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模式与实际探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城乡规划学界开始对公园城市布局模式进行科学和合理的探究。本文探索“公园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并认为公园交通的可达性、网络的联系和共享是实现城市生态与生活的“三生合一”,即公园交通的可达性。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制定了规划设计策略,建设了“公园城市”。本文认为,建设“公园城市”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全局城市活力和区域城市群在生态环境格局上的整体协调建设,以便日后“公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探索。
  关键词:公园城市;理念模式;共治共享;生物多样性;明故宫
  0 引言
  在建筑发展和开放空间的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不容易的,但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很重要。最令人高兴和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在于:我们要住的地方,总是有一条管理好的林荫大道,里面是休闲人群和一个满是娱乐场所的公园。有活力、可居住性的城市一定会把自然元素和吸引人来这里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结合在一起。
  虽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自然因素作为核心作用而存在,但在实际的城市环境中,自然因素与人的行为感知之间仍存在较大问题[1]。基于感知自然过程,人与经济的本质关系,如何提供设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呢?人们应该如何改变心目中熟悉的城市公园呢?在创造健康观念和动态场所的过程中,公园是如何起作用的?公民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对城市形态的塑造和规范如何?规划的影响又有什么?
  1 公园城市的相关发展
  公园发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是私人住宅的庭院。当时的一些城市也逐渐成为上流人士定居的地方。19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城市都在不断扩大,公共公园发展是浪漫主义的产物。它们的诞生是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的:自然应被带进城市,通过提供健康的空间以提高人们的卫生水平,同时认为凝视自然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有利[1]。对自然景观的一种全新审美思潮在公园中拉开了帷幕,从而导致公园可以改善城市的面貌。
  进入21世纪后,在新城镇化、有机城市的背景下,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从而更加要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也相继在学界提出类似的观念,如“山水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这些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公园改善了居民环境,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但反观国内现状,“含绿量”却成为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一项关键标准。无秩序地堆砌绿色,不能起到绿地本身的生态共享服务作用,甚至会使周围环境发生分裂,“公园城市”不应孤立,更不应是简单地堆加“公园城市”和“城市公园”[2]。
  2 “公园城市”理念模式
  2.1 多层次的绿地
  公园与城市绿地不应独立于整座城市之间,而应通过设计来建立以中央公园为主体的绿地,如带状绿地、条形绿地、口袋公园等绿地,以形成多层、高级的绿地空间[3]。中央公園和点状绿地分别发挥了引导和辐射作用,使整个绿色活力得以激发,并有效地提高城市和公园之间的可达度以及整个空间的融合性。
  2.2 多元共治共享的服务纽带
  城市公园不应该只具有传统单一的功能,而应在公园内部或周边建立其他行业的工商品或配套设施,使公园整体的服务功能及生态服务环境得以丰富,激活场地及人群活动,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当公园和周边配套设施建成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后,周边居民就可以享受到共享的便利,使公园不再是传统单一、孤立的形态,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周边土地的价值。
  2.3 高效便捷的网络联系
  公园和周边的地块之间应该保持联系,通过公园设计,让周围的居民能够更便捷、高效地选择道路,提高交通的可达度。同时,可以打破与周边地块之间的隔阂,不再互相封闭,使之产生联系。在公园规划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场所精神。结合城市公园绿道,打造一条服务于不同群体的慢行交通空间,塑造富有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的生活空间。在空间中,与场地建立网状关系,可以提高自身和周边区域的整合度与延续性。
  3 公园城市的空间践行——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为例
  3.1 项目背景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边是中山东路,与午门公园隔开,北面到北安门桥,由东西两边的明故宫路包围,占地55474平方米左右,遗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本次研究的范围是为项目设计的午门和明故宫遗址公园。设计重点是将设计建筑连接起来,形成环境绿地,由点状绿地发展为带状绿地,注重公园与其他用地的廊道建设、遗址文化底蕴的激活、产业业态的升级和街区功能共享,使明故宫在存量和绿色之间推进发展。
  3.2 设计策略分析
  “南京地区部队、大学院校、住宅区和企业工厂等占据了明故宫周边的地块,外围环境和公园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从城市肌理的角度看缺乏持续性。南京地区军队、大学院校、居民区和工厂占据明故宫周围地块,外部环境与公园的关系并不紧密,缺乏从城市肌理上看的持续性。”[4]夏季的城墙顶部,明故宫东北照射较大;冬季,整个土地的采光状况较差。(如图1、图2)
  对于未来景观,人与自然、居住健康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人与城市的绿色设计中,而气候的设计常被忽视。而近几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海平面升高,热带雨林受到破坏,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上。既然我们不能控制自然世界的气候,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让人们舒适的微气候空间,如果能创造一个可以让人感觉到温度的空间,那么自然就愿意去户外的空间[5]。南京明故宫遗址位于高密度城市夹缝空间内,既要满足周围人群的需要,激活场所精神,又要考虑到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通过调节气候、植物群落建设,10年至20年不断发展,留给人们的将是一片“城市之肺”[6]。(如图3、图4)
  4 “公园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4.1 增强公园交通的可达性
  在“公园城市”概念下,“以人为本”思想是最重要的,而公园交通的可达程度决定了公园与游客之间的联系。通过建设集中绿地,可以增强公园的运输能力,并有效增强周边环境的区域功能和工业组合性服务。在本次设计过程中,由于历史问题及上位计划的影响,绿地整体被破坏,因此在设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上,我们把步道盖起来作为连接两个公园的一条纽带。   4.2 增强网络的联系性
  公园网的联系包括公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同时还包括公园与周边地区的滨水绿地的联系。点状绿地相互连接信息网或连接网格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使其能够连接成多维、层次化的绿色信息空间,特别是当连接多个点状绿地的时候,可以大大扩展点状绿色阳光辐射的覆盖范围[7]。
  4.3 实现生物多样性
  如果健康能力被描述成抵抗压力的功能,那么生物多样性就意味着健康。奥德姆曾经这样说过:“一个最舒适也最安全的适居之地,应该有各种不同的庄稼、森林、湖泊、溪流、道路、沼泽、海岸和废弃之地。”[8]换言之,生物多样性应该是不同时代生态群落之间的混合物。在今天的城市环境下,生物多样性不只具有生物的意义,而且兼具社会的意义。城市的多样化,意味着人们选择的多样化。生活质量提升就意味着人们可以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生活方法进行比较[9]。
  4.4 加强共享街区
  将已确定的中央公园与已规划的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和周边社区结合起来,可以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高度共享空间的模式[10]。策略一:通过设计,使小型街道成为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的核心展厅,使各种功能相互渗透,使其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功能性[11]。策略二:通过设置连续界面,使公园活动与配套的服务设施之间的功能相互延伸。同时,公园内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不同的顺序和语言构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增强了它的复合性[12]。策略三:升级园区产业,高度融合街区产业,完善周边居民和配套设施的功能,形成复合街区。通过上述策略,街区可以与公园的生态功能相融合,形成一个共享产业区[13]。
