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胶东道教音乐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传统民间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法事音乐、道场音乐。该教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胶东道教音乐已经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关键词:胶东道教音乐;民族特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而且是唯一产生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长期以来,道教与佛、儒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诸如民俗、医学、化学、生物、人体科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特殊的贡献。
道教其始于古代诬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由于地理、天时等原因,道教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1年—1189)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不远数千里之遥作宁海之行,胶东的《宁海州志》还记有王重阳携弟子“登昆嵛山烟霞洞修真”,并于金大定七年(1167)于宁海(今牟平区)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全真道”,其徒丘处机等七人,后称北七真。丘处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使道教此后形成了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一、胶东道教音乐的概况
道教是有寓音乐与宗教之中传统的宗教。胶东道教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与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两类。其中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主要是在全真道士日常修持的早坛功课与晚坛功课中唱诵,其次是道士在超度亡灵的科仪场合中唱念。早、晚坛功课为道士日常之必修科仪,与世俗隔绝,较纯正地反映出全真道修持的要旨,为道乐中的“核心音乐”。超度亡灵之乐在道士为当地民众所设祭祀等场合中使用。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一般是在法事的开头、过门、队形变化及唱曲伴奏时使用,目的是为整个法事增色,打击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胶东全真道士分为常年居住于道观,以自身修持为主的“住观道”与居于村庙,以进行世俗道场为主的“村居道”两类。“住观道”不娶妻,专心静修,按道观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早、晚坛功课与日常生活,他们所用的乐曲受外界干扰较小,较纯粹的保存了古代宫廷雅乐、士大夫音乐等文人音乐成分,其音乐道性气质最为浓烈,是研究我国历代音乐的宝贵资料。此种道士的器乐音乐特别发达, 往往较多的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而在音乐风格上趋向明快、简洁的世俗化。“烟台阳主庙道人朱相坤保留了有四种宫调联缀演奏的器乐曲, 在传统性、技术性及数量和规范等方面, 尤其同宫联缀,在山东仅存,最为完整。”
胶东全真道士课诵“经韵”、演奏器乐曲,是该教的日常“功课”。但较大的道教丛林,并不注重器乐演奏,至于“课诵”经韵之举,不管丛林宫观,还是村庙,都很严格的遵循着。现在保留的《歌曲本》中,记录有不少,民间乐曲,同时大量记写了道曲传统曲目。
二、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
胶东地区道教音乐的唱词结构比较有特点,比如一段唱词中有八句话,前两句是 3+3 的六字句,中间三到六句是用 4+3 的七字句,最后两句是 3+4 的七字句,其中每句都押韵,但是只有第四句和第七句不押韵。
由于道教信奉“神仙道化,升天通仙”的理念,所以道教音乐中的演唱题材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通天神仙的内容。胶东地区的道教音乐也不例外,在其很多道教音乐剧目中都有以“神仙传说”为题材的作品。
1、音乐的结构、形态特征
通观全真经韵曲, 在腔词结合方面较有特点:或一字一音,旋律近似语言声调;或一字数音,或数十音,形成冗长的声腔,旋律线曲折。
2、胶东道乐的艺术特征
全真道乐沿用的是“十方韵”,它通用于全国各大道教宫观。沈阳太清宫、崂山太清宫、湖北武当山、香港等地区的宫观中, 都沿用这一“十方韵”谱集, 使全真道乐在音乐风格方面具有较大的统一性。 但各地为迎合当地民众的需求,又在“全真正韵”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语言与民间音乐等因素使其赋有新的地方色彩, 形成“地方韵”,如“东北韵” 、“崂山韵”等。
在上世纪 30 年代左右,胶东地区各宫观经韵音乐采用“全真正韵”与“崂山韵”两种韵腔。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各大宫观经韵音乐基本上都沿用了地道的“崂山韵”。“崂山韵”的经韵音乐风格与“十方韵”相似, 只是因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旋律上略有不同。
3、音乐的风格特征
道乐曲体结构与形态特征决定了胶东道乐的内敛性音乐风格:在徐缓的诵经声中, 音乐体现出一种以静为主的风格。而在寂静的气氛中, 音乐又时刻流动着,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阴阳调和,透出全真道虚静、空明、缥缈的美学追求。
