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馓子也称“油馓子”“馓子”,是我小时候爱吃的零食,那时外婆来我家时总会拎上一串。它颜色金黄,细如麻线,一根盘旋到底,竟有15-20厘米长,口感微甜、酥松脆香。后来不知为何,油馓子很难买到。前两天,我在上海虹桥镇一煎饼油条摊上又见到了馓子,有种久违的激动。
麻油馓子传承至今已2 000多年了,它出自江苏徐州、淮安一带,古代将其作为寒食节所用的食品。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悼念曾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规定每年介子推蒙难日全国人民不能生火煮饭,故而将这一天称为“寒食节”,而将油馓子称为“寒具”。人们不能生火,不能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麻油馓子油炸过,易于储存,携带方便,渐渐成为寒食节吃食。
馓子是當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爷要打板子”。镇江用的是特产小磨香油,又脆又酥,越嚼越香,还可以像面条似的散入开水锅里煮,加些盐或糖调味,或是将馓子折断后放入大碗中,加入白糖,盖上盖子焖一会儿即成,馓子简直成了方便面的前身。还有一些地方习惯将馓子作为妇女坐月子的补品,据说有的妇女买了麻油馓子折断放到锅里煮,再磕入一个鸡蛋,撒入一把老红糖,有滋补作用。
麻油馓子制作始于战国时期,到清代咸丰年间流传开来,以梳状最为普及。《本草纲目》记载有润肠、利大小便、温中益气之功。据说清代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当时还是妃子)曾患乳瘤,不少御医竟无良方可治,这时淮安人韩达哉开一偏方:淮安茶馓四支,荔枝核二枚,黄酒二两,同锅煎汤,服后用大被蒙头。结果,慈禧连服三帖,那乳瘤竟消失不见。从此,淮安茶馓作为贡品,在满汉全席十道点心中列前五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盛赞麻油馓子:“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北宋皇帝宋徽宗送给名妓李师师的除了金银珠宝、各种珍品外,就是盒装的茶馓。
制作馓子,先用凉水以一定比例加入面粉,加盐或糖,拌匀,揉成团,反复揣揉3次,湿布盖好饧约30分钟;搓成粗条,盘入抹有麻油的缸内;盘一层淋一次油,再饧约1小时后,取出搓成毛笔杆粗的条,再盘入缸内;油烧至八成热,面条绕于左手约10圈,接着用右手绷开约至30厘米长,插入两根长竹筷,然后一手执一根竹筷,交错叠在一起,下入油锅摆动几下后,迅速将两根筷子交叠在一起,使面条叠成扇形,最后抽出筷子,炸至金黄色即成。
麻油馓子传承至今已2 000多年了,它出自江苏徐州、淮安一带,古代将其作为寒食节所用的食品。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悼念曾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规定每年介子推蒙难日全国人民不能生火煮饭,故而将这一天称为“寒食节”,而将油馓子称为“寒具”。人们不能生火,不能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麻油馓子油炸过,易于储存,携带方便,渐渐成为寒食节吃食。
馓子是當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爷要打板子”。镇江用的是特产小磨香油,又脆又酥,越嚼越香,还可以像面条似的散入开水锅里煮,加些盐或糖调味,或是将馓子折断后放入大碗中,加入白糖,盖上盖子焖一会儿即成,馓子简直成了方便面的前身。还有一些地方习惯将馓子作为妇女坐月子的补品,据说有的妇女买了麻油馓子折断放到锅里煮,再磕入一个鸡蛋,撒入一把老红糖,有滋补作用。
麻油馓子制作始于战国时期,到清代咸丰年间流传开来,以梳状最为普及。《本草纲目》记载有润肠、利大小便、温中益气之功。据说清代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当时还是妃子)曾患乳瘤,不少御医竟无良方可治,这时淮安人韩达哉开一偏方:淮安茶馓四支,荔枝核二枚,黄酒二两,同锅煎汤,服后用大被蒙头。结果,慈禧连服三帖,那乳瘤竟消失不见。从此,淮安茶馓作为贡品,在满汉全席十道点心中列前五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盛赞麻油馓子:“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北宋皇帝宋徽宗送给名妓李师师的除了金银珠宝、各种珍品外,就是盒装的茶馓。
制作馓子,先用凉水以一定比例加入面粉,加盐或糖,拌匀,揉成团,反复揣揉3次,湿布盖好饧约30分钟;搓成粗条,盘入抹有麻油的缸内;盘一层淋一次油,再饧约1小时后,取出搓成毛笔杆粗的条,再盘入缸内;油烧至八成热,面条绕于左手约10圈,接着用右手绷开约至30厘米长,插入两根长竹筷,然后一手执一根竹筷,交错叠在一起,下入油锅摆动几下后,迅速将两根筷子交叠在一起,使面条叠成扇形,最后抽出筷子,炸至金黄色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