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卜辞中有不少涉及到口腔医学。甲骨文对口、舌、齿已有专门的名词,对口腔疾患也有了分类,并对部分特殊疾病有了专有病名。同时,甲骨文中还可见到巫医对口腔疾患病因的探寻,对齿病不同阶段的观察,以及对口腔疾患的治疗。这些资料反映了殷商时期口腔医学在中国的萌芽。
【机 构】
:
310006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321200 浙江省武义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武义分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卜辞中有不少涉及到口腔医学。甲骨文对口、舌、齿已有专门的名词,对口腔疾患也有了分类,并对部分特殊疾病有了专有病名。同时,甲骨文中还可见到巫医对口腔疾患病因的探寻,对齿病不同阶段的观察,以及对口腔疾患的治疗。这些资料反映了殷商时期口腔医学在中国的萌芽。
其他文献
在近代强国强种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的卫生受到世人的关注,成为国家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并为此开展了妇女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宣讲妇女卫生常识、育婴方法,并进行助产教育。在"卫生"与"健康"的名义下,妇女的身体被逐渐社会化和国家化;同时,妇女也逐渐摆脱了国家与社会对自己的规训,开始谋求自身解放,成了中国近代化的组成部分。
元代太医院设立官医提举司,并通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医政管理网络,实现了对全国医政的统筹管理。官医提举司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选拔地方医学人才、调拨派遣狱医、管理考核民间医人、校正刊行医书、辨验乡贡药材5个方面。在医学教育、医书刊行等一般认为属于医学提举司工作范围的领域,官医提举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模式上,注重对地方医药人才和资源的调配管理,医政管理与医学教育分立并彼此监督制衡,是元代医政管理的两大
《诸病源候论》论淋特色主要为:首开分篇论淋先河;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肾虚膀胱热"的观点;辨析了血淋与尿血,临床表现及发病脏腑的区别;所载导引法对现代临床具有参考价值。另外,"肾虚膀胱热"的病因病机是针对五淋而言,而非七淋;部分石淋涉及的病变脏腑不仅有肾和膀胱,还有小肠和脾胃。
18世纪时,朝鲜通信使者与日本医家围绕朝鲜人参进行了多次笔谈交流,其文字后经日方整理成册。通过对其中5部笔谈书籍的研究,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探讨朝鲜人参名称及品种优劣、药物加工方法、栽培情况等3方面。这些记录不仅可以真实、生动地了解日本医家学习朝鲜人参知识的状况,也为研究江户时期日朝医学交流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博济医院是近代华南最有影响力的教会医院,也是最早把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方法引入广州的机构。晚清时期,其进行的赠种牛痘、瘟疫救治、卫生宣教等活动,向民众展示了公共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民国时期,其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广泛合作,举办学校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和流行病调查等,主动服务社会人群。20世纪30年代,博济医院又将公共卫生活动拓展到广州周边农村地区,促进了乡村与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衔接,其构建的
手抄本明代医著《黄氏女科》由黄孝友、元一、黄东鸠所传,黄彦荣整理,是新安"黄氏妇科"的家传医书,是其临证经验的总结。全书共44篇,分为4部分,首为女科总论,次为治症总要,三为胎前门胎元论,四为妇科诸症。书后附有妊娠分别男女脉法及十月保胎法。
从《点石斋画报》中17幅与中医医务人员概况密切相关的新闻图来看,19世纪末期的中医医务人员有职业型医务人员和非职业型医务人员2类。涉及职业型医务人员的10幅新闻画中有8幅以"庸医"为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医医务人员的医术不佳,素质低下;涉及非职业型医务人员的7幅新闻画的题材比较复杂,涉及到产妇、稳婆、巫医及江湖术士,反映当时非职业型医务人员来源的复杂,也表明了职业型医务人员难以满足民众需
罗天益所撰《卫生宝鉴》应成书于1283年春。成书于1281年之说,是据《砚坚序》的错误推理;成书于1343年之说,是对《王恽序》"至元癸未"的误解。《卫生宝鉴》初刊于《汤液本草》之前或1294年之说,均不足为据。此书成书当年可能即刊刻行世;即便成书当年没有刊刻,初刊年也不晚于1307年。
1932年,陕西省政府为应对瘟疫,设立"陕西防疫处",并在基层设立卫生助理员制度。作为乡村防疫的主要宣传者和推行者,卫生助理员在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公共环境卫生的调查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普及等方面,发挥了较显著的作用。卫生助理员制度作为近代陕西卫生事业起步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说明:现代卫生事业的开展,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