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综合体是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实体,是将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空间和居住、办公、酒店、展览、娱乐等建筑生活空间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城市综合体设计特点及其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及其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合理解决措施,以便具有借鉴之意义。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1.1城市综合体的理念
城市综合体的理念是?香港是紧凑型城市的样板,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香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型,中国将来城市发展很可能会走上香港这条路。港岛的发展主要是下面有一条地铁线,金钟是一个最典型的综合体。从金钟地铁站上来就会进入太古广场,它的模式是下面有地铁站,上面是一个大的商场,再上面就是酒店和住宅,旁边是一个公园,这个模式是典型的城市综合体。香港的城区是高密度的发展,但是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水库、山体、沙滩都有极其严格的保护,保持原生态,香港其实是一个非常舒坦的地方。
1.2 城市综合体特点及其城市设计的意义
传统的功能概念往往局限于建筑的自身基本功能,成为自我服务的封闭体系,而建筑的真实目的是人的生活。建筑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生物形式,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向性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必然联系。某些建筑在相邻建筑和所处环境的激发下体现比自身功能更大功能职能,使建筑功能有较大的兼容性,这种功能互动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聚效应。城市综合体是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实体,是将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动、城市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空间和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娱乐等建筑生活空间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激发建筑的城市属性,首先表现在建筑应具有集聚的交混功能,为城市生活提供交混的空间,城市的多种功能可在其共生互利;其次建筑应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能够集聚人气促进交往;最后建筑应具有城市街区的特性,能够与城市有机融合,整合资源、完善交通,延展空间价值。在土地资源及其能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显然具有创新的特点,不仅基于对城市综合体基本特点的科学把握,更是基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城市发展整体性的把握。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技术探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首先要遵循建筑节能法规、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改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公共建筑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高密度能源消耗将导致民用建筑能耗急剧增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筑能耗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1 建筑的节能设计
建筑总平面设计,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结合城市规划、道路、建筑密度、景观、外部环境等多方面条件,总体规划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部分。布置建筑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尽量避免东、西方向。考虑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多获得热量;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利用自然能来降温冷却,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并结合各个建筑特点,合理确定建筑的形状,建筑体形变化将直接影响建筑采暖能耗的多少。平、立面设计力求规则,避免凹凸过多,尽量减少外表面积,严寒、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应控制在标准规定的0.4以内。建筑体形、楼距、朝向、窗墙面积和遮阳均是节能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时应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求外,通过对建筑各部位的结构、造型、材料等加以进一步优化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建筑材料自身特性条件,减少能耗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a.采用坡屋顶;b.屋面设保温层;c.根据不同地区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2)楼板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如将循环水管布置预制楼板的中空孔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3)建筑外墻体的节能设计。墙体是建筑室内与外部空间接触面积很大,容易造成室内能量损失的部位。还应体现在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4)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我国既有高耗能建筑中有40%多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所以解决好门窗节能问题相当重要。门窗的节能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减少不利朝向外窗的能量损失。b.设置各种形式外遮阳;c.合理地组织门窗通风换气,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少用、不用空调的通风;d.选择节能性能高的建筑门窗及其幕墙。(5)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节能设计。细部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整体节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具体措施有:a.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和“断桥”措施,热桥部位主要指建筑外维护结构中热量传递较快钢筋混凝土柱、梁、架空楼板等部位;b.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c.门、窗框四周和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及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d.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材料。
2.2 提高建筑内能源利用率的措施
合理选择空调系统冷热源:冷热源装置提供空调系统需要的冷热量,设计方案应选用合理的冷热源形式,在消耗同样品质、数量的能源条件下尽量多输出热量、能量,同时应采用高效制冷机及锅炉。公共建筑冷热源选择普遍存在制冷机容量过大的现象,所以负荷计算时应采用动态负荷计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冷负荷计算。根据实际负荷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冷热源,设备选型时不应考虑设计工况,应注意系统运行工况下的系统性能。所以空调系统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处在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系统冷热源和主要设备在部分负荷下的性能对系统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选择生活热水系统热源:生活热水加热应避免直接电热等“高质低用”的热源方式,也要鼓励高效回收排水中的热量和利用余热废热作为预热,选用高效热源设备、降低热源能耗。对于电锅炉的选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
