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遇到了玻璃天花板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1年的中国艺术市场充满了戏剧性:从上半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总成交额均达到历史巅峰,到下半年秋拍各自相继出现总成交额、成交率与单件拍品成交最高纪录的大幅下滑。这种戏剧性,是中国艺术市场出现行情调整的结果。而这样的行情调整,意味着中国艺术市场从2009年开始的最新一轮繁荣周期的终结。由此来看2011年艺术品拍卖的亿元榜,这种戏剧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2009年开始的拍卖场不断冲击中国艺术品天价纪录的势头终于在2011年撞上了玻璃天花板。《上海证券报》记者邱家和因工作关系,一直在报道这些亿元榜上的拍卖纪录及其所引发的话题和争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报道,借此对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作一番点评。
  
  瓷杂行情率先启动调整
  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虽然在2011年的亿元榜上难见踪影,其拍卖结果却意味深长。在4月7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举行的夜场拍卖“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上,以此为首的一批高价拍品流拍,为2011年秋拍逐渐展开的调整行情埋下了伏笔。
  “玫茵堂珍藏”出自瑞士藏家之手,被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看来是中国瓷器收藏的典范,称春拍的专场为“世纪拍卖”。然而,在春拍中却与其他品类的拍卖业绩均创造历史最高纪录截然不同,几件高估价拍品流拍,总成交额仅为3.99亿港元,远低于6到9亿港元的拍前估价。在4月15日笔者对此作了跟踪报道,指出这件珐琅彩胆瓶在拍卖后以私人洽购形式以2亿港元售出,而明成化青花“瓜藤纹”宫盌也同样在拍卖后以9000万港元售出。报道还指出,拍卖结果如此出人意料也许是因为苏富比在香港春拍前不久推出的一项特别举措:参与“玫茵堂”专场拍卖的买家必须事先提交800万港元的保证金。仇国仕认为这个做法对拍卖会有很大的影响,拍卖会后马上就接到了要求私下转让的电话,说明拍品还是受到欢迎。香港苏富比CEO程寿康则表示,这两年中国拍卖场上频频出现天价纪录,但如果收不到钱,这些天价纪录又有什么意思?
  在当天笔者的“市场观察”专栏里,则指出苏富比这么做的背景是中国拍卖场上特有的大买家拖款现象,其中包括2010年11月在伦敦拍出5.5亿元天价的乾隆粉彩瓷瓶,买家始终未付款。考虑到当时国内银根收紧,这次流拍发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笔者经过进一步的追踪采访后发现,内地的拍卖行面临的问题更严峻,为此在5月13日又发表了《大买家延期付款:中国拍场的潜规则》的报道,提到香港佳士得也对高价拍品设置了高额保证金。在当天的“市场观察”专栏中笔者还认为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症结性的问题:大买家延期付款给拍卖价格带来的泡沫会有多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亿元时代”,有多少天价纪录是价格泡沫的产物呢?有趣的是,5月下旬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估价在2亿港元的乾隆粉彩转心瓶也遭遇流拍。2亿元似乎成了瓷器杂件拍品的玻璃天花板。
  
  书画天价引发媒体质疑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5月下旬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以4.255亿元创造了近现代书画的天价,仅次于古代书画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在2010北京保利春拍创造的纪录,这表明截至2011年春拍,齐白石、张大千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指标股”,近现代书画也已成为内地拍卖场的主战场。
  笔者在嘉德春拍开拍之际的5月20日的报道中提到,当时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都推出了齐白石的重要作品。中国嘉德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郭彤拍前更特地指明了那件书画合璧作品非同寻常的背景:不仅其宏大尺幅在所有齐白石作品中绝无仅有,也是在194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为蒋介石60周岁祝寿所作。在当天的市场观察专栏评论中,笔者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齐白石和张大千在艺术市场上可谓双峰并峙双水竞流:齐白石的上拍作品逾19000件,成交总额逾74.2亿元;而张大千的上拍作品逾17000件,成交总额逾64亿元。他俩构成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双头风向标。结果,嘉德春拍齐白石这件力作以4.255亿元创下天价。在5月27日的追踪报道中,笔者记述了拍卖现场出现的围观热潮。郭彤事后接受采访时把整个竞拍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在叫价达到2亿元前是一拨人;在2亿元到3亿元之间举牌的是几个人;而过了3亿元则集中在两个买家中竞争。
