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吗?他们知道生命的珍贵吗?当他们看见死亡、听见死亡、甚至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安然地度过吗?
一名8岁的小男孩和一名6岁的小女孩,在房间里看电视,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一名女子上吊自杀的镜头时,小男孩非常好奇,他随即找来了一根绳子,系在窗棂上,学着电视里的镜头将自己的小脑袋伸了进去……当其父母赶回家时,孩子已经死亡。
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草。其间,一个女孩儿想用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几个妙龄女孩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结束了生命。
惨痛的事实、孩子的无助、家长的无奈,让我们悲伤、叹息、担心,也引起了我们的反省和思考。那个8岁的男孩,他只是想试一试上吊是什么感觉,就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那些如花的山区女孩,她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会给她们的家人带来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终结。
这样的“死亡教育”让大人们来学习和讨论尚且不易,又该如何来对孩子们进行?
5岁的男孩小明,因为爷爷去世一直很伤心,他问爸爸,“爷爷去哪儿了?”爸爸说,“爷爷去世了”。小明问,“去世了是去哪里了?”爸爸说,“去世了就是到天堂,另外一个世界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无助的小明说,“我可不可以到另外的世界去找爷爷,我很想爷爷”。
32岁的公司职员孙小姐说:“儿子虽然只有6岁,可他对“死亡”并不陌生。他的死亡概念完全来自于电脑游戏,他会说,等他“死了”再过来吃饭,在他眼里死亡并不可怕。我也曾想过告诉他什么是“死亡”,可又怕方法不当会吓着他。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学校,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死亡,珍惜生命?那个5岁的深圳男孩,他该如何排解对爷爷的思念之情?那个8岁的以为死亡是游戏的男孩,会不会真的“玩一把”去死?
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孩子能明白的方式来教给孩子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地对待死亡的态度的。
饲养小动物
孩子看着小鸡破壳而出,会为生命的诞生而欣喜,可是小鸡如果生病了没有被照顾好,就可能死去。生和死的过程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他体会到了生命的喜悦和死亡的伤痛,简单但是直接地了解了生命的珍贵。
回答关于死亡的问题
这是一个教育的契机。比如孩子问:电视中那个人为什么要自杀?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因为她不开心。我们同时要告诉他,每个人都会不开心,但是可以有很多方法赶走不开心,自杀是不好的,不负责任的,会让别人很伤心。我们还可以告诉他,不可以用死来表达生气、委屈,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气、委屈,这些跟生命比起来都不重要。
客观谈论死去的亲人
如果家人死去,我们也要用一种直接的客观的态度来和他谈论这件事。“爷爷去世了,因为他很老了,而且得了治不好的病。”“爷爷去世了,我们很悲伤,但是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如果很想念节节,可以在心里和他说说话。”“你很想念爷爷,我也很想念他,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爷爷的照片,回忆我们慈爱的爷爷”。
节日教育
清明节也是一个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时机。为什么大家要聚集在一起?因为怀念死去的前辈;为什么要带上鲜花?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为什么要尊敬和怀念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出席葬礼
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死亡,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不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袒露死亡给你带来的伤心;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编辑/劳拉
走进成长阶段的妈妈们
案例一:我是一名3个月婴儿的母亲,初为母亲的我对宝宝的事情知道的实在有限,很担心我的粗心和无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想请教专家这个阶段的宝宝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和他相处对他最好?
摇博士:3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力发展很快,视觉更加灵敏,他能竖起头来观察四周,能向左右转头看周围活动着的物体。手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智能器官,宝宝通过触摸来认识周围世界,要尽量让宝宝能多摸各种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如:硬的小铃铛、柔软的毛绒玩具等。丰富而适宜的刺激是脑发育的基本需要,给宝宝多看、多摸、多听、多玩,就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及智力发展。
下面准备了一个游戏给你参考,这个游戏能刺激宝宝前庭觉的发展,在做游戏时妈妈和宝宝都会很开心的,这个时期和宝宝建立起牢固的亲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悠悠荡荡
所属能力项
社会适应
游戏目的
通过家人的抚摸与关怀,使宝宝逐渐与家人建立起安全依恋。
游戏准备
爸爸妈妈换上柔软的衣服。
参考玩法
1 妈妈或爸爸把宝宝抱在胸前。轻轻地抱宝宝荡悠悠。
2 小心地将宝宝举高、转圈或左右摇晃。
3 一边荡一边说儿歌小飞机,要起飞……
4 一边荡一边说儿歌:系好安全带,出发!