耗能设备的节能设计
随着国家可持续战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其中能源设备管理工作的加强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有着直接的作用。我国有很多生产效率低、能耗大的旧设备,制约了国家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大量浪费能源也造成环境的污染。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设备,必须用技术创新手段给设备的后期管理注入活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为指导,走引进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更新道路,在改造中创新达到在关键部位装备素质的升级,才能使城市综合体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设备管理中的资源节约降低消耗方面探讨如下。
3.1 重视新购设备的设计、选型、制造等
新购设备技术设计过程的质量对设备最终质量影响很大,要坚持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原则,对新购设备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及设备使用经验提出更合理设计的思路,并积极参与设备制造的制订设计方案,以求新购设备各项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要求。
3.2 利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耗能设备
设备管理技术人员要了解最新技术市场信息和动态,勇于创新。注重搞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先进科学技术及时应用在生产设备上,争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注重设备备件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备件利用率。提高了备件利用率、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和方便设备维修,提高更新换代跟踪先进技术和应用能力。
城市综合体设计实例设计难点分析
某大学园区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地块位于园区东部,周边是已经建设完成并运行的高校校园。该项目主要职能是为大学园区提供集约化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和技术创业的中心,其外延的职能是创造城市社会交往游憩的场所,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用地面积9hm2,建筑面积28.5hm2,是整个城市的多功能中心之一。根据城市综合体的生存规律、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大学园区的背景,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除了有效解决交通、景观等城市问题外,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4.1 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界定
这是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首先必须研究和明确的工作内容,是缓解土地资源矛盾,降低城市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此城市综合体注重土地的均衡使用、功能复合、高容积率集约化设计,集办公、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在空间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区合理明确,又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并通过业态控制使得人流昼夜均匀分布。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商业服务设置既应满足普遍适宜的购物消费需求的空间环境,又体现大学文化独特氛围——简洁、活泼;不仅包括集中式商场、餐饮商店等普通商业形式,也应设置诸如体验式时尚商店、学生创业工坊等——集生产、销售为一体。在方案设计中,建筑以多幢点式高层为主,沿道路布置,在形体上具有连续的韵律感。建筑内部实现办公空间无柱化,使内部空间划分灵活,满足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多样化的办公环境。其他诸如娱乐、会展等功能要素在设计中都予以考虑,合理配置。
4.2 开放多样的城市空间塑造
这是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也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内部空间处理上,水平向采用整體设计的思路,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和互补性,做到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层次清晰。商业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成为连续流动场所,以室内步行街形式依次展开,使室内外环境之间相互渗透,商业与休闲紧密结合。垂直方向以功能叠加的方式,做到地下停车、办公、商业、居住互不干扰。各建筑体通过地面、地下形成多层次的联系。同时各功能元素的面积配比在根据社会的需求基础上,实现弹性分配。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场地环境十分优越,“Y”型自然河道穿越基地,形成三个小地块,每地块均设置独特入口的空间,引导人流进入综合体;沿水面设计为软质绿化和硬质空间,通过水这条线将分散外部空间变得有序,形成连续而多样交往的场所。在交通组织上统筹安排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块地内部优化步行系统,除必要的消防车道以外,均以步行尺度为基准。通过屋顶平台、人行天桥、地下步行街等多种形式,强化步行立体性。
4.3 具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精神隐喻
城市空间聚集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即所谓的城市文化。随着异地重建和场所同质化,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化”,我们的大学出现了“校园文化的割裂”。所以如何在大学城市空间的构建中延续校园文化活力。在方案中,本身内涵要求其具有鲜明文化个性和整体城市文化氛围。整体形象上,采用错落有致、简洁明快的手法,挖掘“书卷”意象,透过充满动感的建筑表皮,既体现出城市强烈的现代感,又将大学活泼青春的精神性格充分展现出来。所以设计在综合体的外部空间中,创造一系列有吸引力的公共艺术,如街头雕塑、喷泉等,吸引人驻足。其他如矮墙、平台、台阶等均增加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可以展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城市文化活力。
结论
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而面临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采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显然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这种创新不仅基于对城市综合体基本特点的科学把握,更重要的是基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城市发展整体性的把握,城市空间聚集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即所谓的城市文化。同时本文对涉及到能源节约提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及其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诣,张茜.浅析中国大学城现象[J].云南建筑,2008(2):26-28.
[2] 卢济威,董贺轩.作为集约化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1):54-91.
[3] 衣健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节能技术,2006,7,24(4).
[4] 毛明强.浅论公共建筑节能途径[J].甘肃科技,2004.9,20(9).
[5] 张爱萍.浅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3) .
