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和实现农民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问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莱茵报》时期起就开始关注农民利益问题和贫困问题。19世界西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寻求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农民理论最早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农民利益和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西方农民问题的同时很重视东方农民问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关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的农民提出了许多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思想,主要有:东方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东方国家的农民阶级人数众多,政治上受压迫最重、经济上受剥削最深,因而参加革命斗争的意志坚决,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东方国家农民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因此,重视解决农民问题才能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维护农民的利益就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毛泽东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重视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实现农民的利益问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毕生致力于实现农民利益,毛泽东的农民利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农民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是毛泽东的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化。在中国革命早期,毛泽东指出:“谁取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毛泽东就意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重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来解决农民的一直渴望的土地需求,因此,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保护农民经济的出发点。在土地革命时期,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不仅是解放农民的关键,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邓小平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邓小平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对农民价值的评判的出发点。邓小平认为,把给农民的物质利益作为解决农民贫困现状的着眼点,作为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的切入点。邓小平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精神而不注重物质的思想,他确立了物质文化在整个社会的优先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保护人民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邓小平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中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农村原来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农户相对独立的自由经营,农民的劳动和生产成果连在一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四、江泽民实现农民利益的思想
江泽民在十六大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对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要有稳定的土地政策。他要求通过立法的途径让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保障农民的经济来源。同时,江泽民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抓好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中小学教育,加强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通过对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忽视。
五、胡锦涛发展农民利益的思想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全国不仅实现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斤,而且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农民利益问题,只有保障农民利益,中国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相雅芳,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9级马克思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李航,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9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问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莱茵报》时期起就开始关注农民利益问题和贫困问题。19世界西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寻求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农民理论最早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农民利益和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西方农民问题的同时很重视东方农民问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关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的农民提出了许多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思想,主要有:东方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东方国家的农民阶级人数众多,政治上受压迫最重、经济上受剥削最深,因而参加革命斗争的意志坚决,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东方国家农民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因此,重视解决农民问题才能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维护农民的利益就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毛泽东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重视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实现农民的利益问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毕生致力于实现农民利益,毛泽东的农民利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农民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是毛泽东的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化。在中国革命早期,毛泽东指出:“谁取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毛泽东就意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重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来解决农民的一直渴望的土地需求,因此,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保护农民经济的出发点。在土地革命时期,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不仅是解放农民的关键,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邓小平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邓小平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对农民价值的评判的出发点。邓小平认为,把给农民的物质利益作为解决农民贫困现状的着眼点,作为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的切入点。邓小平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精神而不注重物质的思想,他确立了物质文化在整个社会的优先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保护人民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邓小平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中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农村原来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农户相对独立的自由经营,农民的劳动和生产成果连在一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四、江泽民实现农民利益的思想
江泽民在十六大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对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要有稳定的土地政策。他要求通过立法的途径让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保障农民的经济来源。同时,江泽民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抓好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中小学教育,加强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通过对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忽视。
五、胡锦涛发展农民利益的思想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全国不仅实现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斤,而且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农民利益问题,只有保障农民利益,中国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相雅芳,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9级马克思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李航,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9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