“一唱三叹”是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的最大特色。在肃静、庄严的殿堂中,道众每日与神对话, 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以达到“升仙”的目的。在這种目的的驱使下,道士的吟唱慢中求稳、“唱一字而叹三腔”以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
4、平稳的节奏形态、级进的旋律线条
胶东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音乐版式结构较为相近,以《净心神咒》为代表的胶东地区道教音乐其节奏形态较为“松散”,没有过于密集的节奏形。
胶东道教乐谱记写的曲谱,分别是宋俗字谱及工尺谱写的固定唱名记谱法,遇到改变宫调时,采用强调新宫调的“关键音程”,即“大三度”音程的确立,完成变调的功能。这些“变调谱字”,在胶东“工尺谱本”中并未有记,形成了较封闭的接续方式,只是传谱者口口相传,而岱庙存谱则直接记在谱本上,显示了“十方丛林”的开放。
,胶东道乐的结构、形态与风格特征, 体现出道乐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全真道用音乐进行通神或自我修持, 同时也用音乐启迪、度化世人。胶东道乐以优雅、庄重、徐缓宁静为本,反映了它思想上的追求。“虚静”二字即为全真道音乐风格与思想内涵的最好概括, 其虚无缥缈,寂静自在人心。 三、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
据调查,现在道教乐队尚有的乐器计有管子、笙、笛、云锣、铛、小镲、手鼓。全真道乐器只用以合奏,独奏较少见。尚未见到为经韵伴奏的例子。在器乐演奏时,殿坛的法器多不使用,只用镲、鼓等响器。器乐曲的主奏乐器为管子,其余乐器“随”奏。
大管子:紫檀木、柏木、香椿木制,两头包锡,九孔、八孔两种,分单管、双管(领奏乐器)。
小管子:锡制,八孔,单管(领奏乐器)。
笙:十七簧,分圆笙、方笙两种(伴奏乐器)。
笛:竹制、玉制(伴奏乐器)。
铃:铜制,带木把。内部直径14.5公分(敲击乐器)。
小镲:铜制,直径14.5公分。
手鼓:木制,蒙皮。
以上乐器普遍应用在全真道宫观中,大多是用八孔管演奏。胶东芝罘阳主庙道人朱相坤所传乐队,可以演奏同宫成套连缀的道观所存留的器乐曲。朱相坤道人及林祥瑞道人组成的乐队,曾在1956年济南舞台上山东民间音乐汇演中,吹奏了同宫成套连缀的《清江口》、《玉鹅浪》、《醉太平》、《观杂记》四首乐曲。于1986年又重录音,此为山东道观演奏同宫成套连缀之仅存。
四、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胶东地区的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并非只是单纯的声腔演唱或器乐演奏,它们大多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当地道教在进行斋醮科仪等“法事”中,道士们手持各种各样的法器,唱着道教音乐的曲调,在坛场里跳着一种特殊的舞蹈,再配以各种乐器的伴奏,其目的虽为斋醮科仪,但其运用的表演形式确是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胶东地区的戏曲音乐也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五、胶东道教音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
烟台地区的各大仙山名川均有宫观分布,在当地村落中村庙分布也十分广泛,几乎村村都有村道。这些道教宫观与民间联系频繁,当地每年都要在各大小宫观、村庙举行拜庙、赶山会、逛庙会等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集会少不了歌舞活动。因此, 俗乐与道乐相互交流、碰撞,使当地民间音乐深受道乐的影响。
烟台地区音乐文化中的民间歌曲受道教影响较深,影响大都体现在仪式程度、歌词内容等方面,而在音乐上则多采用当地人所熟悉的地方曲调。胶东当地群众受到了全真道的教化,当其在进行活动时,尤其是信仰行为时,都会不自觉的运用“道教教化的思想”来指导其开展信仰仪式过程, 如民歌中的蓬莱“烧纸调”。
结语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胶东半岛的仙山秀水孕育了超凡脱俗的全真道之仙文化,胶东道教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具有完整的体系,又因其宗教仪式性而保持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且与当地思想文化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尤其是由蓬莱发轫的“八仙文化”更是家喻户晓,对中國广大汉族地区的文化影响甚大,甚至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也有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思想的根基,全在道教。
胶东道教音乐已经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融汇交融,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 ,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 年 5 月第 1 版.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四), 东方出版中心, 1994 年 1 月第 1 版.
[3] 詹仁中:《胶东道曲的民俗特点》 , 载《音乐艺术》 1984 年第 3 期.
[4] 詹仁中:《全真道经韵“ 崂山韵” 概述》 , 载《黄钟》 , 1991 年第 4 期.
[5] 彭绍倩:詹仁中:《崂山道教宫观古琴发展回眸》 , 载《中国音乐学》 , 1996 年第 1 期.
[6] 陈振涛:《崂山道教音乐考查记》 , 载《中国道教》 , 1991 年第 4 期.
[7]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 第七章:道教音乐.
