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建立社会性心理的主要环节。幼儿在新环境中会产生防备心理,不愿主动接纳新同学和新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保证两个阶段的持续性。如何针对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幼小衔接;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新环境下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建立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幼儿家长建立便利的沟通渠道,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幼儿缺少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常见问题
(一)忽视两个阶段的连续性
结合多年的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幼儿园更注重寓教于乐,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材的设置缺乏关注,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倾向于制度化、规范化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只看到了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阶段性特点,没有正确认识到升入小学之后学生身上仍然带有幼儿的心理结构,随意、任性、好奇等行为依旧存在。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许多小学教师会完全按照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在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幼小衔接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家长的不合理教育要求
家长对幼儿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在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但不少家长仍然带有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幼儿在进入到小学阶段前,应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数学计算、拼音书写拼读,以应试教育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做好知识积累,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结合教育改革新要求,幼儿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幼儿健康发展为基础,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幼儿的艺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及品质的培养,利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化、多元化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变化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制定的教学内容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严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烦琐的小学知识时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幼儿的心理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體系。但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变化特征做好进入小学前的幼儿习惯培养工作。受到现实条件的局限,幼儿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提前猜想和认识小学课堂情况,无法直观感受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导致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抗拒心理。
想要完成幼小衔接,就必须采取能突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关联性的教育手段。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沟通,出现教育断层。大多数幼小衔接工作围绕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来展开,虽然通过及时与家长交流,通过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教学成果,但是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缺乏关联性,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难以共享。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建设处于放任状态,认为培养幼儿是教师的责任。一些幼儿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培训,导致幼小衔接的教育呈现单方面特点。一些幼儿园与小学会积极地开展衔接活动,但由于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教育分歧,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小学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特点认识不足,而幼儿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了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缺少关联性。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确认彼此的教学纲领,通过对不同工作方法的总结,结合幼儿对小学环境的心理变化规律,调整教学方案,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小学生的角色中。幼儿对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以及幼儿教师有着深厚的依赖情感,容易对小学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许多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达不到教学标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幼儿园的整体师资力量迫切需要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会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因此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势在必行。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幼小衔接的阶段性和持续性
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进入小学之后更好地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积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出系统化、全面化的教学方案,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变化,促进幼儿适应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幼儿园大班建立“对比课堂”,教师将幼儿园的规则与小学生行为准则作为独立课程,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不同。幼儿受到心理年龄的影响,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规律表明幼儿的心理发育成熟需要实践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小学生的一天、小学生的多彩活动、小学生的课堂等。幼小衔接并不是简单的过渡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将两个教育阶段进行有效衔接。教学方案的制订既要凸显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又要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不能强硬要求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为了保证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家长需要建立开放、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幼儿独立意志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强硬地为幼儿灌输超龄知识内容。 例如,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明确在幼小衔接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渠道。小学和幼儿园联合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多开展需要幼儿团结合作的活动,弱化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幼儿个性与集体意识的良好发展,提前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三)注重幼儿心理教育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保证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配合与协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特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从游戏化的形式逐渐向小学教学内容靠拢,幼儿园大班生活内容和作息时间要调整。与小学负责人协商,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不同,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幼儿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对接受小学教育的渴望。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针对幼儿教育方案的制订进行沟通与联系,探讨幼小衔接的具体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不能局限于幼儿园和小学,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幼儿产生心理变化时,多方给予正确引导。小学教师可以布置“成為小学生后,我的变化”命题作业,让刚成为小学生的幼儿展开讨论,并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参与,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四)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要注意调整自身形象,约束自身行为,掌握幼儿成长变化规律,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热爱教师岗位,提高业务能力。制订教学方案要有一定的技巧,组织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规划教学实践活动,善于观察幼儿的举止行为,分析幼儿的行为规律,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小学教学模式。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两个阶段连续性,师资力量不足,家长对学校提出不合理教育要求,幼儿阶段性心理发展不良等问题。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需要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共同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岗位培训,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蔡葵花.“三位一体”与幼小衔接工作[J].教育,2020(39):89-90.
曾秋燕.浅谈数学教育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J].考试周刊,2020(81):71-72.
