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樟子松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格局

来源 :防护林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寻樟子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配规律,选取辽西北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叶片、枝、根系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TNC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分中的樟子松NSC浓度表现为叶>枝>根,而纯林中的樟子松则表现为枝>叶>根;纯林和混交林中,樟子松叶和枝中的NSC浓度无显著差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根中。混交林相较于纯林更有利于能量传导,纯林有利于NSC的积累。
  关键词:樟子松;可溶性糖;淀粉;TNC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in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ure forest and mixed forest in Northwest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sugar, starch and TNC in leaves, branches and root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golica in growing season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SC concentr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in mixed forest was leaf > branch > root, while tha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in pure forest was branch > leaf > roo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SC concentration between pure forest and mixed fores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root. Compared with pure forest, mixed forest is more conducive to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pure forest is conducive to NSC accumulation..
  Key words: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soluble sugar,starch,TNC
  在全球氣候变化背景下,树木干旱死亡机制的碳饥饿假说被验证研究,并将植物水力特征、植物碳收支和植物病理淋雨紧密联系起来。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也是植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物质[1],其主要由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tructure carbohydrate)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组成。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辽西北地区主要的针叶树种,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重要的组成树种,它们常年遭受干旱的胁迫。因此,研究该地区樟子松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浓度的分配格局对认识气候变化条件下半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人们对这一地区的植被保护和林分改造提供了参考[2] 。国内学者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开展了大量研究[3-6],但对辽西北地区樟子松碳分配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辽西北樟子松为对象,分析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中不同器官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浓度的分配机制,为了解辽西北主要针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特征及科尔沁地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设置在彰武县章古台镇(42°43′N~42°51′N,121°53′E~122°22′E),海拔多在345m左右。属温带半湿润干旱区,年降水量450 mm左右,多集中在6-8月,年平均气温6.60 ℃,多年平均蒸发量1 400 mm,相对湿度65.2%,年均风速3.1 m/s。该地区主要分布的乔木树种有樟子松、赤松(Pinus densiflor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家榆(Ulmus pumila)等。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试验地点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三家子实验区内,试验林分选择樟子松纯林、樟子松与蒙古栎混交林、樟子松与榆树混交林三种类型,试验对象均为樟子松。叶和枝采样:在2017年8月对3个林分内的樟子松枝、叶进行采样,样木选取胸径相近的健康优势木各三株。为了尽可能减小光照条件对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采样均选择树冠的南向的枝叶,采用人工爬树随机剪取一年生(当年)叶和枝采取为样品。将剪取后的叶、枝放置于冷藏箱中进行保存,待取样工作完成后,回到实验室用烘箱杀青30min,在65℃烘干恒重,粉碎以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析;根部采样:离根部1m范围,用铁锹将落叶和表土分层堆放,之后利用土铲取细根,尽量不破坏原有根部。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采用改进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具体实验方法参照张海燕等[5]。NSC浓度泛指可溶性糖、淀粉浓度(占90%以上),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为可溶性糖与淀粉的之和,本文NSC浓度mg/kg表示。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不同林分中樟子松各器官的可溶性糖、淀粉、TNC浓度差异性采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和并运用Duncan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α=0.05)。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Origin95进行绘图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樟子松可溶性糖浓度
  由图1可知,不同林分枝和叶中的可溶性糖浓度显著高于根系(P<0.05),但樟纯和樟×栎在枝中的可溶性糖浓度要高于叶,樟×榆则正好相反。在叶和根中,可溶性糖浓度表现为樟纯>樟×榆>樟×栎,在枝中表现为樟纯>樟×栎>樟×榆,樟纯可溶性糖浓度最高分别为50.62 mg/kg,46.85 mg/kg,44.55 mg/kg。
  2.2  不同林分樟子松淀粉浓度
  由图2可知,不同林分淀粉浓度表现为叶>枝>根,其中枝和叶中的淀粉浓度显著高于根系(P<0.05)。叶中的淀粉浓度表现为樟纯>樟×栎>樟×榆,其中樟纯最高19.03 mg/kg。枝中为樟×栎>樟纯>樟×榆,其中樟×栎最高15.81 mg/kg。根中为樟×榆>樟×栎>樟纯,其中樟×榆最高8.96  mg/kg。
  2.3  不同林分樟子松TNC浓度
  由图3可知,不同林分枝和叶中的TNC浓度显著高于根系(P<0.05),其中樟纯在枝中的TNC浓度要高于叶,樟×榆、樟×栎均表现为叶高于枝。不同林分各器官TNC浓度分布规律与可溶性糖相似,叶和枝均无显著差异(P>0.05),樟纯和樟×榆在根中的TNC浓度显著高于樟×栎(P<0.05)。TNC浓度最高依然为樟纯,在各器官中浓度分别为65.92 mg/kg,66.24 mg/kg,29.46 mg/kg。
  3  结论
  辽西北樟子松混交林各器官中,叶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总体上要高于枝和根部,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生长能量的源头,而樟子松纯林枝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要高于叶片,可能是由于出现树体中出现栓塞,可溶性糖是修复栓塞主要物质[7],导致枝中的可溶性糖浓度增加,说明混交林相较于纯林更有利于能量的传导。樟子松纯林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要高于混交林,说明纯林更有利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积累,这可能是由于林分单一,抵御病虫害和极端天气能力要弱于混交林,树体本身的一种对环境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娜妮,何念鹏,于贵瑞. 中国东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 36(2): 430-438.
