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养生息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积极、主动的进取,不是迟滞,而是蓄积。要通过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压力,引导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压力
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
这些状况说明,我国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实行休养生息。
为什么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导致了严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松花江流域结构性污染突出,许多大中城市缺乏污水处理设施,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快速发展给松花江水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007年5月10日,我们召开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要求用大约10年的时间让松花江流域休养生息,恢复松花江流域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流域江河安澜。这项重要决策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国内外的积极评价。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作出这样的重大决策,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这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风起云涌,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重大环境事件不断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1970年4月22日,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有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和巨幅招贴画,高呼“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口号,将反污染运动推向高潮。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发达国家开始治理污染,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通过发达国家的深刻教训,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经过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流域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06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水污染状况依然严重,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国内外环境治理的教训反复证明,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的模式无异于“扬汤止沸”,穷途末路的命运无可挽回。
休养生息则是“釜底抽薪”,必将改变单纯治理污染的老路,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
第二,这是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的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琵琶湖是滋贺县1400万人的水源地,也是京都府、大阪府和兵库省水源的重要供给地。1930年,琵琶湖还清澈见底,能直接饮用。从1950年开始,随着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排放到湖体的污染物大量增加,水质不断恶化。
痛定思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日本在琵琶湖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概念,实行了严于日本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很多污染物排放限值大幅提高,与健康有关的指标提高了10倍左右。
实践证明,琵琶湖的休养生息,既改善了琵琶湖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
第三,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受能力,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放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掠夺行为,必须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使生态系统由严重“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休养生息的基本原则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养生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衰转盛、由颓而兴的重要政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汉初采取了宽刑薄赋、军功授田、奴婢复民、逃者归产等措施,大大恢复了国家的实力,为汉武时期开拓疆土、形成中国的国家格局奠定了基础。唐代贞观时期提倡节俭,吏治清明,以务实宽简精神立法,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奖励农耕,实行了正确的休养生息政策,依靠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路不拾遗,社会升平的昌盛景象。
自然生态的休养生息与经济社会的休养生息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的重要基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盛世环保”的集中体现,其根本目的又是为了通过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功能,维护经济社会长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因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喝的水却是不合格的,生活的环境是污水横流的,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这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增长快,科技含量不高,既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些江河湖泊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一些流域上了不少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结构性污染。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带来高排放,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使人口多、水资源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实际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过程,既是优化经济的过程,也是污染减排的过程。在环境优先原则的指导下,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没有妨碍日本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日本从1975年到1980年,工业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由61.5万吨降至54万吨。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环境保护的历史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以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做到以环境准入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当前,我国污染排放的构成日趋复杂,工业污染还在发展,生活、农业污染又日益突出。流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中下游的环境质量,上游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河流是生命之河,对其开发应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保持必要的生态基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过程,也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过程。要在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实行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面治理,实现上游、中游、下游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以及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谐推进。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江河湖泊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江河湖泊不堪重负的地区,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像太湖流域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力。
当然,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在休养生息的前期,可能要牺牲一点儿经济增长速度,但换来的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换来的是长期稳定的发展。
休养生息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积极、主动的进取,不是迟滞,而是蓄积。要通过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压力,引导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的压力。
休养生息的主要对策有: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防治污染;强化综合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要经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江河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