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分子与西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群体,他们连衣着打扮也是先鋒的,在长衫马褂还是主流服装样式的民国,他们率先换上西装,叼上烟斗,出入社交场合。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收入较高——按1917年国立大学薪酬表,一级正教授月薪为400银元,1927年为500银元,如去外校兼课,每小时另有5银元。而在1900年至1926年的北京,百斤面只需6.02银元,百斤羊肉只需13.47银元,千斤煤球只需4.36银元。所以,哪怕一套定制西装价格不菲,对他们来说也是毫无压力。这些民国知识分子不只是文化偶像,还是值得效仿的时尚偶像。

胡适


  胡适19岁留学美国,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未满26岁每个月薪酬就能拿280银元,再加上做编辑、翻译的收入,在文人中算得上阔绰,但他并不聚财。面对林语堂、陈之藩、李敖等人的求助,胡适都解囊相助,甚至在徐志摩去世后,手头拮据的陆小曼也三番五次写信给他,希望他帮忙解决经济问题。与他结交称得上一件体面事,当时流行一句俗语“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爱穿西装,得了个“西装教授”的名号。他任驻美大使时,有一次收到妻子江冬秀寄来的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装,口袋里贴心地装了七副象牙耳挖。他的领带背面也缝着拉链,里面藏有5美元,这是因为江冬秀怕丈夫被抢劫,给他暗留的回家路费。

徐志摩


  徐志摩回国以后兼任三所大学的教授,加上杂志、翻译、评论、小说的收入,每个月有600银元收入。他每天都穿着浆得笔挺的尖领衬衫和钉了三颗扣子的毛料夹克,手里拿着香烟,喝的是加了糖和奶的淡色浓茶。后来,他以张幼仪的“小脚”跟自己的“西服”不搭配为由与张幼仪离婚,开始追求林徽因,后来是陆小曼。
  徐志摩不缺钱,除了自己的收入,他父亲每个月还“接济”他300银元,但陆小曼的鸦片瘾把徐志摩弄得一穷二白,老是向朋友借钱,不过他也没有放弃维持过体面的生活和光鲜的行头,西装和皮鞋对他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

林语堂


  林语堂先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后来因为付不起学费(他在哈佛大学的学费都是靠胡适接济)带着妻子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半工半读,勉强维生,但每到需要穿西装的正式场合,他都毫不马虎。当他仪表堂堂地用纯正的英语跟其他人从容交流时,没有人看得出,他穿的靴子其实是妻子到凡尔登旧战场上捡来的。
  回国之后,林语堂却提倡穿中式长衫,他曾在专栏里痛批那些穿西装的男人要么“昏聩”,要么“惧内”。但他的激烈言辞或许只是说给中国人听以大快其心的,毕竟,他也经常穿戴得笔挺,跟外国朋友愉快地社交。

赵元任


  赵元任精通数学、物理、哲学、音乐等多门学科,因所学太广,清华大学便安排他教授多门跨领域学科。哲学家罗素访华讲学时,他被清华大学派去做翻译。兜里虽然紧巴,但他依然会想办法弄套西装穿,以显得正式。
  赵元任做派洋气,穿衣讲究,在家宴请宾客时也是“立取食”:客人们自取长桌上的食物,端着餐具站立而食。他准备的镂花纸巾成了新鲜时髦玩意儿,被大开眼界的太太们纷纷带回家收藏。
  赵元任常穿西装,即使穿长袍,也要搭配一条西装裤。当他身着白色西服和马甲,配浅灰色领带,西裤的长度刚好盖在乌黑锃亮的皮鞋上时,不可谓不时髦。

