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线套扎法在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7年3月对38例因子宫肌瘤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随机分为套扎组和缝合组,每组1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套扎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缝合组(P<0.01),套扎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缝合组(P<0.01),两组剔除子宫肌瘤数目、子宫肌瘤大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采用线套扎法是安全可行的,该方法在腹腔内操作简便,在基层易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线套扎法 小切口 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院采用线圈套扎法应用于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7年4月因子宫肌瘤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随机分为套扎和缝合组,每组19例。两组均排除子宫颈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套扎组患者年龄34.87±5.31岁,肌瘤直径6.07±1.04cm,肌瘤单发7例,多发12例,壁间及浆膜肌瘤13例,浆膜下带蒂及阔韧带肌瘤6例。缝合组年龄35.14±4.12岁,肌瘤直径6.20±1.35。肌瘤单发8例,多发11例;壁间及浆膜下肌瘤14例,浆膜下带蒂及阔韧带肌瘤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选入标准:有子宫肌瘤手术指征,临床有保留子宫的可能,术前常规超声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合并月经异常者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排除黏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所有的患者均无严重的内外科并发症,能耐受麻醉。
麻醉:所有患者均采用联合麻醉。
手术步骤:麻醉达成后取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方3cm处作一横切口长4cm,常规进入腹腔,暴露视野,探查子宫及双侧附件。
线套扎组:①带蒂浆膜下肌瘤:用1号可吸收线按Roeder打结法自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扎其蒂部后,收紧线圈,有效阻断血液,将肌瘤切下,再次结扎止血。②壁间肌瘤:先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射肌瘤基底部包膜下,根據肌瘤大小同上方法在肌瘤基底部瘤体与子宫体交界处套扎。至结扎线上方组织呈暗紫色缺血改变时,用布巾钳钳夹瘤体向外牵拉,边牵拉边收紧线圈,逐步将肌瘤剔除,再次结扎残端加固止血,修剪多余组织。③阔韧带肌瘤,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入阔韧带肌瘤之包膜下,于阔韧带前叶最突出处打开阔韧带,暴露瘤核后,布巾钳夹持瘤体向外牵拉,剥除瘤体>1/2时,用线套扎肌瘤基底部,拉紧线圈至结扎以上组织呈缺血改变后,将肌瘤切除,加固结扎残端组织,剪除多余阔韧带组织后复位。术中密切注意输尿管走向。
缝合组:①带蒂浆膜下肌瘤:在肌瘤的基底部梭形切开肌瘤包膜,钳夹瘤体牵拉旋转,将肌瘤剔除后,1号可吸收线“8”字间断缝合创面。②壁间肌瘤及无蒂将膜下肌瘤: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于肌瘤正中纵行切开子宫肌层,长度约为肌瘤的一半,深达肌瘤,布巾钳钳夹瘤核牵拉旋转,包膜内完整分离,剥除肌瘤,用线“8”字全层或分离间断缝合创口。③阔韧带肌瘤。明确输卵管走向,其他操作同壁间肌瘤,缝合时应避开输尿管及宫旁大血管。对两组中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指导避孕1~2年。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见表。
由表中可见,套扎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缝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缝合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痛、不孕、要求保留子宫。禁忌证包括宫颈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及直径<3cm以下腺肌瘤。众所周知,有蒂子宫肌瘤的血运来自子宫瘤蒂的血管,无蒂的子宫肌瘤血运来自假包膜,因而如何有效阻断肌瘤血运成为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关键。
文献报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无论是术中出血或手术时间,壁间肌瘤明显高于浆膜下肌瘤,所以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避免术中失血过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线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2]。
我们在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用1号可吸收线按Roeder打造法自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在肌瘤的蒂部或基底部,并用力牵拉,有效阻断血运,然后将肌瘤剔除。本组用此方法剔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及阔韧带肌瘤共19例,成功率100%。与同期采用的常规缝合法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大出血。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切口手术时,简单易行,损伤小,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费用低,在基层易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龙棣,成九梅,王海鸥,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752-754.
