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1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103028公报,将456677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这一喜讯被公布后,引起了人们对叶培建和以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的关注。这是第七颗与中国航天有关而命名的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像行星一样围绕着太阳运转,只是体积偏小而已。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平均距离太阳为2.8个天文单位(约4.2亿千米)的环形带内,这片环形带被称为小行星带,正符合一颗大行星应该占据的空间位置。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四颗类地行星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四颗类木行星一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轨道之间的密集区域,这里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数量多达50万颗。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除了小行星带以外,海王星前后的两个拉格朗日区也有一些小行星。在那里太阳和海王星的引力相抵消,小行星始终保持着与海王星不变的距离绕日运行。
此外,位于八大行星外面的柯伊伯带中亦有一些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申请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这种命名代表的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给小行星命名,这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权利。一般来说,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小行星一经命名则由国际小行星协会公告各天文组织,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早期,人们往往将小行星赋予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后来变成发现者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近代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命名,都反映了发现者对特定的人物、地点、组织或事件的纪念。如有以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命名的小行星,有以当代知名科学家王淦昌、袁隆平、张大宁等命名的小行星,有以天津、江苏、南京等地地名命名的小行星。这些被冠有不同名称的小天体,都位于小行星带。
小行星处于不同的轨道运行,其初步命名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行星中心赋予的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根据它们的运行轨道,再经过至少两次以上冲日观测的证实,才能赋予其永久编号和专有名称。叶培建星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后经两次冲日观测的证实,才获得国际永久编号456677。为了表彰在航天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叶培建院士,2016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委员会批准,于2017年1月12日宣布将456677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
2017年1月20日,紫金山天文台给叶培建院士的工作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了贺电,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2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随即被分配到航天部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他希望继续深造,就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航天科硏工作,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兼职教授。叶培建院士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硏究工作,曾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硏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任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號首席科学家。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叶培建院士能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殊荣,说明他是被天文学界和广大公众认可的杰出航天科学家。叶院士强调:“一个国家在空中有多少能量就代表这个国家有多大实力,也代表着它的国际地位。”他以这种立意高远的名言勉励青年学生勤奋学习,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早日跨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而努力奋斗。
鉴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之前,已有六颗小行星的命名与航天有关。它们分别是:钱学森星、杨利伟星、神舟星、费俊龙星、聂海胜星和孙家栋星。其中除了神舟星以载人飞船的名称命名外,其他五颗均以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和航天员的姓名命名。叶培建星是第七颗与中国航天有关而命名的小行星。其命名的颁布,不仅会鼓舞航天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勇往直前、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将激励广大青少年矢志努力、好学上进,早日成长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像行星一样围绕着太阳运转,只是体积偏小而已。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平均距离太阳为2.8个天文单位(约4.2亿千米)的环形带内,这片环形带被称为小行星带,正符合一颗大行星应该占据的空间位置。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四颗类地行星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四颗类木行星一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轨道之间的密集区域,这里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数量多达50万颗。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除了小行星带以外,海王星前后的两个拉格朗日区也有一些小行星。在那里太阳和海王星的引力相抵消,小行星始终保持着与海王星不变的距离绕日运行。
此外,位于八大行星外面的柯伊伯带中亦有一些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申请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这种命名代表的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给小行星命名,这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权利。一般来说,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小行星一经命名则由国际小行星协会公告各天文组织,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早期,人们往往将小行星赋予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后来变成发现者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近代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命名,都反映了发现者对特定的人物、地点、组织或事件的纪念。如有以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命名的小行星,有以当代知名科学家王淦昌、袁隆平、张大宁等命名的小行星,有以天津、江苏、南京等地地名命名的小行星。这些被冠有不同名称的小天体,都位于小行星带。
小行星处于不同的轨道运行,其初步命名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行星中心赋予的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根据它们的运行轨道,再经过至少两次以上冲日观测的证实,才能赋予其永久编号和专有名称。叶培建星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后经两次冲日观测的证实,才获得国际永久编号456677。为了表彰在航天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叶培建院士,2016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委员会批准,于2017年1月12日宣布将456677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
2017年1月20日,紫金山天文台给叶培建院士的工作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了贺电,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2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随即被分配到航天部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他希望继续深造,就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航天科硏工作,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兼职教授。叶培建院士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硏究工作,曾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硏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任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號首席科学家。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叶培建院士能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殊荣,说明他是被天文学界和广大公众认可的杰出航天科学家。叶院士强调:“一个国家在空中有多少能量就代表这个国家有多大实力,也代表着它的国际地位。”他以这种立意高远的名言勉励青年学生勤奋学习,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早日跨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而努力奋斗。
鉴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之前,已有六颗小行星的命名与航天有关。它们分别是:钱学森星、杨利伟星、神舟星、费俊龙星、聂海胜星和孙家栋星。其中除了神舟星以载人飞船的名称命名外,其他五颗均以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和航天员的姓名命名。叶培建星是第七颗与中国航天有关而命名的小行星。其命名的颁布,不仅会鼓舞航天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勇往直前、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将激励广大青少年矢志努力、好学上进,早日成长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