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族新词探微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丁”族词的产生与发展、语义、句法以及衍生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首字母拼读产生DINK并音译传入中国后,“丁克”被迅速传播,以旧词新义、类推等方法衍生出一系列的“丁族词”。“丁”族词以“丁”和“丁克”为中心词,以“X丁”“丁X”“X丁克”“丁克X”四种结构形式不断壮大家族队伍,但“丁族词”中的“丁”与汉语中“丁”字本义存在较大的差异。“丁族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一词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新词 “丁族词” DINK 丁克
  一、引言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景;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如今,“粉丝”不仅指食品,“备胎”不只是汽车配件,“爆炒”不再仅限于厨房,“狗仔队”不是由狗组成的,“白骨精”不再是《西游记》里的人物,而是“白领+骨干+精英”;“蛋白质”不再是有机化合物,而是“笨蛋、白痴、神经质”;“山寨”也不再是山中的城堡,而是各种模仿、复制、抄袭行为。“囧”也已不再是《说文解字》中的“囧,明亮也”,而因其字型特殊,现今多用于形容一个人惊讶或无可奈何的表情。语言进入了超级“选秀”时代,“丁族词”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本文分析“丁族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效果,探究该词族中新词的产生规律。因大多数新“丁族词”都未被收录于词典,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基于网络语料库(包括报纸杂志等新闻标题),客观描写和分析从网络与报刊语料中搜集而来的一些实例,进而发现其衍生的规律。
  二、“丁”族词的由来和发展
  (一)英语中DINK的产生与演变
  DINK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Double Income No Kids”首字母缩写形式;第二,DINK被定义为:“derogatory for Vietnamese,1969,U.S.military slang,of uncertain origin。”虽然起源不详,但可追溯到上世纪50至7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它随战争应运而生,是美国士兵贬低越南人的用语。
  本文中的DINK选取它的第一层含义,即“acronym for double income,no kids,popular from 1987”。DINK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首字母拼读法而产生,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展至今,DINK在西方依然被“Child-Free”替代了。
  (二)“丁族词”在中国的发展
  自DINK的音译词“丁克”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得到广泛地应用,衍生出一系列的“丁族词”。“丁克”作为“丁族词”的始祖,已被收录于很多汉语词典。当“丁”加上小尾巴,便产生了“丁狗”“丁宠”“丁琪”“丁啃”“白丁”“铁丁”“被丁克”“假丁克”等一系列的“丁族词”。甚至为它们创造出了对应的英文单词,如:(1)丁狗 DINKWAK(Double Income,No Kids,With A Dog;双收入,没孩子,养宠物狗);(2)丁期DINKY(Double Income,No Kids Yet;双收入,还没孩子);(3)丁啃 DINKEM(Double Income,No Kids,Excessive Mortgage;双收入,没孩子,高按揭)。
  三、“丁族词”的衍生路径
  (一)旧词新意
  很多“丁族词”的产生来源于旧词新意。“白丁”有3层含义,第一,原指平民百姓和知识浅薄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本无军籍临时征集起来的壮丁。第三,病名。“丁族词”中的“白丁”被赋予新的内涵,指那些曾经宣称自己要“丁克”,后来又选择要孩子的夫妻,义为“白白丁克了一回”,这种人通常也被称为“伪丁克”。
  “丁期”的本义是“正当其时”。汉代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伏惟陛下,应天淑灵,丁期中兴。”而作为“丁族词”成员之一的“丁期”DINKY是“Double Income,No Kids Yet”(双收入,尚未有小孩)的缩略形式。“DINK”加了个“Y”,仿佛加上了个悬念,不如“DINK”直截了当,因此将它翻译成“丁期”,表示对孩子仍有期待。
  (二)英语音译借词
  “丁族词”中,“丁克”是由英文短语“Double Income No Kids”经过缩略截取其四个单词首字母组合成“DINK”后,音译为汉语“丁克”。
  (三)类推造词
  “丁族词”都是根据“丁克”,即“丁X”“X丁”“丁克X”以及“X丁克”类推而来。例如:“丁宠”“丁克ing”“丁狗”“丁期”“丁啃”“白丁”“铁丁”“悔丁”“假丁克”“被丁克”以及“丁克女生”等等。
  四、“丁族词”的语义特征
  (一)“丁”字的本义
  “丁”字拥有大量的词义,有名词、形容词、动词三种词性。
  1.名词“丁”有以下5种词义
  ①天干的第四位,即“甲乙丙丁”。本义为“钉”,为象形字,如图:
  ②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丁粮”指的是“对男丁征收的粮食”。
  ③家庭人口。“添丁”即“增添家庭的人口”。
  ④从事某种劳动的人。例如:“园丁”“家丁”“庖丁”。
  ⑤小的立方体。肉、瓜果、蔬菜等割成的小方块,如“黄瓜丁”“炒鸡丁”“羊肉丁”。
  2.形容词“丁”有以下两层含义
  ①强壮的。钉子是金属做的,坚硬,因此将其引申为“健壮”义。“丁夫”指的是“健壮的男子”。
  ②序数第四。“丁夜”即为“四更夜,凌晨1点到3点”。
  3.动词“丁”有以下两层含义
  ①当。汉代刘向《九叹·惜贤》:“丁时逢殃,孰可夸何兮。”其中的“丁”,释义为“当”。   ②遭逢。“丁了母忧”即“遭了母丧”。
  (二)“丁”族词中的“丁”
  1.“丁”作为名词解释为“家庭人口”。例如“丁克”,“克”义为“相生相克”或者“克制”,“丁克”可理解为“克丁”,“克制人丁兴旺”或“克制添人丁”,与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含义相同。此处“丁克”中的“丁”,本义为“家庭人口”。“丁期”,也就是“期丁”,表示对孩子仍有期待,这里的“丁”也可理解为“家庭人口”。
  2.“丁”作动词,义为“养”。例如“丁宠”“丁狗”分别指“养宠物”“养狗”。
  (三)“丁族词”的构成
  到目前为止,“丁族词”的家族队伍并未像其他新词构式如“被XX”“吧族词”“X门”那样庞大,但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的转变,大批的“丁族词”将会应运而生。已存在的“丁族词”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中心词“丁”不变,整体构式既可为“X丁”;也可为“丁X”,“X”相对于“丁”的位置是随意的。其中“X”的词性可以是名词,如:“丁狗”“丁猫”“丁琪”“铁丁”,也可以是动词,如:“丁啃”“丁宠”“悔丁”;还可以是形容词,如:“白丁”。
  第二类不变的中心词为“丁克”,“X”的位置相对于“丁克”也是自由的,因此构式整体可以是“丁克X”或者“X丁克”。其中“X”的词性可以是名词,如“丁克梦”;可以是动词,如:“丁啃”“丁宠”;也可以是形容词,如:“假丁克”;甚至可以是介词,如:“被丁克”。
  就目前收集到的用例来看,除“丁克”以外的大多数“丁族词”出现时都带有引号,说明其词汇化程度不高且都未被收录于词典,不能不加引号直接使用。
  五、“丁族词”的句法特征
  1.作主语
  (1)“丁克”已不再时髦。从丁克族到悔丁族,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2.作谓语
  (2)你让别人都丁克,为何自己生两个。
  3.作宾语
  (3)我们是“丁克”,但一直快乐地生活。
