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细节化。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易忽视如何选用恰当读书方式的问题。其实每种读的方式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读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24-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积极探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研究者纷纷把目光转向诸如,教师备课讲课水平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理念现代化等。但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细节化。笔者将针对选择恰当读书方式的重要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效能朗读”读出思想的火花
语文教学中读书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默读,大声朗读,浏览,有感情的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自由读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方式看上去都属于“读”这一类,因此教师们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易忽视如何选用恰当读书方式的问题。其实每种读的方式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学习新课前,我一般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读课文。这时读的目的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学习中的文字障碍,增强语感,纠正读音,训练语速。因此这时就较适合选用大声朗读。在大声读时,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地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读与听一体”深层理解的催化剂
学习课文时,我一般会让学生先读读生字,然后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及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在检查生字的时候,我一般采用齐读的方式,一是可以纠正学生错误读音,二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我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在学习课文品读感悟的环节中,我抓住比较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发学生思考,这时我通常会让学生默读或快速的浏览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却怕这样做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愿意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静思、默读只是一种形式,如蜻蜓点水,戛然而止,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地将默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我们要知道,缺少了静思默想的课堂只富有情趣而理趣却不够。因为这样的课堂并设有真正彰显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热衷于举手表现,淡漠于沉静思考;只会热热闹闹地读、说,不会静下心来思、悟。那么,全神贯注读书,深思熟虑、思辨的良好阅读习惯会离学生越来越远。我们还是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三、“读与悟”文字感情的摇篮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到了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领悟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要求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读的效果却是大失所望,全班同学几乎在用同一个节奏,同一个语调下,读完了同一段文字。读书效果可想而知,但这位教师非常负责任,他耐心的让大家多读几次,并且在每次读之前都煞费苦心的鼓励一番,指点一通,可是读的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后来学生甚至是有节奏的“唱”了起来,结果弄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师用心讲解、指导了,学生用心读了,但就是读不出感情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很简单,问题就在于在没有选择正确的读书方式!齐读是唱读的温床。齐读要照顾整体,试想,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顾全大局”上,还有什么余地读出“自己”的心声?这样的练习进行再多都是无意义的。大家只能在“节奏”的指挥下,唱出“和谐”的旋律。那么,这时使用什么读书方式合适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读书很重要。每个同学带着自己独到的感悟读自己的书,才能真正做到在读中思,在思中醉,在醉中读,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声,读出真正感情。
分角色朗读训练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及时,要融于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人物的个性,这样才容易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自我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在弄懂了课文内容后,我就引导学生从语句中体会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而体会人物思想的感情。铁罐说:“你敢碰我么?”学生读的时候语调都能上扬,读出傲慢挑衅的意味。“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读时语调下沉,突出懦弱,看不起。“住嘴!……”由于陶罐言之有理,于是铁罐恼羞成怒,因而声高气粗。因为之前他们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那么再去朗读这篇课文时,感情就会自然的被激发出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类型的读书方式,只有选择合适的读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复杂的语文教学手段中这是一个容易忽视却不容忽视的细节。从细处着手,才能把构建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读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24-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积极探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研究者纷纷把目光转向诸如,教师备课讲课水平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理念现代化等。但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细节化。笔者将针对选择恰当读书方式的重要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效能朗读”读出思想的火花
语文教学中读书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默读,大声朗读,浏览,有感情的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自由读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方式看上去都属于“读”这一类,因此教师们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易忽视如何选用恰当读书方式的问题。其实每种读的方式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学习新课前,我一般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读课文。这时读的目的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学习中的文字障碍,增强语感,纠正读音,训练语速。因此这时就较适合选用大声朗读。在大声读时,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地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读与听一体”深层理解的催化剂
学习课文时,我一般会让学生先读读生字,然后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及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在检查生字的时候,我一般采用齐读的方式,一是可以纠正学生错误读音,二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我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在学习课文品读感悟的环节中,我抓住比较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发学生思考,这时我通常会让学生默读或快速的浏览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却怕这样做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愿意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静思、默读只是一种形式,如蜻蜓点水,戛然而止,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地将默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我们要知道,缺少了静思默想的课堂只富有情趣而理趣却不够。因为这样的课堂并设有真正彰显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热衷于举手表现,淡漠于沉静思考;只会热热闹闹地读、说,不会静下心来思、悟。那么,全神贯注读书,深思熟虑、思辨的良好阅读习惯会离学生越来越远。我们还是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三、“读与悟”文字感情的摇篮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到了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领悟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要求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读的效果却是大失所望,全班同学几乎在用同一个节奏,同一个语调下,读完了同一段文字。读书效果可想而知,但这位教师非常负责任,他耐心的让大家多读几次,并且在每次读之前都煞费苦心的鼓励一番,指点一通,可是读的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后来学生甚至是有节奏的“唱”了起来,结果弄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师用心讲解、指导了,学生用心读了,但就是读不出感情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很简单,问题就在于在没有选择正确的读书方式!齐读是唱读的温床。齐读要照顾整体,试想,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顾全大局”上,还有什么余地读出“自己”的心声?这样的练习进行再多都是无意义的。大家只能在“节奏”的指挥下,唱出“和谐”的旋律。那么,这时使用什么读书方式合适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读书很重要。每个同学带着自己独到的感悟读自己的书,才能真正做到在读中思,在思中醉,在醉中读,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声,读出真正感情。
分角色朗读训练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及时,要融于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人物的个性,这样才容易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自我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在弄懂了课文内容后,我就引导学生从语句中体会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而体会人物思想的感情。铁罐说:“你敢碰我么?”学生读的时候语调都能上扬,读出傲慢挑衅的意味。“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读时语调下沉,突出懦弱,看不起。“住嘴!……”由于陶罐言之有理,于是铁罐恼羞成怒,因而声高气粗。因为之前他们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那么再去朗读这篇课文时,感情就会自然的被激发出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类型的读书方式,只有选择合适的读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复杂的语文教学手段中这是一个容易忽视却不容忽视的细节。从细处着手,才能把构建高效课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