2 成九梅,刘芸,段华,等,线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376-377.
关键词 线套扎法 小切口 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院采用线圈套扎法应用于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7年4月因子宫肌瘤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随机分为套扎和缝合组,每组19例。两组均排除子宫颈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套扎组患者年龄34.87±5.31岁,肌瘤直径6.07±1.04cm,肌瘤单发7例,多发12例,壁间及浆膜肌瘤13例,浆膜下带蒂及阔韧带肌瘤6例。缝合组年龄35.14±4.12岁,肌瘤直径6.20±1.35。肌瘤单发8例,多发11例;壁间及浆膜下肌瘤14例,浆膜下带蒂及阔韧带肌瘤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选入标准:有子宫肌瘤手术指征,临床有保留子宫的可能,术前常规超声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合并月经异常者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排除黏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所有的患者均无严重的内外科并发症,能耐受麻醉。
麻醉:所有患者均采用联合麻醉。
手术步骤:麻醉达成后取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方3cm处作一横切口长4cm,常规进入腹腔,暴露视野,探查子宫及双侧附件。
线套扎组:①带蒂浆膜下肌瘤:用1号可吸收线按Roeder打结法自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扎其蒂部后,收紧线圈,有效阻断血液,将肌瘤切下,再次结扎止血。②壁间肌瘤:先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射肌瘤基底部包膜下,根據肌瘤大小同上方法在肌瘤基底部瘤体与子宫体交界处套扎。至结扎线上方组织呈暗紫色缺血改变时,用布巾钳钳夹瘤体向外牵拉,边牵拉边收紧线圈,逐步将肌瘤剔除,再次结扎残端加固止血,修剪多余组织。③阔韧带肌瘤,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入阔韧带肌瘤之包膜下,于阔韧带前叶最突出处打开阔韧带,暴露瘤核后,布巾钳夹持瘤体向外牵拉,剥除瘤体>1/2时,用线套扎肌瘤基底部,拉紧线圈至结扎以上组织呈缺血改变后,将肌瘤切除,加固结扎残端组织,剪除多余阔韧带组织后复位。术中密切注意输尿管走向。
缝合组:①带蒂浆膜下肌瘤:在肌瘤的基底部梭形切开肌瘤包膜,钳夹瘤体牵拉旋转,将肌瘤剔除后,1号可吸收线“8”字间断缝合创面。②壁间肌瘤及无蒂将膜下肌瘤:将缩宫素20U+生理盐水20ml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于肌瘤正中纵行切开子宫肌层,长度约为肌瘤的一半,深达肌瘤,布巾钳钳夹瘤核牵拉旋转,包膜内完整分离,剥除肌瘤,用线“8”字全层或分离间断缝合创口。③阔韧带肌瘤。明确输卵管走向,其他操作同壁间肌瘤,缝合时应避开输尿管及宫旁大血管。对两组中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指导避孕1~2年。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见表。
由表中可见,套扎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缝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缝合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痛、不孕、要求保留子宫。禁忌证包括宫颈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及直径<3cm以下腺肌瘤。众所周知,有蒂子宫肌瘤的血运来自子宫瘤蒂的血管,无蒂的子宫肌瘤血运来自假包膜,因而如何有效阻断肌瘤血运成为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关键。
文献报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无论是术中出血或手术时间,壁间肌瘤明显高于浆膜下肌瘤,所以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避免术中失血过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线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2]。
我们在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用1号可吸收线按Roeder打造法自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在肌瘤的蒂部或基底部,并用力牵拉,有效阻断血运,然后将肌瘤剔除。本组用此方法剔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及阔韧带肌瘤共19例,成功率100%。与同期采用的常规缝合法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大出血。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切口手术时,简单易行,损伤小,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费用低,在基层易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龙棣,成九梅,王海鸥,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752-754.
2 成九梅,刘芸,段华,等,线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