爱心提示:
还可以抱着宝宝转圈或做飞行状,速度要慢,托住宝宝的颈部和腰部;荡宝宝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摔伤或碰撞到宝宝。
案例二:数学对训练小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好处,我想孩子应该从小接触数学会比较好,要是等到上了小学再学是不是有点来不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教3岁的孩子学数学比较好?
摇博士:首先,这位家长有让孩子从小接触数学的意识非常值得提倡。的确,婴幼儿期是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宝宝1岁半开始,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这位家长提到了一个方法的问题,孩子对数字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概念化的方式来教他,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而将数学融入到游戏中来,对孩子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下面提供了训练数字概念的游戏,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编一些更好的游戏。
分分合合
所属能力项
听觉言语
游戏目的
1 理解数字的含义;
2 通过认识数字和组合数字的游戏培养宝宝的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游戏准备
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的立体盒子、数字卡片1—6。
参考玩法
1 妈妈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的立体盒子。在六个面的每一个面都涂上数量不同的红点,最少为一个点,最多为六个点,每一面和它反面的红点加在一起都等于7。
2 再做6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2、3、4、5、6。
3 把盒子拿出来,给宝宝看一面,让他(她)从卡片里找出和点数对应的数字,之后让宝宝看不同的一面是几点。再找出相同数字的卡片。
4 请宝宝数一数“一点”和“两点”两张卡片上一 共有几个点。这实际上是3以内的加法。
爱心提示:
可以逐渐扩展到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理解数字的含义比单纯的唱数更能发展宝宝的数学能力。
孩子沉迷动画片怎么办
在全国800家电视台同时热播、创下国内动画片收视奇迹的武侠动画剧《虹猫蓝兔七侠传》(以下简称《虹蓝》)被禁播了。禁播的起因是一位家长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题为紧急请求央视停播《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文章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人民网传媒频道形象地称其为“一个阶段以来家长对电视儿童节目积怨的大爆发”。
如何判断动画片是否适合孩子观看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全片的价值观基调和所担负的教育责任。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会变:爱、和平、正义、勇敢、坚强、善良、合作,对于幼儿这一特定年龄群体来说,基调应是明朗的、阳光的,正义战胜邪恶,和平好于战争,圆满的结局
其次,要考虑采取适合观众年龄的呈现形式。幼儿对明快的色彩、奇异有趣的动作、夸张可爱的人物造型、清晰的人物关系、简单生动而又在定程度上可预料的故事情节有
再次,要选择与观众年龄相符的内容。幼儿的生活中充满好奇与想象、探索与发现、犯错与改正、朴素与创造、重复与掌握,喜怒形于色,“自我中心”式思维明显,言语行为稚拙,渴求爱与关怀,等等,这些典型的幼儿行为特征应该在片中经常看到,否则,与儿童的生存状态相差太远,无法
最后,还应过滤掉明显不适合的内容。如暴力、情色、粗口。成人世界中的这些现象对于儿童语言、行为的习得不利,孩子对一些语言、行为的模仿是出于一时好奇好玩的心理。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纠正,也可能随着成长而自然消失。
动画片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幼儿看过动画片之后的实际表现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事实上,幼儿园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说脏话、打入现象,不管是《虹蓝》还是《奥特曼》《变形金刚》,喜欢模仿其语言、动作的幼儿只是一部分,且一般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大多数模仿还会随着成长而自然消失。幼儿的认知能力保证了他们的模仿一般不会过度,幼儿凭借已有经验能分清虚幻与现实,剧中的虚幻是一回事,“是在动画片里”,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很少有幼儿真的以为自己能像卡通人物一样能“上天入地”,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会提醒他们,不合常理的危险行为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这种本能会把他们从危险边缘拉回来。
孩子能不能分清是与非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道德感,能敏锐地区分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幼儿园里的孩子谈论最多的是《虹蓝》中美的角色,正义,勇敢,扮演时也大多愿意挑选正面角色,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泾渭分明,在是与非的问题上从来都不需要成人大费周章地为其讲解。家长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对错不分明的行为和做法。比如剧中人物的打斗,孩子从平时成人的教导中知道,打斗是不好的,但剧中正面人物通过打斗战胜了反面人物,弘扬正义大快人心,孩子有可能在这种情境下认为打斗是好的,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惩治邪恶。这时家长应该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给孩子呈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解释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原因,及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
孩子从动画片中真正得到什么
这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其实回答了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所在,从成人惯用的视角来看,动画片承载的无非是教育价值,“看动画片是应该学到一些知识的”,但孩子需要的只有学习吗?就像成人只需要工作?