  5 结语
  要促进城市繁荣,更适宜人居住,公园、开放空间和建设环境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公园城市建设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绿色的变化,突出公园服务,突出与城市高度融合。本文综合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案例,对“公园城市”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公園应具有高可达度、网络强联系、共享与生态等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仓拴,刘晖,程爱云,等.尊重自然力启示下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实验[J].风景园林,2018,25(06):58-63.
  [2] 李丰旭,祝遵凌.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3]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4] 王军围.城市遗址景观空间的符号化解析——以南京市午朝门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14(24):47-48.
  [5] 杨濮源,祝炜.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元素——墙绘[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6-68.
  [6]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7]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8] 张晋.基于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新城绿地整合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87.
  [9]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0]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1]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2]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3]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2019年,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增加,老城区面临着老龄化程度增加、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公共空间供应不足等问题,这就引发了城市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适老性转向。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中心单位是城市公园,这是市民日常最易使用和接触的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对全国人民的生活秩序、社会各界的生产活动也造成了深刻的
期刊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地方特色为一体的珍贵资源。著作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起着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关键作用。在著作权框架下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价值开发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应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基础上给予传承者一定的称号、社会地位及经济利益,合理分配各项利益,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
期刊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将区域交通枢纽场景与人工智能数字交互技术相结合,为惠山泥人的传播与销售构建有效的渠道。区域交通枢纽具有环境封闭、受众闲暇、等待时间较长的特点,信息传播频次高、干扰少,能被受众更好地接收。在场景内引入人工智能交互技術,可实现直播大屏、互动小屏和受众手机屏的“三屏联动”。从传播角度分析,在大屏直播的普及性宣传基础上,向受众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内容,能够使受众从基础认知到深入地、个性化地
期刊
摘要:《福格特先生》一书是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不容小觑。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文学论战性作品,是研究马克思写作风格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本文以“庇护人和同谋者”其中一节为例,通过马克思对福格特的同谋者批判时所运用的文学艺术手法,分析此书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色彩。  关键词:《福格特先生》;文学性;写作风格  1 背景介绍  《福格特先生》是马克思对庸俗民主主义者卡尔·福
期刊
摘要:街道作为最普遍的公共空间,承载人们日常通行以及丰富的户外休闲活动。打造良好舒适的街道空间环境可以增加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时长,从而延长使用者的使用时长,吸引人们停留,增加活力。本文以西安南二环太乙立交路段为调研对象,采用全天定点观察法,分析夏季街道空间中使用人群的行为活动以及选择的空间特征,进一步针对街道提出设计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行为选择;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环境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环
期刊
摘要: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呈现出一定的色彩,从而形成五彩缤纷的物质环境。色彩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人的视觉感受,从而使物体的冷暖、比例等在人的主观感受中发生变化。本文论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的功能性和色彩搭配的重要性,探讨在商业性案例设计中应如何合理应用色彩搭配来强化空间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色彩;和谐;需求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纹样发展至今,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而在电影艺术中更是运用已久,对电影本身的视听语言等美学呈现和自身的推广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纹样在电影《赤壁》中的应用多元,而且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给传统纹样的应用与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纹样;电影;《赤壁》;应用;推广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
期刊
摘要:社会化媒体塑造了情绪传播的场景空间,加剧新闻产制过程的“泛后真相化”趋势,并导致事实景观的碎片化,需要对后真相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心理归因的视角分析后真相时代情绪传播的驱动因素,发现在社会普遍焦虑的情境中,受众群氓心理的无意识表达和选择性接触都会加剧舆论场内情绪“泡沫”的涌现,导致事实的客观性失灵。新闻业需要在新闻产制、内容、技术3个层面传播事实真相与重塑媒介公信力。  关
期刊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体现。本文以《狼图腾》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选材、对原文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和文化的创造性处理等方面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论证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狼图腾》;翻译;译者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9-00-04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期刊
摘要:《長物志》和《闲情偶寄》分别记录了中国古代明清两个时期的典型社会器物审美取向。《长物志》主张的“尚古”“崇雅”“求朴”“自然”的观念,与《闲情偶寄》所表现出来的“求新”“改造”“崇俭”“尚用”的思想有一定的对立和顺承关系。本文根据两书所传递出来的不同审美取向,从作者人生经历、社会背景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明末清初时期器物审美取向产生的变化进行探究,得出两书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及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