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我的姐姐》中的女性生存空间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我的姐姐》聚焦“重男轻女”“长姐如母”“扶弟魔”等社会敏感话题,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公众的现象级讨论,口碑两极化.影片一方面戳中公众痛点,试图寻求当代女性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影片后半部分以简化的温情方式草草结尾,极大削弱了批判力量.本文通过梳理影片的自我空间、他者空间、现实空间来分析当代女性空间是如何被挤压的,以求突破电影文本的局限,从而透视当下女性的现实困境及其生存空间拓展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路易· 德吕克被誉为第一位电影评论家,是法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致力于电影本体的探讨与法国电影民族性的探索,并将理论观点尝试运用到创作中.路易· 德吕克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法国电影史的发展进程:他对于抒情性诗意与写实主义的论述间接推动了20世纪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电影的本质是现实”以及重视导演的创作角色等观念也为巴赞理论与电影手册派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苏州属于上海腹地,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曾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得益于独特的地缘优势、人文渊源和经济成就,苏州成为长三角地区崛起较早的电影放映城市之一.电影与城市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共同构成了近代苏州社会生活的图景.从中国区域电影学视角出发,系统研讨苏州早期电影放映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同时深入剖析该过程与苏州近代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而且也有利于拓展当下苏州地域文化的建构思路.
关注、思考乃至反拨当代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进行女性意识的表达,实际上已经成为部分中国电影人的共识.即使是在商业性与娱乐性备受推崇的喜剧电影中,女性主义视角也渐渐得到彰显,如《驴得水》《无名之辈》《你好,李焕英》等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权主导的文化心理与行为规范造成了动摇.文章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男权下的女性编码,女性话语的自陈与重组,“花与花联合起来”的吁请,女性意识主导下的女性批判四方面,观照国产喜剧电影创作.
1.内景 李敖家 日rn李敖在桌前和父母吃饭,三个人都沉默不语,气氛尴尬.rn李敖的母亲张婉率先打破平静:李敖,最近你们单位有晋升机会,你考虑了没?准备了吗?rn李敖眉头紧皱,默不作声.rn父亲李西来看到李敖不说话,继续说道:你不能总是让我们为你考虑这些事,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上心吗?和你说多少次了,能不能有点儿出息,能不能让我们脸上也有点儿光?每天除了吃饭喝酒、出去玩,你还能干什么?
期刊
作为一部建党献礼片,《革命者》在有限的时长里,围绕李大钊这一革命先驱,为观众呈现了那段共产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火热年代.而传记片、悬疑片以及家庭伦理片各自的类型化叙事方式,有效地帮助电影实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让观众得以串联起李大钊一生的多个侧面,贴近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革命者》再一次证明了类型化叙事嫁接主旋律精神的可行性.此外,影片还提供了一种拼接多种类型的范式,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片受众群体的宣传、教化作用.
电影创作中对时间的呈现除了展示具体年代与晨昏外,是否能体现人的直觉时间?电影创作中对过去的追忆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再现,而是在探索自我意识过程中拉开生活的帷幕,展现一种实在与绵延.张大磊导演的《八月》作为一部展现社会转型期大众生活百味的影片与伯格森的绵延概念具有内在相近性.但由于影片使用精神分析、符号学视角呈现人、时间、记忆三者的关系与伯格森“质的时间”截然不同,所以本片又超出了“绵延”的视野,成为一种风格化、修辞性的文化表达.
用动画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动画电影《相思》作为一部以古典诗词为基础的纯手绘动画,在画面意境上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建立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清新淡雅的颜色与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相得益彰,加之细腻的人物刻画,美好却悲伤的爱情也增添了一份余韵悠长的古典气息.本文将对《相思》的潜在叙事话语与画面展示进行分析,以此对国产动画电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1.外景 校园 日rn正值初夏,湛蓝的天空飘荡着大片白云,林荫道间蝉鸣环绕.rn不远处传来了学生们的嬉闹声,又是一年毕业季.rn2.外景 林荫道 日rn学校路边树木茂盛,阳光穿过树叶之间的缝隙,在地面上映出疏密斑驳的光斑.rn杨林和同学们在一旁聊着毕业典礼的事.rn同学甲:大学四年这么快就结束了,真舍不得呀.
期刊
电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观众的文明素质不仅是观影者个体素养的体现,也是电影观众群体素质的反应,更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近代中国电影观众秩序与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养成教育形成的.在国家治理、社会舆论、影院管理及观众自我纠错等综合措施作用下,早期中国电影观众逐步走向文明观影,成为文明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供人消遣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商品”,在改编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考验.通过对《悬崖》与《悬崖之上》的交互改编分析,本文认为在改编初期要确定改编动因,对于市场、传播语境与观众审美进行考量,探析如何吸引目标观众.在改编过程中从策略上对视觉符号的运用、故事情节的处理与叙事节奏的把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讲好故事.在映后,从改编的局限性反思在新时期的消费语境下谍战题材影视作品应当如何提高水准,才能达到艺术性、社会性与本体性的良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