  在当天的市场观察专栏,笔者特别指出拍卖场的围观现象已更上层楼,新媒体已大举进入拍卖场:只见现场的观众手举iphon、iPad等,围着举牌人拍照、录像;而它们的背后还有微博这样全新的网络互动平台。它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现场直播,经过层层转发和评论合成多元的视角。这表明中国艺术市场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必将瓦解拍卖场建筑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传统营运模式,还会引发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把微博作为信息来源,甚至把微博上的话题打造成新闻热点。有趣的是,齐白石这件天价作品本身就成为最好的例证:当天价纪录诞生之际,现场的影像直播引发大量的转发与评论,使其几乎成为文化事件;之后,微博上又一直口水不断。笔者在9月25日的市场观察中就以《微博时代的流言》为题,指出这件作品不断被人在微博上“拉黑”:有的称其是赝品,有的说其没付款,也有的则说买家是国企,如此巨资买艺术品是国有资产流失等。到国庆期间这种质疑达到了顶点:节前,南方某著名周报在头版上发表了名为《赝品帝国》的长篇报道,言之灼灼地将其称为赝品,引发了中国嘉德随即发表的“郑重声明”;节后,著名的雅昌网发表了收藏家刘文杰的相关文章,分别从作品所题的诗文与字迹,绘画的笔法、构图,用墨和墨色,用印和印色、对联、画作的裱工等八个方面,论证了这件作品的“货真价实”。
  天价拍品历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引发媒体质疑的热点,但2011年春拍后舆论氛围却不同以往,对天价纪录的质疑伴随着一片唱空的声音。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快速上冲的行情碰到了玻璃天花板。无怪乎在真伪之辩消音后,关于齐白石的天价作品仍有付款方面的流言不绝。
  
  连串新纪录凸显板块轮动
  2011春拍中进入亿元榜的作品还有不少,表明书画、瓷杂与油画雕塑三大板块各个门类的艺术品拍卖出现了板块轮动、轮番上涨的局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亿元榜的吴冠中《狮子林》与王世襄藏“大唐遗音”古琴,分别拍出1.15亿元;还有著名的“尤伦斯”珍藏专拍,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拍出7906万港元,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天价纪录。
  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的吴冠中夜场拍卖上,巨幅画作《狮子林》以1.15亿元的成交额创下吴冠中本人以及现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吴冠中的创作连接中国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跨越传统水墨与油画的中西分野,其拍卖业绩极具代表性:该专场25件作品成交过千万元的多达14件,成交率为100%,总成交额高达5亿元,创造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个人专场总成交额的新纪录。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透露,这个专场的25件精品力作分别来自全球十余位重要收藏家,反映了吴冠中作品的艺术市场的国际性。这种国际性使其成为拍卖场上的常青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他就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举办个展,作品受到港台和东南亚买家的追捧。和陈逸飞一样,吴冠中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少数几个蓝筹股,他的作品成交破亿与艺术市场经历艺术金融化、投资化的转型有关,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入场资金由个人资金转为机构或合伙资金,并有最新的金融工具来支撑。其成交纪录不言而喻包含着泡沫,但会不会破灭却要看中国经济走势会不会出现逆转,导致资金大量涌入艺术市场的客观条件发生根本变化。
  王世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在5月22日嘉德秋拍的夜场拍卖中也拍出1.15亿元的天价。对此,笔者6月3日的跟踪报道引述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的话:“唐琴‘大圣遗音’是古琴界的圣物,王世襄、袁荃猷先生的收藏又赋予这把琴以更为传奇的色彩。”凡是他收藏过的拍品,不管是黄花梨,还是宣德炉等,都已成为拍场的抢手货,成为地地道道的“资源股”。不仅如此,资源股还包括黄花梨与紫檀的明清家具、犀角雕、田黄、紫砂以及古籍中的善本等。如2010年秋拍起嘉德连续推出3届古董家具专场,在2011年春拍80件黄花梨拍品100%成交,总成交额逾2.88亿元,创单季家具拍卖世界纪录;而同时推出的“紫泥菁英——紫砂古器汇珍”、“紫泥公社藏现当代紫砂臻品”、“紫泥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等三个专场,结果总成交额超过1.4亿元,近现代及当代紫砂中的顾景舟、韩美林合作“提梁盘壶”以1150万元摘得桂冠;田黄石中的“杨玉璇刻太平喜象寿山田黄石印章”,以805万元高价成交;古籍善本中传为赵孟頫抄本的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以4830万元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笔者在当天的市场观察专栏以《“资源股”印证财富逻辑》为题指出,艺术市场的“资源股”有几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一、都是由稀缺材料精心制作;二、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三、往往受到宫廷或名家的青睐而身价高贵。而艺术市场上不怕贵,就怕不稀罕的“掐尖”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艺术的或审美的逻辑,不如说是一种财富的资本的逻辑。这是在哄抢拍卖场上的“资源股”,而其大背景,就是在中国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
  2011秋拍的亿元榜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匡时推出的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500万元起拍却进入了亿元榜,体现了北京匡时为委托人努力发掘拍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功力。无独有偶,匡时秋拍精心策划另两个古代书画专场“晚明五大书家”、“明代吴门画派”,都取得悉数成交的优异成绩。似乎表明板块轮动的钟摆,又回到了这一轮市场繁荣周期的起点——古代书画。有趣的是,热闹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借助“尤伦斯珍藏”专场,在苏富比香港春拍中曾创造了历史最好纪录,其中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的成交纪录似乎离进入亿元榜已经一步之遥;可惜随着秋拍的调整,要实现破亿的目标恐怕要等这次行情调整结束了。