[6] 陈务明. 强化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244(2).
[7] 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1.1城市综合体的理念
城市综合体的理念是?香港是紧凑型城市的样板,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香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型,中国将来城市发展很可能会走上香港这条路。港岛的发展主要是下面有一条地铁线,金钟是一个最典型的综合体。从金钟地铁站上来就会进入太古广场,它的模式是下面有地铁站,上面是一个大的商场,再上面就是酒店和住宅,旁边是一个公园,这个模式是典型的城市综合体。香港的城区是高密度的发展,但是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水库、山体、沙滩都有极其严格的保护,保持原生态,香港其实是一个非常舒坦的地方。
1.2 城市综合体特点及其城市设计的意义
传统的功能概念往往局限于建筑的自身基本功能,成为自我服务的封闭体系,而建筑的真实目的是人的生活。建筑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生物形式,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向性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必然联系。某些建筑在相邻建筑和所处环境的激发下体现比自身功能更大功能职能,使建筑功能有较大的兼容性,这种功能互动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聚效应。城市综合体是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实体,是将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动、城市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空间和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娱乐等建筑生活空间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激发建筑的城市属性,首先表现在建筑应具有集聚的交混功能,为城市生活提供交混的空间,城市的多种功能可在其共生互利;其次建筑应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能够集聚人气促进交往;最后建筑应具有城市街区的特性,能够与城市有机融合,整合资源、完善交通,延展空间价值。在土地资源及其能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显然具有创新的特点,不仅基于对城市综合体基本特点的科学把握,更是基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城市发展整体性的把握。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技术探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首先要遵循建筑节能法规、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改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公共建筑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高密度能源消耗将导致民用建筑能耗急剧增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筑能耗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1 建筑的节能设计
建筑总平面设计,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结合城市规划、道路、建筑密度、景观、外部环境等多方面条件,总体规划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部分。布置建筑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尽量避免东、西方向。考虑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多获得热量;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利用自然能来降温冷却,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并结合各个建筑特点,合理确定建筑的形状,建筑体形变化将直接影响建筑采暖能耗的多少。平、立面设计力求规则,避免凹凸过多,尽量减少外表面积,严寒、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应控制在标准规定的0.4以内。建筑体形、楼距、朝向、窗墙面积和遮阳均是节能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时应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求外,通过对建筑各部位的结构、造型、材料等加以进一步优化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建筑材料自身特性条件,减少能耗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a.采用坡屋顶;b.屋面设保温层;c.根据不同地区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2)楼板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如将循环水管布置预制楼板的中空孔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3)建筑外墻体的节能设计。墙体是建筑室内与外部空间接触面积很大,容易造成室内能量损失的部位。还应体现在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4)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我国既有高耗能建筑中有40%多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所以解决好门窗节能问题相当重要。门窗的节能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减少不利朝向外窗的能量损失。b.设置各种形式外遮阳;c.合理地组织门窗通风换气,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少用、不用空调的通风;d.选择节能性能高的建筑门窗及其幕墙。(5)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节能设计。细部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整体节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具体措施有:a.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和“断桥”措施,热桥部位主要指建筑外维护结构中热量传递较快钢筋混凝土柱、梁、架空楼板等部位;b.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c.门、窗框四周和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及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d.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材料。
2.2 提高建筑内能源利用率的措施
合理选择空调系统冷热源:冷热源装置提供空调系统需要的冷热量,设计方案应选用合理的冷热源形式,在消耗同样品质、数量的能源条件下尽量多输出热量、能量,同时应采用高效制冷机及锅炉。公共建筑冷热源选择普遍存在制冷机容量过大的现象,所以负荷计算时应采用动态负荷计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冷负荷计算。根据实际负荷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冷热源,设备选型时不应考虑设计工况,应注意系统运行工况下的系统性能。所以空调系统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处在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系统冷热源和主要设备在部分负荷下的性能对系统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选择生活热水系统热源:生活热水加热应避免直接电热等“高质低用”的热源方式,也要鼓励高效回收排水中的热量和利用余热废热作为预热,选用高效热源设备、降低热源能耗。对于电锅炉的选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
耗能设备的节能设计
