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优质高产多抗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2号及其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多抗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2号及其栽培技术
来源 :农业科技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rec
【摘 要】
:
宁春42号(原代号为98H30)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利用花培技术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品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均优于主栽多年
【作 者】
:
董建力
李树华
叶兴国
任贤
许兴
【机 构】
: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出 处】
:
农业科技通讯
【发表日期】
:
2007年2期
【关键词】
:
小麦品种
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优质高产
宁夏农林科学院
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农科院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春42号(原代号为98H30)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利用花培技术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品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均优于主栽多年的宁春4号,2006年2月经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宁春42号。
其他文献
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通过定位试验的数据和调查数据建立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主体结构线性规划模型.并应用DPS软件进行了线性优化。未来15年的种植业结构优化中,在灌溉水量限制在25亿m^3以下时,水稻
期刊
宁夏引黄灌区
种植业
结构型节水
优化
粳稻新品种津原17选育及栽培技术
津原17是利用日本品种月之光自然变异分离材料95—337为母本,以天津地区主栽品种中作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质优、高产,适应性广,抗性强,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质达到国标2
期刊
津原17
选育
条纹叶枯病
栽培技术
油葵杂交制种技术
油葵已成为我国5大油料作物之一.现在我区利用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三系配套生产杂交种。育出的品种生产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出油率
期刊
杂交制种技术
油葵
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系
油料作物
配套生产
抗逆性强
杂种优势
油菜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及效益分析
油菜是湟中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为了解决油菜传统、落后、粗放的种植方式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小劳动强度,我县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油菜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油菜高产、优
期刊
油菜
机械化
种植
增产
增收
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4738的选育
长4738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以82230—6做母本。94—5383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水旱交叉选育而成的集节水、高产、稳产、广适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1月通过国家审定(
期刊
小麦新品种
高产稳产
节水型
选育
山西省农科院
有性杂交
水旱交叉
研究所
叶面肥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叶面追肥作为土壤施肥的辅助手段,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方法简便易行,利用率高和增产增效的特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叶面肥名目繁多,种类各异,为了探讨在大豆上喷施的效果.我们特做此试
期刊
叶面肥
大豆
应用
土壤施肥
叶面追肥
成本低
利用率
喷施
湘杂棉3号在扬州市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湘杂棉3号系湖南省棉花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棉种分公司联合选育、生产、推广的棉花品种。2004年引进我市试种,2005年进和示范,2006年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面积达1500亩左右。通
期刊
湘杂棉3号
栽培技术
扬州市
试验示范
棉花研究所
联合选育
棉花品种
湖南省
氮磷钾肥配施对亚麻新品种天亚8号产量的影响研究
对亚麻新品种天亚8号进行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P、K肥配施对胡麻新品种天亚8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N、P、K3个因素及其9种不同组合中
期刊
天亚8号
油纤兼用亚麻
施肥
产量
五大连池市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本文阐述了五大连池市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茬面积大,地板硬,自然灾害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技术到位率低。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在不能轮作的情况下
期刊
大豆
生产
问题
对策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明显优于秸秆覆盖式还田免耕抛秧技术及厢沟埋草秸秆还田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节本高效,生态环保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当前秸秆“禁烧”难题,易于推广,社
期刊
水稻
“走道式”秸秆还田
免耕抛秧技术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