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经典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全面渗透、凸现实效,不断尝试、实践妙法,创新活动、激趣提效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教育“双赢”。
关键词:诵读经典;实践创新;教育“双赢”
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让后世子孙引以为荣的灿烂文化。要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经典诗文的记忆就要常抓不懈。几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实现了教育“双赢”。
一、全面渗透,凸现实效
中小学语文课标推荐背诵的100多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其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要领着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宝库,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开展经典诵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些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学生接受。
几年来,我们重视教育过程的引导熏陶。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在迁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违纪率显著下降,勤奋学习蔚然成风。我们注意在习惯养成上抓落实,学生对识记的内容烂熟于心,他们偶有犯错,教师便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有针对性地回忆相关语句,促其反省,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倡导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选择一句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时时鞭策自己努力进步。
二、不断尝试,实践妙法
1.吟诵法
借鉴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原创的经典“素读”理念——提倡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他日的厚积薄发之效。我们积极尝试了吟诵经典的教学策略,学生吟诵经典的兴趣大增。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小学生初学古诗,多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讀,根据平仄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2.翻译法
古诗的语言高度浓缩,学生初读诗时感觉难以理解,一旦将其翻译成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现代文之后就易于理解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首先是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译不理解的词放入诗句中,补充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用自己的话说通顺,说连贯。
3.想象法
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诵读,再通过翻译对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那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江雪》时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空无一人的雪景中,老翁独钓于寒江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绘画法
诗歌往往是诗人借景而作,因此教学古诗时,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诗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游园不值》一诗中写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自己的手将会描绘出一幅幅春景。在“诗文画展”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让教师叹服不已。
5.表演法
诗歌中往往也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其中又以送别诗最多,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角色,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学生入情地表演,能从表演中对诗歌的内涵加深认识。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以“三句半、表演唱、情景剧”等形式模拟表演相当篇目的诗文,从文本到人本,由隐性到显性进行了诗文意境的再加工,使静止的文字动态化,使平面的诗句立体化,学生的精神受到多层面的洗礼。
三、创新活动,激趣提效
我们以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读书活动为契机,巩固已有成果,以古诗文诵读活动引领我校读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全校分年级段举办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雅言经典”诵读比赛、“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赛诗会、“读书卡片”展览等。在“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板报评比、“情系灾区,培育爱心”手抄小报、“自强不息,应对灾难”专题征文等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学以致用,引经据典,自编诗文,反映自己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图书室还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配发了诵读教材,做到了人手一册,伴随学生一路同行。
总之,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何况我们开展的“校园读经”活动中所选篇目皆为千百年来久经历练、举世公认的名篇。我们开展的师生读书活动的优越性已初显成效。中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已有从中引经据典的范例,使作文增色;课外活动时常会听到学生稚气十足的“对诗”,他们对民族宝藏充满浓厚的兴趣,尽情地采撷,其乐无穷。
关键词:诵读经典;实践创新;教育“双赢”
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让后世子孙引以为荣的灿烂文化。要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经典诗文的记忆就要常抓不懈。几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实现了教育“双赢”。
一、全面渗透,凸现实效
中小学语文课标推荐背诵的100多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其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要领着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宝库,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开展经典诵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些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学生接受。
几年来,我们重视教育过程的引导熏陶。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在迁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违纪率显著下降,勤奋学习蔚然成风。我们注意在习惯养成上抓落实,学生对识记的内容烂熟于心,他们偶有犯错,教师便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有针对性地回忆相关语句,促其反省,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倡导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选择一句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时时鞭策自己努力进步。
二、不断尝试,实践妙法
1.吟诵法
借鉴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原创的经典“素读”理念——提倡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他日的厚积薄发之效。我们积极尝试了吟诵经典的教学策略,学生吟诵经典的兴趣大增。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小学生初学古诗,多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讀,根据平仄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2.翻译法
古诗的语言高度浓缩,学生初读诗时感觉难以理解,一旦将其翻译成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现代文之后就易于理解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首先是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译不理解的词放入诗句中,补充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用自己的话说通顺,说连贯。
3.想象法
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诵读,再通过翻译对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那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江雪》时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空无一人的雪景中,老翁独钓于寒江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绘画法
诗歌往往是诗人借景而作,因此教学古诗时,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诗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游园不值》一诗中写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自己的手将会描绘出一幅幅春景。在“诗文画展”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让教师叹服不已。
5.表演法
诗歌中往往也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其中又以送别诗最多,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角色,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学生入情地表演,能从表演中对诗歌的内涵加深认识。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以“三句半、表演唱、情景剧”等形式模拟表演相当篇目的诗文,从文本到人本,由隐性到显性进行了诗文意境的再加工,使静止的文字动态化,使平面的诗句立体化,学生的精神受到多层面的洗礼。
三、创新活动,激趣提效
我们以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读书活动为契机,巩固已有成果,以古诗文诵读活动引领我校读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全校分年级段举办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雅言经典”诵读比赛、“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赛诗会、“读书卡片”展览等。在“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板报评比、“情系灾区,培育爱心”手抄小报、“自强不息,应对灾难”专题征文等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学以致用,引经据典,自编诗文,反映自己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图书室还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配发了诵读教材,做到了人手一册,伴随学生一路同行。
总之,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何况我们开展的“校园读经”活动中所选篇目皆为千百年来久经历练、举世公认的名篇。我们开展的师生读书活动的优越性已初显成效。中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已有从中引经据典的范例,使作文增色;课外活动时常会听到学生稚气十足的“对诗”,他们对民族宝藏充满浓厚的兴趣,尽情地采撷,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