[8]张振涛、冷高波,《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以烟台地区为例》,天津音乐学报,2009-12-15.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胶东道教音乐;民族特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而且是唯一产生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长期以来,道教与佛、儒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诸如民俗、医学、化学、生物、人体科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特殊的贡献。
道教其始于古代诬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由于地理、天时等原因,道教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1年—1189)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不远数千里之遥作宁海之行,胶东的《宁海州志》还记有王重阳携弟子“登昆嵛山烟霞洞修真”,并于金大定七年(1167)于宁海(今牟平区)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全真道”,其徒丘处机等七人,后称北七真。丘处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使道教此后形成了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一、胶东道教音乐的概况
道教是有寓音乐与宗教之中传统的宗教。胶东道教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与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两类。其中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主要是在全真道士日常修持的早坛功课与晚坛功课中唱诵,其次是道士在超度亡灵的科仪场合中唱念。早、晚坛功课为道士日常之必修科仪,与世俗隔绝,较纯正地反映出全真道修持的要旨,为道乐中的“核心音乐”。超度亡灵之乐在道士为当地民众所设祭祀等场合中使用。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一般是在法事的开头、过门、队形变化及唱曲伴奏时使用,目的是为整个法事增色,打击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胶东全真道士分为常年居住于道观,以自身修持为主的“住观道”与居于村庙,以进行世俗道场为主的“村居道”两类。“住观道”不娶妻,专心静修,按道观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早、晚坛功课与日常生活,他们所用的乐曲受外界干扰较小,较纯粹的保存了古代宫廷雅乐、士大夫音乐等文人音乐成分,其音乐道性气质最为浓烈,是研究我国历代音乐的宝贵资料。此种道士的器乐音乐特别发达, 往往较多的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而在音乐风格上趋向明快、简洁的世俗化。“烟台阳主庙道人朱相坤保留了有四种宫调联缀演奏的器乐曲, 在传统性、技术性及数量和规范等方面, 尤其同宫联缀,在山东仅存,最为完整。”
胶东全真道士课诵“经韵”、演奏器乐曲,是该教的日常“功课”。但较大的道教丛林,并不注重器乐演奏,至于“课诵”经韵之举,不管丛林宫观,还是村庙,都很严格的遵循着。现在保留的《歌曲本》中,记录有不少,民间乐曲,同时大量记写了道曲传统曲目。
二、声乐形式的诵经音乐
胶东地区道教音乐的唱词结构比较有特点,比如一段唱词中有八句话,前两句是 3+3 的六字句,中间三到六句是用 4+3 的七字句,最后两句是 3+4 的七字句,其中每句都押韵,但是只有第四句和第七句不押韵。
由于道教信奉“神仙道化,升天通仙”的理念,所以道教音乐中的演唱题材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通天神仙的内容。胶东地区的道教音乐也不例外,在其很多道教音乐剧目中都有以“神仙传说”为题材的作品。
1、音乐的结构、形态特征
通观全真经韵曲, 在腔词结合方面较有特点:或一字一音,旋律近似语言声调;或一字数音,或数十音,形成冗长的声腔,旋律线曲折。
2、胶东道乐的艺术特征
全真道乐沿用的是“十方韵”,它通用于全国各大道教宫观。沈阳太清宫、崂山太清宫、湖北武当山、香港等地区的宫观中, 都沿用这一“十方韵”谱集, 使全真道乐在音乐风格方面具有较大的统一性。 但各地为迎合当地民众的需求,又在“全真正韵”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语言与民间音乐等因素使其赋有新的地方色彩, 形成“地方韵”,如“东北韵” 、“崂山韵”等。
在上世纪 30 年代左右,胶东地区各宫观经韵音乐采用“全真正韵”与“崂山韵”两种韵腔。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各大宫观经韵音乐基本上都沿用了地道的“崂山韵”。“崂山韵”的经韵音乐风格与“十方韵”相似, 只是因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旋律上略有不同。
3、音乐的风格特征
道乐曲体结构与形态特征决定了胶东道乐的内敛性音乐风格:在徐缓的诵经声中, 音乐体现出一种以静为主的风格。而在寂静的气氛中, 音乐又时刻流动着,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阴阳调和,透出全真道虚静、空明、缥缈的美学追求。
“一唱三叹”是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的最大特色。在肃静、庄严的殿堂中,道众每日与神对话, 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以达到“升仙”的目的。在這种目的的驱使下,道士的吟唱慢中求稳、“唱一字而叹三腔”以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