随着国家可持续战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其中能源设备管理工作的加强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有着直接的作用。我国有很多生产效率低、能耗大的旧设备,制约了国家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大量浪费能源也造成环境的污染。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设备,必须用技术创新手段给设备的后期管理注入活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为指导,走引进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更新道路,在改造中创新达到在关键部位装备素质的升级,才能使城市综合体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设备管理中的资源节约降低消耗方面探讨如下。
3.1 重视新购设备的设计、选型、制造等
新购设备技术设计过程的质量对设备最终质量影响很大,要坚持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原则,对新购设备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及设备使用经验提出更合理设计的思路,并积极参与设备制造的制订设计方案,以求新购设备各项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要求。
3.2 利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耗能设备
设备管理技术人员要了解最新技术市场信息和动态,勇于创新。注重搞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先进科学技术及时应用在生产设备上,争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注重设备备件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备件利用率。提高了备件利用率、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和方便设备维修,提高更新换代跟踪先进技术和应用能力。
城市综合体设计实例设计难点分析
某大学园区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地块位于园区东部,周边是已经建设完成并运行的高校校园。该项目主要职能是为大学园区提供集约化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和技术创业的中心,其外延的职能是创造城市社会交往游憩的场所,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用地面积9hm2,建筑面积28.5hm2,是整个城市的多功能中心之一。根据城市综合体的生存规律、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大学园区的背景,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除了有效解决交通、景观等城市问题外,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4.1 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界定
这是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首先必须研究和明确的工作内容,是缓解土地资源矛盾,降低城市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此城市综合体注重土地的均衡使用、功能复合、高容积率集约化设计,集办公、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在空间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区合理明确,又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并通过业态控制使得人流昼夜均匀分布。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商业服务设置既应满足普遍适宜的购物消费需求的空间环境,又体现大学文化独特氛围——简洁、活泼;不仅包括集中式商场、餐饮商店等普通商业形式,也应设置诸如体验式时尚商店、学生创业工坊等——集生产、销售为一体。在方案设计中,建筑以多幢点式高层为主,沿道路布置,在形体上具有连续的韵律感。建筑内部实现办公空间无柱化,使内部空间划分灵活,满足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多样化的办公环境。其他诸如娱乐、会展等功能要素在设计中都予以考虑,合理配置。
4.2 开放多样的城市空间塑造
这是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也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的内部空间处理上,水平向采用整體设计的思路,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和互补性,做到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层次清晰。商业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成为连续流动场所,以室内步行街形式依次展开,使室内外环境之间相互渗透,商业与休闲紧密结合。垂直方向以功能叠加的方式,做到地下停车、办公、商业、居住互不干扰。各建筑体通过地面、地下形成多层次的联系。同时各功能元素的面积配比在根据社会的需求基础上,实现弹性分配。大学生创业中心城市综合体场地环境十分优越,“Y”型自然河道穿越基地,形成三个小地块,每地块均设置独特入口的空间,引导人流进入综合体;沿水面设计为软质绿化和硬质空间,通过水这条线将分散外部空间变得有序,形成连续而多样交往的场所。在交通组织上统筹安排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块地内部优化步行系统,除必要的消防车道以外,均以步行尺度为基准。通过屋顶平台、人行天桥、地下步行街等多种形式,强化步行立体性。
4.3 具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精神隐喻
城市空间聚集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即所谓的城市文化。随着异地重建和场所同质化,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没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化”,我们的大学出现了“校园文化的割裂”。所以如何在大学城市空间的构建中延续校园文化活力。在方案中,本身内涵要求其具有鲜明文化个性和整体城市文化氛围。整体形象上,采用错落有致、简洁明快的手法,挖掘“书卷”意象,透过充满动感的建筑表皮,既体现出城市强烈的现代感,又将大学活泼青春的精神性格充分展现出来。所以设计在综合体的外部空间中,创造一系列有吸引力的公共艺术,如街头雕塑、喷泉等,吸引人驻足。其他如矮墙、平台、台阶等均增加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可以展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城市文化活力。
结论
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而面临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采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显然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这种创新不仅基于对城市综合体基本特点的科学把握,更重要的是基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城市发展整体性的把握,城市空间聚集的本意是创造一种生存形式,即所谓的城市文化。同时本文对涉及到能源节约提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及其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诣,张茜.浅析中国大学城现象[J].云南建筑,2008(2):26-28.
[2] 卢济威,董贺轩.作为集约化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1):54-91.
[3] 衣健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节能技术,2006,7,24(4).
[4] 毛明强.浅论公共建筑节能途径[J].甘肃科技,2004.9,20(9).
[5] 张爱萍.浅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3) .
[6] 陈务明. 强化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244(2).
[7] 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