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天,袁玉兰特意挑了一顶蓝天白云图案的蚊帐,给91岁的袁和菊换上。早上七八点,老人醒来,眯着眼睛,掰着手指数头顶的朵朵“白云”,笑得像个孩子。
“妈,今天的云是不是又多了一朵?该起床咯。”袁玉兰给老人穿衣、擦脸、洗假牙,陪她喝南瓜粥、吃红糖馒头。
袁玉兰与袁和菊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一声“妈”,已叫了41年。41年前,袁和菊的儿子张宜军为国捐躯,作为张宜军的女友,袁玉兰毅然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英雄男友”守护这个家,守护老母亲。
一句承诺:你的母亲我来守护
袁玉兰和张宜军都是重庆市忠县石宝镇晨溪村人,上世纪70年代,两人经媒人牵线,确立恋爱关系。1975年秋,20歲的张宜军应征入伍。临别前一晚,张宜军揣着热腾腾的红糖馒头,一路小跑来到袁玉兰家:“快吃,我妈刚蒸出来的。”
两人边吃边憧憬着未来,袁玉兰发觉男友充满期待的眼神中,夹杂着一丝忧虑。她知道,张宜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父亲早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本来还有个妹妹,但五岁时不幸夭折。这么多年,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吃了很多苦。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妈妈。”袁玉兰善解人意,张宜军很感动:“等我回来,退伍之日,就是我们结婚之时。”
张宜军入伍后,这对恋人书信不断,感情日益深厚。谁知,1979年2月18日,噩耗传来,张宜军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不幸牺牲。袁和菊伤心欲绝,体重暴减30斤。
“玉兰,你去打听下,宜军埋在哪里?我想去看看。”袁玉兰跑了不少地方,但因当年通讯、交通等条件限制,无法确定埋葬张宜军遗体的地点,这成了袁和菊的一块心病。
袁玉兰擦干眼泪,下决心继续完成对张宜军的承诺:照顾好他母亲。
她在家里排行老大,有5个弟弟妹妹。这个决定,遭来家人一致反对。“你还没过门,就这样搬过去,像什么话。”父亲气急败坏,差点要断了父女关系。
“宜军是英雄,他母亲就是英雄母亲,他为国捐躯,我代他尽孝,请你们理解。”顾不得闲言碎语和怪异的眼光,袁玉兰就这样把自己“嫁”了。
刚进袁和菊家,袁玉兰就清脆地叫了一声:“妈”。袁和菊哭了:“玉兰,我不能拖累你啊。”袁玉兰拉着袁和菊的手,语气坚定:“妈,从此我就是你女儿,代宜军尽孝,照顾你一辈子。”
也许这就是缘分,两个同姓“袁”的女人,成了同一屋檐下的“母女”。
“母女俩”靠种田为生,袁玉兰包下家里家外所有活,不让袁和菊操心。每天早上,袁玉兰给母亲梳头,左手手掌摩挲头皮,右手当梳子梳头发,这种自创的“按摩梳法”,让袁和菊很舒适,忍不住感叹:“宜军没这福气,娶不到你这么好的媳妇。”
一种坚守:带着“准婆婆”出嫁
“你才26岁,不能被耽误了,还是找个好婆家吧。”半年后,袁和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舍不得,但她还是劝说袁玉兰,“这么好的姑娘,我不能拖累你。”
经不住袁和菊的劝说,袁玉兰只好松口:“如果我真的要嫁人,就带着妈妈一起嫁。”带上“前男友母亲”嫁人?如此苛刻的条件,令很多男青年望而却步,但有个叫彭国政的人,“傻傻”地闯入了她的生活。
彭国政比袁玉兰大1岁,住在重庆万州区武陵镇,是镇上搬运队的一名搬运工。他被袁玉兰善良孝顺的品质打动,认定这个好姑娘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1979年10月,袁玉兰和彭国政结婚,在袁和菊家简单操办了婚礼。她的父母才松了一口气,双方的关系逐渐缓和。