于文超.浅谈幼儿园教育的幼小衔接突破路径[J].神州,2020(18):128.
【关键词】幼小衔接;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新环境下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建立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幼儿家长建立便利的沟通渠道,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幼儿缺少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常见问题
(一)忽视两个阶段的连续性
结合多年的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幼儿园更注重寓教于乐,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材的设置缺乏关注,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倾向于制度化、规范化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只看到了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阶段性特点,没有正确认识到升入小学之后学生身上仍然带有幼儿的心理结构,随意、任性、好奇等行为依旧存在。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许多小学教师会完全按照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在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幼小衔接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家长的不合理教育要求
家长对幼儿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在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但不少家长仍然带有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幼儿在进入到小学阶段前,应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数学计算、拼音书写拼读,以应试教育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做好知识积累,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结合教育改革新要求,幼儿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幼儿健康发展为基础,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幼儿的艺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及品质的培养,利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化、多元化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变化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制定的教学内容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严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烦琐的小学知识时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幼儿的心理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體系。但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变化特征做好进入小学前的幼儿习惯培养工作。受到现实条件的局限,幼儿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提前猜想和认识小学课堂情况,无法直观感受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导致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抗拒心理。
想要完成幼小衔接,就必须采取能突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关联性的教育手段。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沟通,出现教育断层。大多数幼小衔接工作围绕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来展开,虽然通过及时与家长交流,通过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教学成果,但是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缺乏关联性,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难以共享。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建设处于放任状态,认为培养幼儿是教师的责任。一些幼儿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培训,导致幼小衔接的教育呈现单方面特点。一些幼儿园与小学会积极地开展衔接活动,但由于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教育分歧,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小学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特点认识不足,而幼儿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了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缺少关联性。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确认彼此的教学纲领,通过对不同工作方法的总结,结合幼儿对小学环境的心理变化规律,调整教学方案,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小学生的角色中。幼儿对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以及幼儿教师有着深厚的依赖情感,容易对小学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许多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达不到教学标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幼儿园的整体师资力量迫切需要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会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因此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势在必行。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幼小衔接的阶段性和持续性
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进入小学之后更好地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积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出系统化、全面化的教学方案,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变化,促进幼儿适应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幼儿园大班建立“对比课堂”,教师将幼儿园的规则与小学生行为准则作为独立课程,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不同。幼儿受到心理年龄的影响,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规律表明幼儿的心理发育成熟需要实践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小学生的一天、小学生的多彩活动、小学生的课堂等。幼小衔接并不是简单的过渡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将两个教育阶段进行有效衔接。教学方案的制订既要凸显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又要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不能强硬要求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为了保证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家长需要建立开放、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幼儿独立意志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强硬地为幼儿灌输超龄知识内容。 例如,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明确在幼小衔接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渠道。小学和幼儿园联合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多开展需要幼儿团结合作的活动,弱化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幼儿个性与集体意识的良好发展,提前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三)注重幼儿心理教育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保证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配合与协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特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从游戏化的形式逐渐向小学教学内容靠拢,幼儿园大班生活内容和作息时间要调整。与小学负责人协商,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不同,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幼儿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对接受小学教育的渴望。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针对幼儿教育方案的制订进行沟通与联系,探讨幼小衔接的具体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不能局限于幼儿园和小学,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幼儿产生心理变化时,多方给予正确引导。小学教师可以布置“成為小学生后,我的变化”命题作业,让刚成为小学生的幼儿展开讨论,并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参与,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四)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要注意调整自身形象,约束自身行为,掌握幼儿成长变化规律,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热爱教师岗位,提高业务能力。制订教学方案要有一定的技巧,组织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规划教学实践活动,善于观察幼儿的举止行为,分析幼儿的行为规律,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小学教学模式。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两个阶段连续性,师资力量不足,家长对学校提出不合理教育要求,幼儿阶段性心理发展不良等问题。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需要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共同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岗位培训,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蔡葵花.“三位一体”与幼小衔接工作[J].教育,2020(39):89-90.
曾秋燕.浅谈数学教育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J].考试周刊,2020(81):71-72.
于文超.浅谈幼儿园教育的幼小衔接突破路径[J].神州,2020(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