梁启超、梁思成


  梁启超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颇懂生财之道。他办了个报社,在一年时间里赚了1万多银元,再加上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月薪、各种演讲费和讲课费等,便供了九个子女读书。他穿马褂,也穿西装,且偏好时髦的立领和翼领,显露出一些不为生计所累的名士风流。
  梁思成也不逊色,他23岁时和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学,于27岁时收到了东北大学的聘书,两人月薪分别为800银元和400银元,是当时清华大学同级别教员的三倍左右。梁思成受父亲影响,也爱穿西装、打领带,他觉得这样显得精神。他每每拜访三妹梁思庄时,梁思庄总会说“Handsome boy(帅小伙)来啦”。
  在结婚照里,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东方婚服,梁思成却穿着西式黑色燕尾服,一身儒雅绅士打扮。即便到了晚年,梁思成在给续弦林洙的家书中,还不忘提及自己为保暖而改西装背心的事,甚至还亲手画了手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小罗  “谁还没有点青春,我就不能有点遗失的美好吗?”在《吐槽大会》上,主持人张绍刚说出这个段子时,观众反响非常好。其实,这并非张绍刚现场发挥,而是有人在背后早已策划好。这个人就是小罗,一个站在张绍刚、范志毅等人背后的脱口秀编剧。走进笑果当编剧  小罗是广西桂林人,高考失利后,他去北京找了份送快递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这个职业的自由让他很喜欢。因为送完快递,他可以到德云社听相声,这是他最大的快乐源
期刊
大宝在制作二胡纸上得来终觉浅  95后大宝是辽宁朝阳人。父母想让他从小学一门乐器,便为他选择了二胡。小学开始,大宝的课余时间都是在乐器班度过的,六年级考过了10级。到了初中,父母又送他到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校继续深造。艺校的时光是单纯而快乐的,大宝练琴在琴房,学习文化课还在琴房。正是在艺校的刻苦学习,大宝顺利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沈阳音乐学院。父母看到录取通知书,高兴地流下眼泪。在这所拥有悠久历史的校园
期刊
李子俊上小学时爱上种花  李子俊199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小时候,奶奶经常带他到公园玩,他对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各种各样的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花、扑蝴蝶……沉浸在大自然中。  李子俊4岁的一天,奶奶带他到池塘看花。看到水面上长出娇艳欲滴的花朵和帽子大的绿叶,他感到非常神奇。奶奶告诉他,叶子长出水面的是莲花,贴着水面的是睡莲。他饶有兴致地分辨。  李子俊上学后对植物有了新的认知,小学二年级萌生了
期刊
初夏时分,妻子从朋友处捧回一盆花,花盆是用棕红色的塑料做的,小巧玲珑。我将这盆花放在玻璃碗内,浇了一些水,放到了阳台上。花儿枝叶舒展,紫色的小花星星点点,花瓣有四角一朵的,有五角一朵的,还有六角一朵的,开得蓬蓬勃勃,衬着片片绿叶,煞是好看。  大约半个月后,那盆花显尽了自己的姿色,渐渐地谢了,盛开的花朵低头耷脑,不再精气十足地昂首笑迎太阳。终于有一天,花朵枯萎了,不声不响地掉在花盆里或花盆四周。我
期刊
计耀明计耀明带领小记者到北京采访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在江苏常州溧阳,退休教师计耀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造精神家园,无怨无悔地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孩子爱党爱国爱家  “孩子们,这是什么?”“党旗!”“你们知道党旗的由来吗?”计耀明微笑着问。孩子们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为什么党旗是红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这面党旗来之不易啊!你们看,左上角金黄色图案是
期刊
何云  茅山脚下,冲锋舟刚停到中河河畔,何云便一步跨下来,和伙伴搭手,把落水的人拖了上来。作为常州市金坛区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何云已经记不清他和伙伴们救下多少人了,他只知道做好每一次救援,让更多的家庭不会因意外而破碎。何云摘下蓝天救援队的帽子,正准备坐到一旁休息,手机却震动不停。“紧急救援”的信息第一时间映入眼帘,在江苏蓝天救援队的微信群里,出现了河南应急管理厅的救援求助信息。郑州救援  “郑州暴雨
期刊
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不仅是中国人,整个东亚文化圈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将筷子作为主要的进食工具。不过,筷子对中国人来说,既是最熟悉的,却可能也是最陌生的。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筷子不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进食工具,甚至我们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用筷子来吃饭。筷子的上位史,也是中国的烹饪史。中国人最早吃饭不用筷子  筷子的出现要比餐勺晚,筷子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与餐勺共同使用的一种佐餐
期刊
友人赠了两块手工香皂,一块刻荷莲,一块雕牡丹,皆润如羊脂,玲珑可喜。一时促狭,拍了照片发朋友圈说:“得两块羊脂玉。”微信好友有贺的,有赞的,有羡的,有逗的,还有八卦的。  手头事毕,便回复了朋友们留言,言明真相,以为一笑而已,不料却收到成诚妈的微信:“董老师,真是香皂吗?”我笑说“是”。  她说看到第一眼就怀疑不是玉,但又不敢确定,便把照片发给懂玉的行家看,那人看后说要么就是肥皂,要么就是被骗了,
期刊
博物馆外景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天下之仓,此为最盛。”明代诗人高宗本在《南仓烟草》诗序中如是吟咏太仓城。诚如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仓,前横娄江,东搂巨海,水土丰沃,湖荡密布,从地图上一眼望去,细密的河网纹路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年轮。太仓盛产鱼米,物阜民丰,从春秋时就被历朝视为江南粮仓。人们关于太仓历史沉淀的记忆,汇成了如今东亭南和半泾路上谷仓模样的太仓博物馆。如果说谷仓贮存的是富饶土地凝结的粮食,那么
期刊
家有俩娃,家务繁杂,有时去菜场买菜不太方便,时兴的线上买菜就成了不二之选。  线上点菜、拣菜、送菜的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买菜人,也成就了卖菜人和送菜人。大家配合默契,说好一个指定地点,送菜员送达后就可以离开,买菜人有空了再去拿。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纰漏,我曾在门卫室看见一大袋果蔬好几天都没人来领,豆腐压碎了卤汁,茼蒿冒出了难闻的气味,西瓜黯淡了颜色。我问了门卫才知道,送菜员按约定把菜放在客户指定的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