婚后,袁玉兰仍住在袁和菊家,彭国政住在武陵镇。新婚燕尔就两地分居,彭国政毫无怨言。两地交通不便,彭国政回来一趟,需步行4小时。很多时候,他起早摸黑赶路,就为了多帮袁玉兰承担些家务活。
1980年,两人有了女儿彭燕,第二年儿子彭波出生。孩子牙牙学语时,彭国政第一个教他们学的是“奶奶”,他指着袁和菊,一遍遍让孩子跟着叫:“奶奶。”
丈夫的用心,袁玉兰清楚。如果张宜军还在,他有了孩子,袁和菊自然就成了“奶奶”。一双儿女给这个家带来很多欢乐,袁和菊打心底里开心。
1984年,袁玉兰和彭国政把家搬到武陵镇的老街,因条件有限,五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泥土房里。夫妻俩把唯一一张床留给袁和菊,让她和孙女一起睡。彭国政在地上铺了一块木板,算是他们和儿子的床。
泥土房没有厨房,夫妻俩捡来零碎的砖头瓦块,搭建灶头。灶头虽然简易,做出来的也只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日子虽然清苦,但夫妻俩尽量让袁和菊吃好穿暖。袁玉兰养了两只鸡,每天给老人吃新鲜鸡蛋。冬天鸡蛋产量低,一双儿女馋着也要吃,袁玉兰连哄带骗,蒙混过去。
70多岁开始,袁和菊的耳朵有些聋了。袁玉兰叫她吃饭,要扯着嗓子才行,老人假装不高兴:“你吼我干吗,我又不是听不到。”于是,袁玉兰改变策略,拿着碗筷,到老人耳边,有节奏地敲击着。袁和菊一听就知道吃饭了,笑眯眯地站起来:“玉兰呀,今天有什么菜?”
一种情怀: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
随着家里经济好转,一家五口搬到了武陵镇将军路上的新房。这些年,无论把家搬到哪里,袁玉兰和彭国政都有一个默契——把张宜军的遗像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袁和菊移步到儿子遗像前,抬头看看他,咧嘴笑着:“儿子,你怎么爬到墙上去了?”袁玉兰既难过又欣慰,以前老人看到儿子的照片只会哭,现在居然能笑了。
2016年,袁和菊听说老街在演戏,嚷着要去看。当时她已87岁,袁玉兰拗不过老人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路上,袁和菊迈着小碎步,一不留神,摔了一跤。
经检查,袁和菊的大腿骨摔断了,医生有些担忧:“年纪这么大,好起来会很慢。”
袁和菊感觉自己做错了事,躺在病床上,不说话也不肯吃东西。袁玉兰了解老人的心思,安慰她:“别多想,等伤好了,我照样带你去看戏,只是不能走得这么快了。”
彭国政负责送饭,鸡汤、鱼汤、骨头汤……变着花样给老人补身体。袁和菊去做康复训练,他就负责背出去再背回来。
二十多天后,袁和菊伤势稳定,可以出院了。医生说:“老人恢复得这么快,全靠女儿和女婿照顾得好。”住院那些日子,所有人都没察觉出,袁玉兰和彭国政其实和老人毫无血缘关系。
2017年,张宜军的战友辗转联系上袁玉兰,带来一叠照片。“这就是宜军的墓地,在云南省屏边县,这么多年,他一直等着亲人去看他……”袁玉兰做梦也没想到,两人还能“再见”。
2019年12月15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袁玉兰前往云南。考虑到袁和菊已90岁,经不起长途颠簸,未能成行。临走前,老人拉着袁玉兰的手,老泪纵横:“玉兰,替我好好看看宜军,和他说说话,就说妈过得很好,别担心……”
12月16日一早,袁玉兰来到张宜军墓前,暗红色的墓碑上方,一颗五角星闪亮夺目。“你走了40年,我才来看你,对不起……”袁玉兰轻轻说着,眼里饱含泪水,“我承诺过你,好好照顾妈妈,我做到了。”
玉兰花开,香满人间。41年来,袁玉兰用瘦弱的双肩,担起英雄的遗愿,感动无数人。12月27日,她入选“中国好人榜”。面对荣誉和赞许,袁玉兰用最简单的话表达着这份大爱情怀:“英雄母亲,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编辑/纤手暖