走进孩子的世界后发现,这里也有无聊、紧张、疲劳、伤心、孤独,也需要和成人一样的“精神食粮”,动画片中的新奇探险、幽默机智、阳光开朗、脉脉温情正提供了这些“营养素”,加之色彩的鲜艳明快、语言的风趣优美、动作的夸张形象。情节的生动离奇,动画片就牢牢地成了幼儿的忠实伙伴。幼儿从中获得认同、放松、慰藉、温暖、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所期待的教育效果也就自然蕴含其中了。
1 适合幼儿观看的动画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情感基调温暖,价值取向积极明朗,情节简单生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有定的知识性,语言优美简练,动作夸张有趣,人物个性鲜明。刺激强度适中,没有暴力、情色、粗口。
2 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过长,每次一集为宜(一集时间过长的,应在中间安排休息),以保护视力,同时音量不宜过大。如果幼儿沉迷于动画片,家长应鼓励其参加多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
3 陪同幼儿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家长应及时引导幼儿讲述、比较、讨论、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行为等,帮助儿童主动建构知识。
宝宝进入叛逆期
2岁左右是宝宝人生里的第一个叛逆期。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1岁以前宝宝一般都非常温顺、乖巧。可~到2岁,宝宝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叛逆、易怒,动辄大哭大闹,令人头疼不已。2岁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在此期间,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宝宝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2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怎样的叛逆表现是“正常”的
拒绝父母的要求:
和父母唱反调:
不理睬父母:
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帮助“叛逆”宝宝渡过反抗期
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
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
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
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专家建议 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在此期间别一味压制宝宝,要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渡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编辑 劳拉
出生第三年的关键期教育(下)
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早教品牌“博凯教育”创始人、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类婴幼儿发展关键期五大定律,创立“婴幼儿关键期全脑开发全素质教育体系”,在海内外出版18部专著,荣获“21世纪亚洲教育改革创新奖”。
3岁左右是否能建立起优势的独立人格素质,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3岁左右教育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为每个孩子建立起个性鲜明的优势独立人格素质。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左右孩子表现出的这种反叛言行其实正是人类大脑高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遗传特征,是孩子心理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飞速发展的标志,这个时期被心理学称为“反抗期”,同时,也是建构孩子优势稳定独立人格素质的关键期。
出生第三年独立人格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一 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和独立尝试
让孩子建立优势稳定的独立人格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让孩子尽早建立独立的行为模式和独立的行为动机。尤其是要让孩子养成独立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家长不要过多的阻止孩子独立的行为和游戏动作,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家长都应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切孩子想去完成的事情。而且无论孩子完成的结果如何,都要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让孩子一直保持这种独立的心态,并在快乐的情绪下体验着自己的独立行为的“杰作”。
二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建立独立思维模式
3岁左右,随着独立^格发展关键期的到来,孩子开始尝试着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时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维模式建立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常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常常会以提问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的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平均每天会问10~15个“为什么”,有些孩子甚至会超过30个。这一时期,家长不但要保护孩子这种独立思考的倾向,而且还要引导孩子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尽早建立独立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 尽早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信任要素
信任是人类独立人格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信任包括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3岁前的孩子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的心态还尚未建立,他们对成人更多的是依赖和保护。对自己更是没有信任的自我意识。3岁后,孩子开始通过各种活动,逐渐产生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的心态。如果家长不给予及时的引导或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信任,那孩子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而一旦不信任感建立将影响孩子的终生。
四 尽早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利他要素
3岁前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她人和周围环境的正确理解和尊重。3岁后,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敏感起来,同情心和同理心开始萌芽。这时候孩子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行为并看到结果,要求与成人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一时期,也正是培养利他要素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一时期孩子养成了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建立起优势完整的独立人格。
编辑 劳拉
一名8岁的小男孩和一名6岁的小女孩,在房间里看电视,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一名女子上吊自杀的镜头时,小男孩非常好奇,他随即找来了一根绳子,系在窗棂上,学着电视里的镜头将自己的小脑袋伸了进去……当其父母赶回家时,孩子已经死亡。
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草。其间,一个女孩儿想用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几个妙龄女孩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结束了生命。
惨痛的事实、孩子的无助、家长的无奈,让我们悲伤、叹息、担心,也引起了我们的反省和思考。那个8岁的男孩,他只是想试一试上吊是什么感觉,就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那些如花的山区女孩,她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会给她们的家人带来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终结。
这样的“死亡教育”让大人们来学习和讨论尚且不易,又该如何来对孩子们进行?