4、平稳的节奏形态、级进的旋律线条
胶东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音乐版式结构较为相近,以《净心神咒》为代表的胶东地区道教音乐其节奏形态较为“松散”,没有过于密集的节奏形。
胶东道教乐谱记写的曲谱,分别是宋俗字谱及工尺谱写的固定唱名记谱法,遇到改变宫调时,采用强调新宫调的“关键音程”,即“大三度”音程的确立,完成变调的功能。这些“变调谱字”,在胶东“工尺谱本”中并未有记,形成了较封闭的接续方式,只是传谱者口口相传,而岱庙存谱则直接记在谱本上,显示了“十方丛林”的开放。
,胶东道乐的结构、形态与风格特征, 体现出道乐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全真道用音乐进行通神或自我修持, 同时也用音乐启迪、度化世人。胶东道乐以优雅、庄重、徐缓宁静为本,反映了它思想上的追求。“虚静”二字即为全真道音乐风格与思想内涵的最好概括, 其虚无缥缈,寂静自在人心。 三、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
据调查,现在道教乐队尚有的乐器计有管子、笙、笛、云锣、铛、小镲、手鼓。全真道乐器只用以合奏,独奏较少见。尚未见到为经韵伴奏的例子。在器乐演奏时,殿坛的法器多不使用,只用镲、鼓等响器。器乐曲的主奏乐器为管子,其余乐器“随”奏。
大管子:紫檀木、柏木、香椿木制,两头包锡,九孔、八孔两种,分单管、双管(领奏乐器)。
小管子:锡制,八孔,单管(领奏乐器)。
笙:十七簧,分圆笙、方笙两种(伴奏乐器)。
笛:竹制、玉制(伴奏乐器)。
铃:铜制,带木把。内部直径14.5公分(敲击乐器)。
小镲:铜制,直径14.5公分。
手鼓:木制,蒙皮。
以上乐器普遍应用在全真道宫观中,大多是用八孔管演奏。胶东芝罘阳主庙道人朱相坤所传乐队,可以演奏同宫成套连缀的道观所存留的器乐曲。朱相坤道人及林祥瑞道人组成的乐队,曾在1956年济南舞台上山东民间音乐汇演中,吹奏了同宫成套连缀的《清江口》、《玉鹅浪》、《醉太平》、《观杂记》四首乐曲。于1986年又重录音,此为山东道观演奏同宫成套连缀之仅存。
四、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胶东地区的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并非只是单纯的声腔演唱或器乐演奏,它们大多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当地道教在进行斋醮科仪等“法事”中,道士们手持各种各样的法器,唱着道教音乐的曲调,在坛场里跳着一种特殊的舞蹈,再配以各种乐器的伴奏,其目的虽为斋醮科仪,但其运用的表演形式确是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胶东地区的戏曲音乐也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五、胶东道教音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
烟台地区的各大仙山名川均有宫观分布,在当地村落中村庙分布也十分广泛,几乎村村都有村道。这些道教宫观与民间联系频繁,当地每年都要在各大小宫观、村庙举行拜庙、赶山会、逛庙会等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集会少不了歌舞活动。因此, 俗乐与道乐相互交流、碰撞,使当地民间音乐深受道乐的影响。
烟台地区音乐文化中的民间歌曲受道教影响较深,影响大都体现在仪式程度、歌词内容等方面,而在音乐上则多采用当地人所熟悉的地方曲调。胶东当地群众受到了全真道的教化,当其在进行活动时,尤其是信仰行为时,都会不自觉的运用“道教教化的思想”来指导其开展信仰仪式过程, 如民歌中的蓬莱“烧纸调”。
结语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胶东半岛的仙山秀水孕育了超凡脱俗的全真道之仙文化,胶东道教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具有完整的体系,又因其宗教仪式性而保持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且与当地思想文化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尤其是由蓬莱发轫的“八仙文化”更是家喻户晓,对中國广大汉族地区的文化影响甚大,甚至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也有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思想的根基,全在道教。
胶东道教音乐已经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融汇交融,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 ,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 年 5 月第 1 版.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四), 东方出版中心, 1994 年 1 月第 1 版.
[3] 詹仁中:《胶东道曲的民俗特点》 , 载《音乐艺术》 1984 年第 3 期.
[4] 詹仁中:《全真道经韵“ 崂山韵” 概述》 , 载《黄钟》 , 1991 年第 4 期.
[5] 彭绍倩:詹仁中:《崂山道教宫观古琴发展回眸》 , 载《中国音乐学》 , 1996 年第 1 期.
[6] 陈振涛:《崂山道教音乐考查记》 , 载《中国道教》 , 1991 年第 4 期.
[7]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 第七章:道教音乐.
[8]张振涛、冷高波,《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以烟台地区为例》,天津音乐学报,2009-12-15.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