“妈,今天的云是不是又多了一朵?该起床咯。”袁玉兰给老人穿衣、擦脸、洗假牙,陪她喝南瓜粥、吃红糖馒头。
袁玉兰与袁和菊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一声“妈”,已叫了41年。41年前,袁和菊的儿子张宜军为国捐躯,作为张宜军的女友,袁玉兰毅然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英雄男友”守护这个家,守护老母亲。
一句承诺:你的母亲我来守护
袁玉兰和张宜军都是重庆市忠县石宝镇晨溪村人,上世纪70年代,两人经媒人牵线,确立恋爱关系。1975年秋,20歲的张宜军应征入伍。临别前一晚,张宜军揣着热腾腾的红糖馒头,一路小跑来到袁玉兰家:“快吃,我妈刚蒸出来的。”
两人边吃边憧憬着未来,袁玉兰发觉男友充满期待的眼神中,夹杂着一丝忧虑。她知道,张宜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父亲早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本来还有个妹妹,但五岁时不幸夭折。这么多年,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吃了很多苦。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妈妈。”袁玉兰善解人意,张宜军很感动:“等我回来,退伍之日,就是我们结婚之时。”
张宜军入伍后,这对恋人书信不断,感情日益深厚。谁知,1979年2月18日,噩耗传来,张宜军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不幸牺牲。袁和菊伤心欲绝,体重暴减30斤。
“玉兰,你去打听下,宜军埋在哪里?我想去看看。”袁玉兰跑了不少地方,但因当年通讯、交通等条件限制,无法确定埋葬张宜军遗体的地点,这成了袁和菊的一块心病。
袁玉兰擦干眼泪,下决心继续完成对张宜军的承诺:照顾好他母亲。
她在家里排行老大,有5个弟弟妹妹。这个决定,遭来家人一致反对。“你还没过门,就这样搬过去,像什么话。”父亲气急败坏,差点要断了父女关系。
“宜军是英雄,他母亲就是英雄母亲,他为国捐躯,我代他尽孝,请你们理解。”顾不得闲言碎语和怪异的眼光,袁玉兰就这样把自己“嫁”了。
刚进袁和菊家,袁玉兰就清脆地叫了一声:“妈”。袁和菊哭了:“玉兰,我不能拖累你啊。”袁玉兰拉着袁和菊的手,语气坚定:“妈,从此我就是你女儿,代宜军尽孝,照顾你一辈子。”
也许这就是缘分,两个同姓“袁”的女人,成了同一屋檐下的“母女”。
“母女俩”靠种田为生,袁玉兰包下家里家外所有活,不让袁和菊操心。每天早上,袁玉兰给母亲梳头,左手手掌摩挲头皮,右手当梳子梳头发,这种自创的“按摩梳法”,让袁和菊很舒适,忍不住感叹:“宜军没这福气,娶不到你这么好的媳妇。”
一种坚守:带着“准婆婆”出嫁
“你才26岁,不能被耽误了,还是找个好婆家吧。”半年后,袁和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舍不得,但她还是劝说袁玉兰,“这么好的姑娘,我不能拖累你。”
经不住袁和菊的劝说,袁玉兰只好松口:“如果我真的要嫁人,就带着妈妈一起嫁。”带上“前男友母亲”嫁人?如此苛刻的条件,令很多男青年望而却步,但有个叫彭国政的人,“傻傻”地闯入了她的生活。
彭国政比袁玉兰大1岁,住在重庆万州区武陵镇,是镇上搬运队的一名搬运工。他被袁玉兰善良孝顺的品质打动,认定这个好姑娘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1979年10月,袁玉兰和彭国政结婚,在袁和菊家简单操办了婚礼。她的父母才松了一口气,双方的关系逐渐缓和。
