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网红”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到日本时,我就感觉到麻婆豆腐在日本的超高人气。生活久了之后,我发现麻婆豆腐在东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很不寻常,而且热度历经数十年不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如果在日本最大的菜谱检索网站cookpad里输入“麻婆豆腐”一词,会出现1万多条检索目录,大多是由专业料理研究家和家庭主妇自主投稿的麻婆豆腐相关菜谱。麻婆豆腐不仅是日本货真价实的“网红”,而且已经被日本人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料理学”。
  细读这些菜谱,发现它们各有不同:有与西餐料理方式结合,在其中加入奶酪和西红柿的;也有融合日本料理手段,加入日本独有的味噌的;还有面向老人、儿童更营养和清淡的做法,在花样上比中国版“本尊”有过之而无不及。
  追本溯源的话,麻婆豆腐是20世纪60年代由四川人陈建民在NHK电视台的《今日料理》节目里最先介绍给日本的。一开始,它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而且即使日本人想做,也很难买到花椒和豆瓣酱等必需的调料。
  一家日本食品公司看到这个节目后,对麻婆豆腐产生了兴趣,也意识到缺乏调料的问题,于是想到研发一种合成调料的办法。不久后,这家食品公司真的开发出了麻婆豆腐合成调味料,通过在商场示范表演等营销方式逐步打开市场,至今畅销不衰。
  在此基礎上,更多的日本食品公司开发出了回锅肉、青椒肉丝等经典中国家常菜的合成调味料,在日本市场形成了“中华合成调味料系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访中国,品尝了中国正宗的麻婆豆腐。借此东风,不少精明的四川菜馆来到日本开店,推动了川菜在日本的进一步普及。日本甚至形成了一股品尝以麻婆豆腐为代表的各种麻辣口味饮食的热潮。“全日本麻婆豆腐爱好者联盟”应运而生,定期举办各种推广活动,还与四川饮食界互访互动,为“麻婆豆腐热”进一步“推波助澜”。
  不久前,日本关西饮食文化研究会举办了“麻婆豆腐再构成”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日本和法国顶尖厨师各一名,当场烹制了以麻婆豆腐的七大特点“麻、辣、鲜、香、酥、嫩、烫”为基础,同时大胆融入日本和法国料理特色的“国际版”麻婆豆腐。
  中国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麻婆豆腐,原来集中国菜的诸多特点于一身,并具有与世界其他料理方式融会贯通的潜力。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秋水长天荐)
其他文献
神经内科看的是人体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及外周神经系统脊髓等)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使脑组织不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受影响的神经细胞因而坏死,产生各种脑损害的症状,具体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多发性神经病(周围神经炎) 由多种原因(如糖尿病、重金属中毒、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逐渐出现的手足部麻木感
期刊
胃溃疡与胃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部分胃溃疡可恶变为胃癌。当胃溃疡的老病号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要提高警惕,考虑排除胃癌的可能。  一是疼痛规律改变  90%的胃溃疡患者有上腹痛,主要是餐后半小时疼痛,服用抗酸药后缓解。疼痛周期性发作,形成“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而早期胃癌患者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进展,可逐渐出现类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但是疼痛规律
期刊
老妈抱怨说她的手机有问题,不好用。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她说摄像头不清晰。我果断地给老妈的手机装了一个美颜相机,老妈试了以后连声说:“好,好!这下手机好了。”  今天早上老妈照镜子的時候说:“儿子,家里的镜子也有问题了,不清晰,你帮忙修修吧。”
期刊
学医的学生刚入学时,写字仍然是一笔一画的,当上医生之后就开始龍飞凤舞了。这是为什么?  温德尔·杰米森主编的一本儿童问题集里收入了这一问题。他邀请美国一位文件检查员和书写专家做了解答:“简单来说,是因为医生不耐烦。他们不喜欢每天填写和签署那么多的文件,他们宁愿把时间用来给病人看病。所以他们的笔迹经常显示出不耐烦,写得那么快、那么难以辨认。因此,药剂师有时会理解错误,给病人拿错药。‘一日4次’和‘4
期刊
地铁站内的风穿堂而过,正在等待乘坐地铁的您在做什么?是拿起手机翻看朋友圈,还是望着广告牌在发呆?而巴西的“地铁一族”,每人手拿一本“能阅读的地铁卡”,神态安详地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能阅读的地铁卡”是由巴西最大的口袋书出版商格雷特制作生产的。格雷特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他认为读书会使人的生命得到升华。然而,他经常在乘地铁时发现,很多年轻人不是拿着手机翻看社交网络,就是无聊地自拍,看书的人少之又少。如
期刊
有一次,我去印度北部的戈拉彎旅行,看上了一件颇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一问价格,需要2000卢比,而我身上只有1200卢比。之前考虑到在印度不会停留太长时间,所以在新德里我没有兑换太多的卢比。钱夹里的美元倒是有不少,我掏出几张,打算用美元支付。可是对方没见过美元,不愿意接受,要求我兑换成卢比后再交易。  没办法,我只好四处寻找银行,心想银行应该能够兑换美元吧。没走多久,看见前面一家商铺的门匾上印有“B
期刊
牛犇,原名张家景,出生于1935年,1946年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自己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3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着。  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风趣幽默的性格、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有着一定的关系。/自称刘姥姥,喜
期刊
近年来,全球的百岁老人与日俱增,这些老寿星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态好,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芬兰发明家韦于吕宁:爱吃番茄与洋葱  在芬兰,108岁的发明家埃梅利·韦于吕宁堪称奇迹,因为他虽然患有前列腺癌,但依然顽强地活着。韦于吕宁的长寿秘诀为:勤于用脑,心胸开阔,爱吃番茄与洋葱。  韦于吕宁长期从事发明工作,一生不断地思索、钻研,有着旺盛的求知欲。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衰老往往是从大脑开始的,
期刊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火箭发射,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火箭发射的时候为什么要倒计时呢?其实是源自科幻电影的创举。  1929年,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在其执导的科幻影片《月里嫦娥》中,向观众首次呈现了一枚登月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  由于电影中火箭发射前运送至发射平台的过程过于冗长,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时间紧迫”的戏剧性气氛,电影特别安排了主人公在为火箭点火之前读秒倒数的情节:随着屏幕上的数
期刊
酷爱京剧,自学书法,喜欢佩戴耳环等首饰,智能手机也玩得很溜……在青岛,有这么一位时髦又雅致的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99岁高龄的陶菊老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因戏长寿,以戏会友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还没到老人家门口,一段清亮的唱腔便由远及近传入记者耳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