其他文献
友人杨乃乔教授邮发给我四篇文章,这是一场有关《蒋公的面子》的批评“接力”,起始于朱光女士的一篇小文,对《蒋公的面子》发表了些微词,可那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吕效平教授去年底写了一篇反批评的文章,之后是宫宝荣教授挺身为朱女士作了番辩护。事情的确有趣,《蒋公的面子》大概是在2014年渐渐开始退温,与今相隔一年有多了,在信息时代,一年时间会让很多事情恍若隔世。杨乃乔教授却非常想让我把这场接力赛跑下去,我答
期刊
著名影视文化学者戴锦华说,中国电影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越看越骂,越骂越看”。似乎大家都在为了获得一种“骂”的资本而进入影院,从而证明自己并没有落后于大众文化的潮流,每一个“骂客”都成为了这个文化奇景的组成部分。  《小时代》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口碑极差,票房奇高”的典型。就影片本身而言,可以说大部分的网络和媒体恶评都不是苛责,甚至说它们不是电影而是超长版的MV——也算是准确的评价。
期刊
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在初衷、功用和内核上是背离的,这个矛盾是本质的、难以调和的。它们的相左源于历史根脉,它们的纠结却发生于整个历史阶段,而我们受赐于历史,却又被历史所蒙蔽。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则悖论  将公共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掰扯清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在太长的时间内,无论理论还是实景,在各自概念都没有明确界定和取得共识的情形下,它们纠缠和交叉,加重了对彼此的误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共艺术和当代艺
期刊
一  四十五岁的贾樟柯2015年在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双周单元的“终身成就奖”,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旺盛创作期的导演来说,似乎有点诡异。连贾樟柯本人也有点不相信,曾一再写信核实。授奖当然是一种肯定,但这个盖棺定论的奖项,总有种要终结一个人创作的暗示,似乎在预言甚至在诅咒创作者,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学萨特,拒绝领这个奖,当然可以很骄傲洒脱地说:请暂时保留这个奖项,等我80岁世间再无奖可拿时还给
期刊
今年国庆伊始,“奔牛·上海-城市大型公共艺术展(CowParade)”吸引了无数市民与游客的目光,夺人眼球的彩色牛群为上海平添了时尚和活力,同时也意味高品质艺术在上海,已经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单边走向互动,从美化城市走向营销城市。  1999年在瑞士苏黎世诞生以来,奔牛国际公共艺术展已经席卷了第八十个城市,对主办方之一的翡翠画廊总裁张熹来说,这次活动更是一次对艺术的公共管理模式、公众艺术教育的系
期刊
当我站在一件件宏幅巨制面前,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风云跌宕的事件、鲜活生动的人物,仿佛有穿越时空的魔力,令我置身于一个个特定的历史瞬间,心潮澎湃,一时难以平静……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红色的起点·永远的丰碑——上海庆祝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特展”在七一前夕开幕,在这个展览上,25件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期作品格外引人瞩目,这些作品不仅体量大,而且题材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在党的领
期刊
[法]多米尼克·布歇(Dominique Bouchet)1 彭斯羽译2  自由人的任务即认识自身是可朽的并直立于此深渊的边缘,在缺乏意义的混沌之中,我们使意指显露出来。3  ——科尼利厄斯·卡斯托里亚迪斯(Cornelius Castoriadis)  我们的人文主义假若不倾听神话,那么就处于既聋又瞎的状态。4  ——曼纽尔·德·迭格斯(Manuel De Diéguez)  人类已经认识到有多
期刊
我们不能用一个建筑的尺度做城市,这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地方,作为一个决策者也好,作为一个设计师也好,我们都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城市化。”  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上海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打造城市景观方面不断创新,一方面致力于提升经济内涵,另一方面对历史脉络、公共环境
期刊
读郭线庐的水墨花鸟画,笔意流光中,感到牡丹含笑摇曳、雍容大度,透射欣欣荣光;莲蓬于水色天光间相互辉映,充溢郁勃之气。作者的精神意象因造化中的花卉而由此贯通,靠灵动的笔墨而延展。墨彩华章间,撩起我对历史风华的追思,仿佛遥感烽火相伴的兴庆园内,牡丹竟绽放的浓艳铺张;内廷倾扎的大明宫里,菡萏浮碧池的风动尘香。  郭线庐心仪大自然的尤物,取其一瓢,以花入景,反复玩味、以意化境。表现花王之牡丹,不追逐浮华的
期刊
将刻画转化为情调,本是刻画思想的深刻的画风就往抒情中去了。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油画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以为沈利一辈画风的产生就映照了这种现代变化的实质。其实说白了社会文化的变化也是一样同步的。  沈利是在东北的油画氛围与北京中央美院前辈的油画画风教养下成长的,养成了对油画画风的认识和创作的思想深度。沈利早期从北京的前辈油画家手下传承的是俄罗斯深沉的笔触。由于俄罗斯的油画是以经典的启蒙色彩刻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