婚后,袁玉兰仍住在袁和菊家,彭国政住在武陵镇。新婚燕尔就两地分居,彭国政毫无怨言。两地交通不便,彭国政回来一趟,需步行4小时。很多时候,他起早摸黑赶路,就为了多帮袁玉兰承担些家务活。
1980年,两人有了女儿彭燕,第二年儿子彭波出生。孩子牙牙学语时,彭国政第一个教他们学的是“奶奶”,他指着袁和菊,一遍遍让孩子跟着叫:“奶奶。”
丈夫的用心,袁玉兰清楚。如果张宜军还在,他有了孩子,袁和菊自然就成了“奶奶”。一双儿女给这个家带来很多欢乐,袁和菊打心底里开心。
1984年,袁玉兰和彭国政把家搬到武陵镇的老街,因条件有限,五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泥土房里。夫妻俩把唯一一张床留给袁和菊,让她和孙女一起睡。彭国政在地上铺了一块木板,算是他们和儿子的床。
泥土房没有厨房,夫妻俩捡来零碎的砖头瓦块,搭建灶头。灶头虽然简易,做出来的也只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日子虽然清苦,但夫妻俩尽量让袁和菊吃好穿暖。袁玉兰养了两只鸡,每天给老人吃新鲜鸡蛋。冬天鸡蛋产量低,一双儿女馋着也要吃,袁玉兰连哄带骗,蒙混过去。
70多岁开始,袁和菊的耳朵有些聋了。袁玉兰叫她吃饭,要扯着嗓子才行,老人假装不高兴:“你吼我干吗,我又不是听不到。”于是,袁玉兰改变策略,拿着碗筷,到老人耳边,有节奏地敲击着。袁和菊一听就知道吃饭了,笑眯眯地站起来:“玉兰呀,今天有什么菜?”
一种情怀: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
随着家里经济好转,一家五口搬到了武陵镇将军路上的新房。这些年,无论把家搬到哪里,袁玉兰和彭国政都有一个默契——把张宜军的遗像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袁和菊移步到儿子遗像前,抬头看看他,咧嘴笑着:“儿子,你怎么爬到墙上去了?”袁玉兰既难过又欣慰,以前老人看到儿子的照片只会哭,现在居然能笑了。
2016年,袁和菊听说老街在演戏,嚷着要去看。当时她已87岁,袁玉兰拗不过老人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路上,袁和菊迈着小碎步,一不留神,摔了一跤。
经检查,袁和菊的大腿骨摔断了,医生有些担忧:“年纪这么大,好起来会很慢。”
袁和菊感觉自己做错了事,躺在病床上,不说话也不肯吃东西。袁玉兰了解老人的心思,安慰她:“别多想,等伤好了,我照样带你去看戏,只是不能走得这么快了。”
彭国政负责送饭,鸡汤、鱼汤、骨头汤……变着花样给老人补身体。袁和菊去做康复训练,他就负责背出去再背回来。
二十多天后,袁和菊伤势稳定,可以出院了。医生说:“老人恢复得这么快,全靠女儿和女婿照顾得好。”住院那些日子,所有人都没察觉出,袁玉兰和彭国政其实和老人毫无血缘关系。
2017年,张宜军的战友辗转联系上袁玉兰,带来一叠照片。“这就是宜军的墓地,在云南省屏边县,这么多年,他一直等着亲人去看他……”袁玉兰做梦也没想到,两人还能“再见”。
2019年12月15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袁玉兰前往云南。考虑到袁和菊已90岁,经不起长途颠簸,未能成行。临走前,老人拉着袁玉兰的手,老泪纵横:“玉兰,替我好好看看宜军,和他说说话,就说妈过得很好,别担心……”
12月16日一早,袁玉兰来到张宜军墓前,暗红色的墓碑上方,一颗五角星闪亮夺目。“你走了40年,我才来看你,对不起……”袁玉兰轻轻说着,眼里饱含泪水,“我承诺过你,好好照顾妈妈,我做到了。”
玉兰花开,香满人间。41年来,袁玉兰用瘦弱的双肩,担起英雄的遗愿,感动无数人。12月27日,她入选“中国好人榜”。面对荣誉和赞许,袁玉兰用最简单的话表达着这份大爱情怀:“英雄母亲,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