  六、“丁族词”产生的社会语用条件考察
  在语言、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丁族词”的队伍将会不断壮大。
  第一,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的共同作用。“类推”作为语言发展和演变的一种重要机制,是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通过类推造词符合语言学的经济原则,可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且类推的产物直接继承了“丁族词”的影响,被接受性更强。
  第二,思想观念转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丁克”在中国悄然出现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舆论环境的改善,“丁克”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已从另类转为普遍。生育之痛、身材走形、减薪压力,使现代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恐生症”,而养家责任也让许多男性无所适从。时代进步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促使“丁族词”繁荣的主力军之一。
  第三,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推动。虽然现在“丁克”大多聚居于大都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小城市的居民也会加入“丁克”一族,这也会带动“丁族词”的繁荣。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过大,很多工薪族出于对职业发展的考虑而选择“丁克”“丁宠”。
  另外,我国一直奉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发展到如今赡养老人的负担已经很大,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虽然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选择生二胎的家庭依然占少数。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的“新新人类”越来越多。种种原因,都将促进“丁”族新词的衍生。
  由此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语言、经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丁族词”的家族队伍可以不断状大。
  七、结语
  语言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展现生活的“晴雨表”。“丁族词”的产生反映了“新新人类”渴望摆脱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选择新的家庭模式,是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丁族词”的产生与兴盛,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第一,现代年轻人普遍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追求自我创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满足于已有的表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二,模拟仿效的社会心理。在言语交际中,当某人发觉别人的言语对自己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时,会因喜欢而接受其影响,进而有意识地模仿。这样,由最初的新鲜感而产生模仿,继而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而且使用范围由网络媒体逐渐向其他媒体扩展并迅速流行。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忠实地记录并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丁”族新词的产生与流行,集中地折射出当前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0-15.
  [2]刘云.“裸”族新词探微[J].辞书研究,2009,(2):149-154.
  [3]贺梦依,文旭.“门”族词的转喻认知及信息凸显[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2,(2):38-43.
  [4]孟昭水.“吧”字及“吧族词”文化现象透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229-232.
  [5]宋刚.“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3):60-64.
  [6]杨绪明.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汉语学习,2009,(2):97-104.
  [7]章亚兰.探析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发展[J].文教资料,2009,(22):57-59.
  [8]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李小格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按照系统训练理论,结合目前多赛制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竞技训练分期认识,对于改换训练观念、促进竞技训练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采用经验理论分析与实证的方法
当水文地质条件不宜于修筑天然地基和桩基时,可采用沉井基础。沉井是地下工程和沉埋基础施工的一种方法。沉井在施工中具有独特优点:占地面积小,不需要板桩围护,挖土量小,对邻近建
在对受潮汐影响的河流进行航道整治时,采取单一的疏浚整治措施常常无法长时间维持整治效果,应采取疏浚配合整治建筑物等多种整治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试以鉴
摘 要:“及”是中古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连词之一,其语法功能十分完备。“及”具有如下特点:属于非定位连词,可以连接体词和谓词,且连接项具有事理顺序,可以多项连接,连接位置不固定。“及”的演化路径为:及(动词:追及) >及(伴随动词:参与)>及(并列连词)。  关键词:及 连词 语法化  “及”是古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列连词之一,《说文解字》:“及,逮也,从又从人。”段玉裁注:“及前人也。”可见“及
摘 要:本文基于“时间概念隐喻”理论和详尽语料分析,考察汉英时间词汇表达与时间思维方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汉英时间词汇表达方式是“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及方向性。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具有空间特性;“小异”表现为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横向坐标运动即“前”或“后”,还可沿纵向坐标运动即“上”或“下”,但侧重于水平方向,其时间义经空间义发展而来。英语
随着我国交通土建工程快速发展,公路与桥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如混凝土裂缝一直是桥梁工程中比较头痛的问题,本文就混凝土裂缝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