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将未成年人的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严格限制其被查阅、复制或者使用,将犯罪前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司法制度。增设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使得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条约的有关精神。
2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的应然作用
首先,在启动模式上。我国《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一种自动启动模式,是司法机关的一种法定职责。但由于刑事案件大多需要经历立案、侦查、起诉、判决等多个机关的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文书、记录。比如,公安机关形成的各种笔录、拘留证、侦查终结报告等,检察机关所形成的批捕决定书、补充侦查决定书、起诉书等,法院所形成的裁定书、判决书、退卷函等。各种文书记录都包含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各种犯罪信息,这些都理应属于被封存的范围。由此造成了封存制度在启动主体上的争议,有观点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的规定,法院应是该制度启动的主体。则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是:检察机关产生的存疑不起诉决定书、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等记录可能会被排阻在外,公安机关的侦查卷也可能会得不到妥善处理。有观点认为,对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启动模式,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监狱,乃至与未成年犯罪人接触的律师事务所等都有封存相关记录的义务。笔者认为,多元化的启动模式不一定就能收到更加好的封存效果。启动主体的不明确,可能导致一旦出现信息违规披露,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责任追究机制难以运行。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则可以更好地明晰权责,建立更好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在基本要求上。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污点,但单纯作为记录,其又是展现人生经历的重要档案资料。基于这一特殊价值层面的考虑,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客观公正,又要安全保密。就客观公正而言,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后,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检察机关是否存在超期办案,审判机关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审判,等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能很好保证被封存记录的客观全面性。就安全保密而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相对较好的档案库房和技术优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工作特殊性,也相应具备较高的安全和保密意识。这些优势都保证其能更好地胜任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
再次,在解封查询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围绕《刑事诉讼法》第275条展开的,旨在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人,以助推其更好复归社会的新型刑事诉讼制度。“封存”虽然不等于“消灭”,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深远意义,应该对其确认“查询是例外”的原则。一般意义上,我国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在整个刑事诉讼中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这就容易造成封存制度上的不彻底性。比如,上述机关可能会以各种办案原因相互配合地解封有关记录。本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这些记录的统一封存可以在解封查询上设置更高的要求和门槛,对相应机关形成更好的制约平衡,且审核主体的唯一性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确立和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最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介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提供了契机。该意见一方面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集中接收保管本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各类档案和各单位所属机构的档案。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能提供条件,提高其执法监督指导能力。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自身,一是要加大宣传,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介入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节省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从另一层面助力司法机关轻装上阵,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不断加强与本地司法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争取获得介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持。二是要认真学习,扎实调研本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适用的可行性、科学性研究,尽快制定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特别方案。三是要强化自身,不断提高档案保密保管条件,完善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做好随时接受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保管工作的硬件准备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 来稿日期:2014-12-18)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将未成年人的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严格限制其被查阅、复制或者使用,将犯罪前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司法制度。增设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使得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条约的有关精神。
2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的应然作用
首先,在启动模式上。我国《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一种自动启动模式,是司法机关的一种法定职责。但由于刑事案件大多需要经历立案、侦查、起诉、判决等多个机关的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文书、记录。比如,公安机关形成的各种笔录、拘留证、侦查终结报告等,检察机关所形成的批捕决定书、补充侦查决定书、起诉书等,法院所形成的裁定书、判决书、退卷函等。各种文书记录都包含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各种犯罪信息,这些都理应属于被封存的范围。由此造成了封存制度在启动主体上的争议,有观点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的规定,法院应是该制度启动的主体。则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是:检察机关产生的存疑不起诉决定书、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等记录可能会被排阻在外,公安机关的侦查卷也可能会得不到妥善处理。有观点认为,对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启动模式,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监狱,乃至与未成年犯罪人接触的律师事务所等都有封存相关记录的义务。笔者认为,多元化的启动模式不一定就能收到更加好的封存效果。启动主体的不明确,可能导致一旦出现信息违规披露,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责任追究机制难以运行。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则可以更好地明晰权责,建立更好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在基本要求上。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污点,但单纯作为记录,其又是展现人生经历的重要档案资料。基于这一特殊价值层面的考虑,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客观公正,又要安全保密。就客观公正而言,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后,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检察机关是否存在超期办案,审判机关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审判,等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能很好保证被封存记录的客观全面性。就安全保密而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相对较好的档案库房和技术优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工作特殊性,也相应具备较高的安全和保密意识。这些优势都保证其能更好地胜任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
再次,在解封查询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围绕《刑事诉讼法》第275条展开的,旨在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人,以助推其更好复归社会的新型刑事诉讼制度。“封存”虽然不等于“消灭”,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深远意义,应该对其确认“查询是例外”的原则。一般意义上,我国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在整个刑事诉讼中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这就容易造成封存制度上的不彻底性。比如,上述机关可能会以各种办案原因相互配合地解封有关记录。本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这些记录的统一封存可以在解封查询上设置更高的要求和门槛,对相应机关形成更好的制约平衡,且审核主体的唯一性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确立和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最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介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提供了契机。该意见一方面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集中接收保管本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各类档案和各单位所属机构的档案。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能提供条件,提高其执法监督指导能力。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自身,一是要加大宣传,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介入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节省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从另一层面助力司法机关轻装上阵,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不断加强与本地司法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争取获得介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持。二是要认真学习,扎实调研本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适用的可行性、科学性研究,尽快制定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特别方案。三是要强化自身,不断提高档案保密保管条件,完善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做好随时接受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保管工作的硬件准备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 来稿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