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读过哈伯德笔下的一段故事: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老师正努力地告诉儿童们什么是“雪”。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淇淋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教后,老师问:“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雪的国度,正如要知道夜来香的清香,就要来到有花的庭院,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品尝一样。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一种引导,更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
一、让动手的乐趣在笔下跳跃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活泼好动、喜欢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动手操作充满动感,能触发学生习作的兴奋点,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体验真切,动手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得,无不历历在目、涌上心头,更有利于学生习作的表达。
教学故事1:
在教《捏橡皮泥》习作课上,教师首先捏了一只可爱的海宝,学生观察后,个个兴趣浓厚、喜形于色。于是,教师提供足够的动手活动空间,鼓励学生成为“设计师”,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手捏橡皮泥。学生在动手中尝试,在动手中思维,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了。于是,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捏橡皮泥的过程说出来,让别人也知道你动手的艰辛,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动手的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闸门,有的学生不但讲述了自己捏橡皮泥的过程,还讲述了自己为捏好某个部位而如何绞尽脑汁;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捏橡皮泥失败的尴尬和后来成功的喜悦;还有的讲述了自己和同桌合作捏橡皮泥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悟……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把动作说准确、把过程说具体、把语言说生动,一节课生动活泼有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动手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二、让观察的美景在笔下生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对周围的环境、身边的生活缺乏观察,写起习作来缺乏材料,实在让他写,只好从《作文选》中“借”,导致假话、空话连篇。要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必须引导他们亲历生活、善于观察。
教学故事2: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让学生观察的好季节。抓住这一时机,我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像朋友一样和自己喜欢的花草交往,并时时关注它们的变化。几天后,孩子们异常兴奋。有的说:“我的朋友冒出了许多青翠欲滴的嫩芽。”有的说:“我的朋友换了新衣服迎接我……”于是,我宣布:“这节课,我们再去看望你们的‘朋友’,寻找更多的新发现!”在观察中,有的孩子发现了迎春花是对生的,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花瓣后面还略有一点紫色;有的发现含苞待放的杜鹃花是嫩粉的,初露芳华时是桃红的,盛开怒放时又呈现出玫瑰色,就像个魔术师;有的发现杜鹃花的冠里藏着好几根细长的花蕊,花蕊的顶端都有一颗小圆珠,就像孔雀头上的翎毛一样美丽;还有的不仅观察了自己的“朋友”,而且还留心到了一些不知名的、躲在草丛中的小花……回到课堂,学生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
三、让亲身的体验在笔下流淌
习作不是静止地等待学生去机械书写的语言文字,而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大作家写一篇文章,有时还需要几年的体验,更何况是我们孩子呢!体验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体验的升华,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文章才会文情并茂。
教学故事3:
一次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习作,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好好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有的学生走进纸业工厂去考察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情况;有的学生来到学校操场,发现同学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到小区或街道两旁了解居民垃圾分类以及乱倒垃圾的情况……回到学校,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网查找、调查访问,思考自己可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并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动手制作了保护环境的标语并上街宣传;有的组建了“绿色天使”护树小组,督促周围同学保护环境的行为;有的主动去小区清扫垃圾,给垃圾分类,进行废品回收……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生活的积累,学生写作的时候思维开阔,下笔千言,情真意切。
“情动于衷而发于外”,作文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真实的表达首先需要有真实的实践和体验。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孩子强烈的表达欲望,使表达成为学生真实的需要,从而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有亲历,才有真实;只有体验,才有个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的体验”、“他人的体验”,那就让学生去亲历过程,在体验中习作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雪的国度,正如要知道夜来香的清香,就要来到有花的庭院,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品尝一样。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一种引导,更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
一、让动手的乐趣在笔下跳跃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活泼好动、喜欢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动手操作充满动感,能触发学生习作的兴奋点,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体验真切,动手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得,无不历历在目、涌上心头,更有利于学生习作的表达。
教学故事1:
在教《捏橡皮泥》习作课上,教师首先捏了一只可爱的海宝,学生观察后,个个兴趣浓厚、喜形于色。于是,教师提供足够的动手活动空间,鼓励学生成为“设计师”,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手捏橡皮泥。学生在动手中尝试,在动手中思维,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了。于是,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捏橡皮泥的过程说出来,让别人也知道你动手的艰辛,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动手的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闸门,有的学生不但讲述了自己捏橡皮泥的过程,还讲述了自己为捏好某个部位而如何绞尽脑汁;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捏橡皮泥失败的尴尬和后来成功的喜悦;还有的讲述了自己和同桌合作捏橡皮泥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悟……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把动作说准确、把过程说具体、把语言说生动,一节课生动活泼有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动手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二、让观察的美景在笔下生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对周围的环境、身边的生活缺乏观察,写起习作来缺乏材料,实在让他写,只好从《作文选》中“借”,导致假话、空话连篇。要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必须引导他们亲历生活、善于观察。
教学故事2: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让学生观察的好季节。抓住这一时机,我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像朋友一样和自己喜欢的花草交往,并时时关注它们的变化。几天后,孩子们异常兴奋。有的说:“我的朋友冒出了许多青翠欲滴的嫩芽。”有的说:“我的朋友换了新衣服迎接我……”于是,我宣布:“这节课,我们再去看望你们的‘朋友’,寻找更多的新发现!”在观察中,有的孩子发现了迎春花是对生的,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花瓣后面还略有一点紫色;有的发现含苞待放的杜鹃花是嫩粉的,初露芳华时是桃红的,盛开怒放时又呈现出玫瑰色,就像个魔术师;有的发现杜鹃花的冠里藏着好几根细长的花蕊,花蕊的顶端都有一颗小圆珠,就像孔雀头上的翎毛一样美丽;还有的不仅观察了自己的“朋友”,而且还留心到了一些不知名的、躲在草丛中的小花……回到课堂,学生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
三、让亲身的体验在笔下流淌
习作不是静止地等待学生去机械书写的语言文字,而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大作家写一篇文章,有时还需要几年的体验,更何况是我们孩子呢!体验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体验的升华,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文章才会文情并茂。
教学故事3:
一次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习作,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好好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有的学生走进纸业工厂去考察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情况;有的学生来到学校操场,发现同学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到小区或街道两旁了解居民垃圾分类以及乱倒垃圾的情况……回到学校,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网查找、调查访问,思考自己可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并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动手制作了保护环境的标语并上街宣传;有的组建了“绿色天使”护树小组,督促周围同学保护环境的行为;有的主动去小区清扫垃圾,给垃圾分类,进行废品回收……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生活的积累,学生写作的时候思维开阔,下笔千言,情真意切。
“情动于衷而发于外”,作文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真实的表达首先需要有真实的实践和体验。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孩子强烈的表达欲望,使表达成为学生真实的需要,从而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有亲历,才有真实;只有体验,才有个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的体验”、“他人的体验”,那就让学生去亲历过程,在体验中习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