5岁的男孩小明,因为爷爷去世一直很伤心,他问爸爸,“爷爷去哪儿了?”爸爸说,“爷爷去世了”。小明问,“去世了是去哪里了?”爸爸说,“去世了就是到天堂,另外一个世界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无助的小明说,“我可不可以到另外的世界去找爷爷,我很想爷爷”。
32岁的公司职员孙小姐说:“儿子虽然只有6岁,可他对“死亡”并不陌生。他的死亡概念完全来自于电脑游戏,他会说,等他“死了”再过来吃饭,在他眼里死亡并不可怕。我也曾想过告诉他什么是“死亡”,可又怕方法不当会吓着他。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学校,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死亡,珍惜生命?那个5岁的深圳男孩,他该如何排解对爷爷的思念之情?那个8岁的以为死亡是游戏的男孩,会不会真的“玩一把”去死?
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孩子能明白的方式来教给孩子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地对待死亡的态度的。
饲养小动物
孩子看着小鸡破壳而出,会为生命的诞生而欣喜,可是小鸡如果生病了没有被照顾好,就可能死去。生和死的过程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他体会到了生命的喜悦和死亡的伤痛,简单但是直接地了解了生命的珍贵。
回答关于死亡的问题
这是一个教育的契机。比如孩子问:电视中那个人为什么要自杀?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因为她不开心。我们同时要告诉他,每个人都会不开心,但是可以有很多方法赶走不开心,自杀是不好的,不负责任的,会让别人很伤心。我们还可以告诉他,不可以用死来表达生气、委屈,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气、委屈,这些跟生命比起来都不重要。
客观谈论死去的亲人
如果家人死去,我们也要用一种直接的客观的态度来和他谈论这件事。“爷爷去世了,因为他很老了,而且得了治不好的病。”“爷爷去世了,我们很悲伤,但是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如果很想念节节,可以在心里和他说说话。”“你很想念爷爷,我也很想念他,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爷爷的照片,回忆我们慈爱的爷爷”。
节日教育
清明节也是一个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时机。为什么大家要聚集在一起?因为怀念死去的前辈;为什么要带上鲜花?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为什么要尊敬和怀念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出席葬礼
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死亡,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不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袒露死亡给你带来的伤心;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编辑/劳拉
走进成长阶段的妈妈们
案例一:我是一名3个月婴儿的母亲,初为母亲的我对宝宝的事情知道的实在有限,很担心我的粗心和无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想请教专家这个阶段的宝宝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和他相处对他最好?
摇博士:3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力发展很快,视觉更加灵敏,他能竖起头来观察四周,能向左右转头看周围活动着的物体。手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智能器官,宝宝通过触摸来认识周围世界,要尽量让宝宝能多摸各种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如:硬的小铃铛、柔软的毛绒玩具等。丰富而适宜的刺激是脑发育的基本需要,给宝宝多看、多摸、多听、多玩,就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及智力发展。
下面准备了一个游戏给你参考,这个游戏能刺激宝宝前庭觉的发展,在做游戏时妈妈和宝宝都会很开心的,这个时期和宝宝建立起牢固的亲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悠悠荡荡
所属能力项
社会适应
游戏目的
通过家人的抚摸与关怀,使宝宝逐渐与家人建立起安全依恋。
游戏准备
爸爸妈妈换上柔软的衣服。
参考玩法
1 妈妈或爸爸把宝宝抱在胸前。轻轻地抱宝宝荡悠悠。
2 小心地将宝宝举高、转圈或左右摇晃。
3 一边荡一边说儿歌小飞机,要起飞……
4 一边荡一边说儿歌:系好安全带,出发!
