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 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实现商业化经营,但仍然承担着“支农”的重任,而实际上农业银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从1995年到2004年机构数目就由67092家下降到31004家,严重弱化农村的金融服务。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实行资金封闭运行,贷款有财政补贴,以保本微利为原则主要承担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任务,集中把农产品投入流通环节,即收购和储蓄环节,从而变成了粮食部门的出纳,而对于急需政策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所占比例非常小,使得农业发展银行空有“发展”之名而无发展之实。
3.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其中55%的信用社出现资不抵债,支付风险不断加大。
4.民间借贷大量存在。现在由于“贷款难”问题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民自身没有财产可以抵押,所以就给民间借贷以存活的空间。从借款来源看,农户价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根据央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显示,农户从民间金融中介处借贷比重约70%;正规金融中介贷款比重约25%左右。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赶超战略”思想仍然广泛存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采取对我们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为了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实行赶超战略的决策,可是当时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资本相当奇缺,国家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必须人为压低资本价格,并且压低农产品等价格保证工业化建设,即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强行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但是由于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各个地方为了取得短期内的经济成果仍然是片面强调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
2.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各银行机构的利益驱动性促使资金从农村流出,造成农村资金匮乏。由于农业作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属于比较利益差的弱质产业,加之,农业贷款一般期限较长,风险较大,受益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所以各银行机构从收益角度出发纷纷压缩农村贷款,把较多的资金投向风险相对小、回报相对高的城市地区。
3.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我国各项金融机制不健全,不能够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给大量非法违规操作创造了条件,使得很多本来是用来“支农”的资金被转移。其次,各金融机构合作性差,为了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把资金都投入到收益高的行业,对于农业这样的弱质产业投入过少。再次,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比较晚,加之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大,并没有实行农业强制性保险,存在大量的逆选择,而政策性支持又比较少,所以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涉足该领域。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首先,各个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方向。各地方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继续走合作化的道路,确保“支农”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可以选择股份制,除做好基本工作,还可以跟农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竞争。
其次,政策上给予优惠,减少农业贷款难度。在税收上,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的重任,可以先对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实行优惠税率,提高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在利率上,适当增大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浮动空间。
再次,实行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制度。当前既可以通过这个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避免金融风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
(1)扩大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为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长期以来,农发行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后,国家应该除通过多种途径把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回流,农发行还应该多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甚至在国外公开筹集资金。
(2)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延伸机构,扩大服务对象,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很窄,功能发挥不充分,成了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7293亿元,其中粮油贷款6033亿元,棉花贷款1165亿元。因此,当前农发行应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将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农业银行的改革。抓住农村市场,经营管理重心下移,适应农村贷款需求。一方面,农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面向县域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为中端市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的高端市场,所以贷款的数量不会太大,适当把贷款权力下放,有利于农业银行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现在其他三家国有银行都是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为目标,在改革中普遍采取了撤销县域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收缩基层业务减少基层人员,缩短管理链条等将业务的重点转移到大中城市,这样就给农业银行进一步占领农村市场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郭田勇:《农行改革:经营管理重心下移是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31日
[3]肖俊彦:《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思路》.《国研报告》,2006年3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 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实现商业化经营,但仍然承担着“支农”的重任,而实际上农业银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从1995年到2004年机构数目就由67092家下降到31004家,严重弱化农村的金融服务。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实行资金封闭运行,贷款有财政补贴,以保本微利为原则主要承担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任务,集中把农产品投入流通环节,即收购和储蓄环节,从而变成了粮食部门的出纳,而对于急需政策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所占比例非常小,使得农业发展银行空有“发展”之名而无发展之实。
3.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其中55%的信用社出现资不抵债,支付风险不断加大。
4.民间借贷大量存在。现在由于“贷款难”问题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民自身没有财产可以抵押,所以就给民间借贷以存活的空间。从借款来源看,农户价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根据央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显示,农户从民间金融中介处借贷比重约70%;正规金融中介贷款比重约25%左右。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赶超战略”思想仍然广泛存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采取对我们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为了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实行赶超战略的决策,可是当时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资本相当奇缺,国家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必须人为压低资本价格,并且压低农产品等价格保证工业化建设,即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强行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但是由于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各个地方为了取得短期内的经济成果仍然是片面强调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
2.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各银行机构的利益驱动性促使资金从农村流出,造成农村资金匮乏。由于农业作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属于比较利益差的弱质产业,加之,农业贷款一般期限较长,风险较大,受益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所以各银行机构从收益角度出发纷纷压缩农村贷款,把较多的资金投向风险相对小、回报相对高的城市地区。
3.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我国各项金融机制不健全,不能够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给大量非法违规操作创造了条件,使得很多本来是用来“支农”的资金被转移。其次,各金融机构合作性差,为了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把资金都投入到收益高的行业,对于农业这样的弱质产业投入过少。再次,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比较晚,加之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大,并没有实行农业强制性保险,存在大量的逆选择,而政策性支持又比较少,所以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涉足该领域。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首先,各个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方向。各地方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继续走合作化的道路,确保“支农”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可以选择股份制,除做好基本工作,还可以跟农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竞争。
其次,政策上给予优惠,减少农业贷款难度。在税收上,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的重任,可以先对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实行优惠税率,提高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在利率上,适当增大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浮动空间。
再次,实行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制度。当前既可以通过这个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避免金融风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
(1)扩大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为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长期以来,农发行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后,国家应该除通过多种途径把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回流,农发行还应该多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甚至在国外公开筹集资金。
(2)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延伸机构,扩大服务对象,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很窄,功能发挥不充分,成了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7293亿元,其中粮油贷款6033亿元,棉花贷款1165亿元。因此,当前农发行应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将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农业银行的改革。抓住农村市场,经营管理重心下移,适应农村贷款需求。一方面,农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面向县域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为中端市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的高端市场,所以贷款的数量不会太大,适当把贷款权力下放,有利于农业银行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现在其他三家国有银行都是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为目标,在改革中普遍采取了撤销县域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收缩基层业务减少基层人员,缩短管理链条等将业务的重点转移到大中城市,这样就给农业银行进一步占领农村市场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郭田勇:《农行改革:经营管理重心下移是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31日
[3]肖俊彦:《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思路》.《国研报告》,2006年3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