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一种深度阅读,王崧舟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一文中指出,所谓文本细读,就是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语文教师应指导高中生细读文本,使他们获得更加完善与丰富的知识和审美體验。如何开展文本细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和兴趣
每一篇经典文章,其文字符号的组合包含丰富的意蕴,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符号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从文本表面深入到文本内层感受文化意味,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细读是阅读获益的根本所在,研读的仓促草率只会导致阅读的低效甚至无效。要唤醒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让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教师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沉下心来,潜心读文,做到含英咀华,文我合一。
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立足学情,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熟悉、掌握学情。积极变革教师课堂阅读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帮助,进一步激励和诱导学生,帮助学生改善自主阅读的动机与策略,让学生掌握自我阅读、自我调控的阅读能力。阅读中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价值判断去解读。重视学生的原生态解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误读”。
要鼓励学生阅读中质疑,甚至读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深度体验,是细读到一定深度时认知与体悟的必然反应。所以在细读中,甚至可以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细读的要求之一,基于问题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的冲动,由读而思进而抵达深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主体性的行为,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与表达就会越来越有深度和温度。学生在阅读中感到思维活跃了,有收获了,有了新的体悟和美的体验,阅读兴趣也就水涨船高了。
二、构建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
要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必须引导其掌握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推荐以下四种方法。
1.问题导入法
通过问题的设计,或问题群的设置,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章通过语言所表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问题的多维化设计,让学生从平面式的阅读积累深化到立体式的阅读体验,建构文本内容和作者生活等多方面的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促进思维的深化和思想的发展。例如,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小说,可以从核心的人物形象、情节,小说的环境以及创作的背景等多方面设置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旨,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小说艺术特点等。问题设计巧妙,有深度,有张力,才能引导学生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与作者的深层次对话。
2.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建阅读小组,采用深度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构建阅读小组有助于以群体的方式发掘个体的阅读潜力,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给每个阅读小组定下探究性课题,每个小组围绕各自的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性研究,然后再进行汇报交流,师生对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3.拓展延伸法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生的阅读必须超越文本,扩大阅读量,作拓展延伸。一方面就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文本加以整理,从而对与该主题相关的大环境,或者某类人文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开掘文本深层的文化与美学底蕴。另一方面转换视角,以“内引”和“外联”引导学生把文本放到有关联的文本群中进行比较阅读,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多维度的解读。
4.读写共生法
以读领写,以写促读。写是文本细读成果的提炼与整合。根据阅读篇目确定主题,通过细读,把这一专题读深、读透,再经过悟的发酵,在读写之间构建深度联结。例如:我们挑选《按时看日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丰子恺》《苦难与救赎:面对史铁生》《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百岁诗人柴田丰》《青春至美是担当》这些文章,形成了关于“世相百态,国民性”为主题的阅读素材。有了这些丰富且有深度的集中阅读,学生写自己的“生存姿态”,就会在个性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拓更有现实性的和更有切身体会的体悟。
三、构建文本细读的评价机制
阅读评价是推动学生文本细读的重要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读写行为,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还要对学生的过程与结果予以评价,以平价作为学生读写的导向,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细读方式。
要尝试改进阅读评价,有效的评价能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或流于形式。经研究发现,现在很多高中语文阅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系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评价等问题。合理的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原则、模糊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阅读评价要体现个性化,要能考察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主性和阅读质量。评价要能关注到学生阅读中产生的思维火花,侧重于鼓励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独特、新颖和正确价值观的个人见解,侧重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拓展思维的空间。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现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基础和习惯以及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况,通过长期的研究才能制定并成型。
一、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和兴趣
每一篇经典文章,其文字符号的组合包含丰富的意蕴,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符号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从文本表面深入到文本内层感受文化意味,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细读是阅读获益的根本所在,研读的仓促草率只会导致阅读的低效甚至无效。要唤醒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让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教师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沉下心来,潜心读文,做到含英咀华,文我合一。
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立足学情,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熟悉、掌握学情。积极变革教师课堂阅读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帮助,进一步激励和诱导学生,帮助学生改善自主阅读的动机与策略,让学生掌握自我阅读、自我调控的阅读能力。阅读中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价值判断去解读。重视学生的原生态解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误读”。
要鼓励学生阅读中质疑,甚至读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深度体验,是细读到一定深度时认知与体悟的必然反应。所以在细读中,甚至可以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细读的要求之一,基于问题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的冲动,由读而思进而抵达深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主体性的行为,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与表达就会越来越有深度和温度。学生在阅读中感到思维活跃了,有收获了,有了新的体悟和美的体验,阅读兴趣也就水涨船高了。
二、构建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
要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必须引导其掌握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推荐以下四种方法。
1.问题导入法
通过问题的设计,或问题群的设置,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章通过语言所表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问题的多维化设计,让学生从平面式的阅读积累深化到立体式的阅读体验,建构文本内容和作者生活等多方面的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促进思维的深化和思想的发展。例如,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小说,可以从核心的人物形象、情节,小说的环境以及创作的背景等多方面设置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旨,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小说艺术特点等。问题设计巧妙,有深度,有张力,才能引导学生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与作者的深层次对话。
2.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建阅读小组,采用深度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构建阅读小组有助于以群体的方式发掘个体的阅读潜力,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给每个阅读小组定下探究性课题,每个小组围绕各自的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性研究,然后再进行汇报交流,师生对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3.拓展延伸法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生的阅读必须超越文本,扩大阅读量,作拓展延伸。一方面就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文本加以整理,从而对与该主题相关的大环境,或者某类人文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开掘文本深层的文化与美学底蕴。另一方面转换视角,以“内引”和“外联”引导学生把文本放到有关联的文本群中进行比较阅读,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多维度的解读。
4.读写共生法
以读领写,以写促读。写是文本细读成果的提炼与整合。根据阅读篇目确定主题,通过细读,把这一专题读深、读透,再经过悟的发酵,在读写之间构建深度联结。例如:我们挑选《按时看日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丰子恺》《苦难与救赎:面对史铁生》《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百岁诗人柴田丰》《青春至美是担当》这些文章,形成了关于“世相百态,国民性”为主题的阅读素材。有了这些丰富且有深度的集中阅读,学生写自己的“生存姿态”,就会在个性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拓更有现实性的和更有切身体会的体悟。
三、构建文本细读的评价机制
阅读评价是推动学生文本细读的重要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读写行为,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还要对学生的过程与结果予以评价,以平价作为学生读写的导向,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细读方式。
要尝试改进阅读评价,有效的评价能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或流于形式。经研究发现,现在很多高中语文阅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系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评价等问题。合理的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原则、模糊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阅读评价要体现个性化,要能考察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主性和阅读质量。评价要能关注到学生阅读中产生的思维火花,侧重于鼓励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独特、新颖和正确价值观的个人见解,侧重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拓展思维的空间。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现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基础和习惯以及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况,通过长期的研究才能制定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