爱心提示:
还可以抱着宝宝转圈或做飞行状,速度要慢,托住宝宝的颈部和腰部;荡宝宝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摔伤或碰撞到宝宝。
案例二:数学对训练小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好处,我想孩子应该从小接触数学会比较好,要是等到上了小学再学是不是有点来不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教3岁的孩子学数学比较好?
摇博士:首先,这位家长有让孩子从小接触数学的意识非常值得提倡。的确,婴幼儿期是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宝宝1岁半开始,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这位家长提到了一个方法的问题,孩子对数字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概念化的方式来教他,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而将数学融入到游戏中来,对孩子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下面提供了训练数字概念的游戏,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编一些更好的游戏。
分分合合
所属能力项
听觉言语
游戏目的
1 理解数字的含义;
2 通过认识数字和组合数字的游戏培养宝宝的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游戏准备
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的立体盒子、数字卡片1—6。
参考玩法
1 妈妈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的立体盒子。在六个面的每一个面都涂上数量不同的红点,最少为一个点,最多为六个点,每一面和它反面的红点加在一起都等于7。
2 再做6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2、3、4、5、6。
3 把盒子拿出来,给宝宝看一面,让他(她)从卡片里找出和点数对应的数字,之后让宝宝看不同的一面是几点。再找出相同数字的卡片。
4 请宝宝数一数“一点”和“两点”两张卡片上一 共有几个点。这实际上是3以内的加法。
爱心提示:
可以逐渐扩展到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理解数字的含义比单纯的唱数更能发展宝宝的数学能力。
孩子沉迷动画片怎么办
在全国800家电视台同时热播、创下国内动画片收视奇迹的武侠动画剧《虹猫蓝兔七侠传》(以下简称《虹蓝》)被禁播了。禁播的起因是一位家长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题为紧急请求央视停播《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文章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人民网传媒频道形象地称其为“一个阶段以来家长对电视儿童节目积怨的大爆发”。
如何判断动画片是否适合孩子观看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全片的价值观基调和所担负的教育责任。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会变:爱、和平、正义、勇敢、坚强、善良、合作,对于幼儿这一特定年龄群体来说,基调应是明朗的、阳光的,正义战胜邪恶,和平好于战争,圆满的结局
其次,要考虑采取适合观众年龄的呈现形式。幼儿对明快的色彩、奇异有趣的动作、夸张可爱的人物造型、清晰的人物关系、简单生动而又在定程度上可预料的故事情节有
再次,要选择与观众年龄相符的内容。幼儿的生活中充满好奇与想象、探索与发现、犯错与改正、朴素与创造、重复与掌握,喜怒形于色,“自我中心”式思维明显,言语行为稚拙,渴求爱与关怀,等等,这些典型的幼儿行为特征应该在片中经常看到,否则,与儿童的生存状态相差太远,无法
最后,还应过滤掉明显不适合的内容。如暴力、情色、粗口。成人世界中的这些现象对于儿童语言、行为的习得不利,孩子对一些语言、行为的模仿是出于一时好奇好玩的心理。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纠正,也可能随着成长而自然消失。
动画片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幼儿看过动画片之后的实际表现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事实上,幼儿园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说脏话、打入现象,不管是《虹蓝》还是《奥特曼》《变形金刚》,喜欢模仿其语言、动作的幼儿只是一部分,且一般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大多数模仿还会随着成长而自然消失。幼儿的认知能力保证了他们的模仿一般不会过度,幼儿凭借已有经验能分清虚幻与现实,剧中的虚幻是一回事,“是在动画片里”,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很少有幼儿真的以为自己能像卡通人物一样能“上天入地”,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会提醒他们,不合常理的危险行为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这种本能会把他们从危险边缘拉回来。
孩子能不能分清是与非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道德感,能敏锐地区分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幼儿园里的孩子谈论最多的是《虹蓝》中美的角色,正义,勇敢,扮演时也大多愿意挑选正面角色,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泾渭分明,在是与非的问题上从来都不需要成人大费周章地为其讲解。家长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对错不分明的行为和做法。比如剧中人物的打斗,孩子从平时成人的教导中知道,打斗是不好的,但剧中正面人物通过打斗战胜了反面人物,弘扬正义大快人心,孩子有可能在这种情境下认为打斗是好的,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惩治邪恶。这时家长应该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给孩子呈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解释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原因,及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
孩子从动画片中真正得到什么
这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其实回答了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所在,从成人惯用的视角来看,动画片承载的无非是教育价值,“看动画片是应该学到一些知识的”,但孩子需要的只有学习吗?就像成人只需要工作?