  [2] 印婧婧,郭大立,何思源,等. 内蒙古半干旱区树木非结构性碳、氮、磷的分配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3): 519-527.
  [3] 周贵尧,周灵燕,邵钧炯,等. 极端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展与展望[Z], 2020.
  [4] 上官淮亮,刘鸿雁,胡国铮,等. 干旱林线区不同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格局及其主导因子[Z]: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 张海燕,王傳宽,王兴昌,等. 白桦和紫椴树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空间变异[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1): 3050-3056.
  [6] 成方妍,王传宽. 树种和组织对树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量估测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6, 52(2): 1-9.
  [7] Woodruff D R, Meinzer F C. Water stress, shoot growth and storage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along a tree height gradient in a tall conifer[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11, 34(11): 1920-1930.
  石亮(1989-),男,辽宁凌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青梅原名刘清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著有长篇小说五部。在《中国作家》《文艺报》《山花》《广州文艺》《阳光》《时代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有小说被《长江文艺·好小说选刊》转载。  李大年在他那只母羊生了两只小羊后的第三天,来找我父亲坐了一会。  父亲说:“看,生了小羊多好,你这个羊倌是添了人口哩。看你身子弱,你应该在医院里多住几天。”  李大年满是忧伤地看了父亲一眼说
期刊
舒飞廉一九七四年生,湖北孝感人。本名郑保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编审。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副教授。出版有《射雕的秘密》《草木一村》《绿林记》等作品。  新年第一天,大雪初晴,北风不停。宝伟家门口,雪堆了一尺半。明清家屋瓦上也是。云英婶搽完蛤蜊油,去开鸡埘。十几只麻黄鸡呆头涨脑,不敢往雪地钻。起得更早的阳雀,黑背白腹,在雪粉覆盖的楝树上打滑,慌慌张张找得力处落手爪,站
期刊
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散文多篇。  地域辽阔与气候寒冷可谓俄罗斯地理的标志性特征。这个面积居世界之首的国家,地跨欧亚,有大片平原和洼地,还有丘陵、山地与高原。但很多地方冬季漫长,也使它成为寒冷时间最多的国度。周边的北冰洋、波罗的海和黑海,这些浩瀚海洋带来永不停歇的风寒,让这里的居民需要北极熊般的强壮与忍耐。处处可见的双头鹰标志也颇具意味。作为猛禽
期刊
法济利·伊斯坎德尔(一九二九年——)前苏联俄罗斯文学家和阿布哈兹语诗人。前苏联国家奖获得者、俄罗斯国家奖获得者。被誉为苏俄文学“活着的经典”。出生于前苏联阿布哈兹共和国苏忽米市,父亲是伊朗人,母亲是阿布哈兹人。九岁时父亲被前苏联政府驱逐出境,自此再未谋面。在切格姆村中由母亲的亲属抚养并教育长大。中学毕业获颁金质奖章。进入莫斯科图书学院学习。三年后转校到高尔基文学院并毕业。作为具有崇高威望的社会活动
期刊
吴投文 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职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等。出版有学术专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发表论文与评论百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全文转载。另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出版有诗集《土地的家谱》等。有诗歌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汤养宗一九五九年生,福建霞浦人。曾服役于舰艇水兵部队,从
期刊
周新民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00二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二00六年获“中国博士后”证书。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新文学评论》副主编、《长江文艺评论》编委、《长江丛刊》评论版编委等学术职务。系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先后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文化)计划、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类)计划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期刊
洪忠佩江西婺源人,鲁迅文学院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滕王阁文学院第四届特聘作家。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三百多万字。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文学界》《四川文学》《湖南文学》《星火》《创作与评论》《厦门文学》《当代小说》等。出版作品集多部。  一  事情真的有点玄,午觉醒来,爷爷说他做了个梦,梦见柄应掉在珠江里爬不上岸,他得去救。话还没落音,爷爷头一
期刊
摘要:海岸风口基干林带修复除木麻黄外尚无可替代树种,因些,选择抗性优良的木麻黄品系是基干林带修复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惠-1”木麻黄、圆头木麻黄、千头木麻黄、铺地木麻黄四个品系进行造林和抗风试验,比较几个品系在风口最前沿、近风口的生长和抗风表现,为沿海风口地带防护林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木麻黄 修复 品系 选择  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re i
期刊
王素蓉曾用名王小蓉。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与王平凡合著出版《文学所往事》。曾在《北京青年报》《文学报》《文艺报》《芳草》《文艺理论与批评》《人物》《中国作家》《当代文坛》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若干篇。某杂志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记得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日周六,天气特别晴朗。我和老爸在家中迎来了到访的文学所研究员刘世德先生和他的女儿。刚进门的刘世德先生,紧紧拉住老爸王平凡的手:六十年啦,平
期刊
摘要:本文以湖北巴东产的皱皮木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皱皮木瓜果实7个不同生长期采样,通过果实颜色、纵横径、鲜果重等形态特征的测定,并采用HPLC法对不同生长期内的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原儿茶酸、绿原酸)进行检测,综合评价皱皮木瓜最佳的采收季节和质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1)皱皮木瓜的纵径、横径、鲜果重增长随生长阶段逐渐递增。(2)在不同生长期有效成分含量呈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其中,齐墩果酸和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