方力:著名话剧导演,演员,戏剧学院教授。孙感到有必要学习表演,于是向方请教。  (本文的上半部分刊发于2012年7月第26期)  孙:演员会不会有时候有一种很精神分裂的状态,比如说,在那个角色里长时间出不来,他需要专注于一个角色,或者他一直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而自己在生活当中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方:我觉得有。我演凡姨的时候,就有那个劲,举手投足里没有那么女性。
期刊
聚焦第27届巴黎古董双年展  在珠宝收藏史上,你会看到很多大人物的名讳:NapoleonBonaparte、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Grace Patricia Kelly、Marilyn Monroe……他们显赫的身世和背景赋予了珠宝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光环,逝者如斯,这些珠宝却带着主人们残存的温度留下了永恒的璀璨和美丽。  当时光的车辙以世纪为单位辗转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