走进孩子的世界后发现,这里也有无聊、紧张、疲劳、伤心、孤独,也需要和成人一样的“精神食粮”,动画片中的新奇探险、幽默机智、阳光开朗、脉脉温情正提供了这些“营养素”,加之色彩的鲜艳明快、语言的风趣优美、动作的夸张形象。情节的生动离奇,动画片就牢牢地成了幼儿的忠实伙伴。幼儿从中获得认同、放松、慰藉、温暖、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所期待的教育效果也就自然蕴含其中了。
1 适合幼儿观看的动画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情感基调温暖,价值取向积极明朗,情节简单生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有定的知识性,语言优美简练,动作夸张有趣,人物个性鲜明。刺激强度适中,没有暴力、情色、粗口。
2 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过长,每次一集为宜(一集时间过长的,应在中间安排休息),以保护视力,同时音量不宜过大。如果幼儿沉迷于动画片,家长应鼓励其参加多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
3 陪同幼儿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家长应及时引导幼儿讲述、比较、讨论、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行为等,帮助儿童主动建构知识。
宝宝进入叛逆期
2岁左右是宝宝人生里的第一个叛逆期。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1岁以前宝宝一般都非常温顺、乖巧。可~到2岁,宝宝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叛逆、易怒,动辄大哭大闹,令人头疼不已。2岁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在此期间,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宝宝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2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怎样的叛逆表现是“正常”的
拒绝父母的要求:
和父母唱反调:
不理睬父母:
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帮助“叛逆”宝宝渡过反抗期
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
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
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
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专家建议 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在此期间别一味压制宝宝,要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渡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编辑 劳拉
出生第三年的关键期教育(下)
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早教品牌“博凯教育”创始人、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类婴幼儿发展关键期五大定律,创立“婴幼儿关键期全脑开发全素质教育体系”,在海内外出版18部专著,荣获“21世纪亚洲教育改革创新奖”。
3岁左右是否能建立起优势的独立人格素质,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3岁左右教育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为每个孩子建立起个性鲜明的优势独立人格素质。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左右孩子表现出的这种反叛言行其实正是人类大脑高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遗传特征,是孩子心理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飞速发展的标志,这个时期被心理学称为“反抗期”,同时,也是建构孩子优势稳定独立人格素质的关键期。
出生第三年独立人格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一 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和独立尝试
让孩子建立优势稳定的独立人格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让孩子尽早建立独立的行为模式和独立的行为动机。尤其是要让孩子养成独立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家长不要过多的阻止孩子独立的行为和游戏动作,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家长都应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切孩子想去完成的事情。而且无论孩子完成的结果如何,都要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让孩子一直保持这种独立的心态,并在快乐的情绪下体验着自己的独立行为的“杰作”。
二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建立独立思维模式
3岁左右,随着独立^格发展关键期的到来,孩子开始尝试着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时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维模式建立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常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常常会以提问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的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平均每天会问10~15个“为什么”,有些孩子甚至会超过30个。这一时期,家长不但要保护孩子这种独立思考的倾向,而且还要引导孩子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尽早建立独立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 尽早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信任要素
信任是人类独立人格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信任包括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3岁前的孩子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的心态还尚未建立,他们对成人更多的是依赖和保护。对自己更是没有信任的自我意识。3岁后,孩子开始通过各种活动,逐渐产生自我信任和信任他人的心态。如果家长不给予及时的引导或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信任,那孩子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而一旦不信任感建立将影响孩子的终生。
四 尽早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利他要素
3岁前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她人和周围环境的正确理解和尊重。3岁后,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敏感起来,同情心和同理心开始萌芽。这时候孩子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行为并看到结果,要求与成人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一时期,也正是培养利他要素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一时期孩子养成了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建立起优势完整的独立人格。
编辑 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