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产业体系正在重构,再工业化成为主旋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海外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过多放弃实体经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纷纷把发展新能源、信息网络、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作为新突破方向和增长引擎,在全球范围内重构新兴产业体系,并力图在这一过程中占领制高点。
而经验表明,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规模经济、技术手段的大规模更新很难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无法顺利实现。创业投资作为金融领域的高能资本,因对新兴中小企业特殊的筛选、挖掘、培育和扶持功能,已成为实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不可或缺的环节。观察美国几次大的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经验,如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向重化工业的转型,70年代至80年代向新经济转型,创业投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观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并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金融市场和创业投资来支持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以推动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近十年,中国创业投资支持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的崛起,自身也得到迅猛发展。创投资本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位居全球第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启动,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打开,资本循环链条不断完善,与新兴企业的良性互动也日益明显。截至2012年底,活跃的创投机构超过6000家,管理资本超过1万亿元,支持的新兴企业数千家。
然而,由于中国市场基础制度尚未完善,创业投资与新兴企业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创业投资更多地投向“短、平、快”项目,偏离了其支持早期企业的经典本质,这导致市场越来越质疑其作用;又如创业投资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现象日益突出,市场格局较为混乱,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基于此,本书作者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若干关键问题,结合自身在资本市场工作多年的体会以及对新兴企业的长期观察,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
实践证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创业投资和新兴企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2004年至2009年,创投资本投向广义IT、清洁技术、健康和服务业的金额累计为104亿美元,远超投向传统行业的28.57亿美元,对新兴企业的支持作用明显。而在创业板上市的新兴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得到创投支持。作者认为,要结合创业板新兴企业的特点,制定更有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和更加关注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
此外,作者还关注到中国新兴企业以红筹架构到海外上市以及2012年纷纷私有化等现象,并通过一手数据和资料对其选择海外资本市场的动机、方式和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海外上市的意愿自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以来有所遏制,但规模依然庞大,互联网、商业连锁、生物制药等新兴企业在海外已形成“扎堆上市”的情况,而这些行业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想覆盖而未能覆盖的领域。作者指出,大量新兴企业海外上市的现象值得关注,政府和市场对这一现象及背后的根源应有足够重视。具体到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力、能够“雪中送炭”的创业板,唯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吸引优质企业的主动回归,也才能形成新兴企业持续繁荣的社会土壤。
《创业投资道与策》并没有局限于对现实问题“点对点”的分析,而是立足于客观理性的视角,从理论层面对创业投资运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内部治理机制、退出结构和目标进行研究。
作者利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投资行为首先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通过投资工具选择与交易定价行为,以尽量减小代理成本和实现最优的外部股权融资结构;又利用透镜模型分析了创业投资的决策过程,这有助于解释不同的创业投资家对同一投资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差异的。书中尚有不少类似的理论分析,或可激发读者对创业投资与新兴企业之间关系的不断思考。
“万物之生,顺道而化;时位之变,得道而动”。无论对创投资本家还是创业者,顺应大道方为成功之本,策略则为辅助。在创投家和创业者都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反思创业投资成功之内里,分析新兴企业成长之大道。因此,本书不但讲述创业投资发展的策略与政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阐释了新兴企业资本梦想的实现之道。
而经验表明,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规模经济、技术手段的大规模更新很难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无法顺利实现。创业投资作为金融领域的高能资本,因对新兴中小企业特殊的筛选、挖掘、培育和扶持功能,已成为实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不可或缺的环节。观察美国几次大的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经验,如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向重化工业的转型,70年代至80年代向新经济转型,创业投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观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并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金融市场和创业投资来支持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以推动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近十年,中国创业投资支持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的崛起,自身也得到迅猛发展。创投资本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位居全球第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启动,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打开,资本循环链条不断完善,与新兴企业的良性互动也日益明显。截至2012年底,活跃的创投机构超过6000家,管理资本超过1万亿元,支持的新兴企业数千家。
然而,由于中国市场基础制度尚未完善,创业投资与新兴企业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创业投资更多地投向“短、平、快”项目,偏离了其支持早期企业的经典本质,这导致市场越来越质疑其作用;又如创业投资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现象日益突出,市场格局较为混乱,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基于此,本书作者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若干关键问题,结合自身在资本市场工作多年的体会以及对新兴企业的长期观察,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
实践证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创业投资和新兴企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2004年至2009年,创投资本投向广义IT、清洁技术、健康和服务业的金额累计为104亿美元,远超投向传统行业的28.57亿美元,对新兴企业的支持作用明显。而在创业板上市的新兴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得到创投支持。作者认为,要结合创业板新兴企业的特点,制定更有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和更加关注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
此外,作者还关注到中国新兴企业以红筹架构到海外上市以及2012年纷纷私有化等现象,并通过一手数据和资料对其选择海外资本市场的动机、方式和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海外上市的意愿自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以来有所遏制,但规模依然庞大,互联网、商业连锁、生物制药等新兴企业在海外已形成“扎堆上市”的情况,而这些行业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想覆盖而未能覆盖的领域。作者指出,大量新兴企业海外上市的现象值得关注,政府和市场对这一现象及背后的根源应有足够重视。具体到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力、能够“雪中送炭”的创业板,唯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吸引优质企业的主动回归,也才能形成新兴企业持续繁荣的社会土壤。
《创业投资道与策》并没有局限于对现实问题“点对点”的分析,而是立足于客观理性的视角,从理论层面对创业投资运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内部治理机制、退出结构和目标进行研究。
作者利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投资行为首先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通过投资工具选择与交易定价行为,以尽量减小代理成本和实现最优的外部股权融资结构;又利用透镜模型分析了创业投资的决策过程,这有助于解释不同的创业投资家对同一投资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差异的。书中尚有不少类似的理论分析,或可激发读者对创业投资与新兴企业之间关系的不断思考。
“万物之生,顺道而化;时位之变,得道而动”。无论对创投资本家还是创业者,顺应大道方为成功之本,策略则为辅助。在创投家和创业者都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反思创业投资成功之内里,分析新兴企业成长之大道。因此,本书不但讲述创业投资发展的策略与政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阐释了新兴企业资本梦想的实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