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逐渐提高了,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体系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进行了具体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种植业生产;标准体系;发展现状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6-01
新时期,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开始运用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发展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我国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参考和帮助。
一、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现状
2012年,农业部提出加强农产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产品安全要“产出来”和“管出来”相结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升为一项全过程治理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已基本达到生产全过程、全产品类型的覆盖,标准共计293项,按照产品种类可以分为基础通用、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豆类、高粱、薯类等)、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等)、茶类及其他(棉花、食用菌、牧草、甘蔗等)标准;按照标准类别可以分为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按照生产环节可以分为种苗繁育、种植过程、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收获标准。我国种植业产品中,以粮食、蔬菜和水果类标准数量较多,制修订力度最大,而基础通用类标准较为薄弱;从标准类别看,农业行业标准数量远高于国家标准数[1]。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规划乱、制定多、管理少
到目前为止,对各级标准、各类标准的制定主体、归口单位、发布单位等均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造成标准多的扎堆,少的没有。有的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基本相同,这些标准发布后又同时存在,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采标效率。标准制定从征求指南、发布指南、制定、评审、发布这一链条运行顺畅,而制定发布后出现信息链条的断裂,现行标准缺乏评价体系,标准制定者和使用者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标准的采用率、实施效果等没有统一的查询或信息反馈平台,造成标准制定数量多,后期管理少,使标准无法高效、可持续地运行。
(二)标准重复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出现类似的同种标准,例如柑橘栽培的相关标准有GB/Z26580-2011《柑橘生产技术规范》,也有NY/T975-2006《柑橘栽培技术规程》、NY/T5015-2002《无公害食品柑橘生产技术规程》、NY/T976-2006《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生产技术规程》等,这种重复反映出标准制定和发布主体间的交叉。
(三)针对新兴模式的标准较少
2015年国务院从国家戰略层面力推“互联网+农业”计划,使其成为业内外的热点话题。早在这一国家政策出台前,“互联网+农业”的部分领域已是一片红海。“互联网+农业”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首要问题是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缺乏标准引导,呈现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设施農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一些区域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的设施栽培标准化程度低,只有NY5294-200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1个标准,且仅仅涉及设施蔬菜的产地环境要求,相关生产过程无标可依。
三、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标准体系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以产品为单元,以过程为链条的标准体系
对当前标准按统一的原则进行梳理,这一原则就是“以产品为单元,以过程为链条”,这也正是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应有的格局。第一步是要对产品进行分类,分类要与主管部门各司局的职责分工保持一致,然后针对产品绘制生产流程图;第二步是按产品分类建立标准分卷,按生产流程图建立系列标准;第三步是按产品分类确定标准级别,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建立国家级标准和地方标准,小宗农产品、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仅建立地方标准;第四步按标准级别确立标准的明细程度。国家级标准仅规定基础性的通则,而地方标准则应细化到具体的技术和参数。
(二)推进新兴农业模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农业新兴模式的标准化、产业化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标准,引导形成一种统一谋划、稳步推进的格局,才能切实实现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为实现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发展的较早阶段就有标可依,需要制度、技术和资金3个方面的保证。首先,制度上应文件化、程序化该类标准的制定机制,开辟该类标准制定的专用通道,保证从征求指南、发布指南、制定、评审、发布这一链条运行顺畅且高效。第二,技术上,一方面洋为中用,借鉴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特色改进,加快我国该类模式基础数据的研究。第三,资金支持多且专。针对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资金支持需要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要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最终实现一个首席和一个团队带动一个模式、一个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三)推进以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的制定
以污染物削减控制为目标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CAC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除一般通用性的安全评估、安全监控、卫生操作规程外,还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操作准则,CAC/RCP系列标准均是针对过程控制的操作规程,包括一系列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准则和一系列保证过程卫生的生产加工规范。美国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制定国家计划等方式确保生产安全。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也应作为国家层面制定的标准,部分强制实施,部分可以推荐。首先,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评估。包括我国农产品污染物来源的调查分析,污染物累积规律和残留风险的研究,污染物控制方法与技术的开发等。第二步,根据目前我国农产品污染物发生现状以及风险评估的数据资料确定标准的执行级别。大宗农产品的重要污染物(污染重或危害大)的过程安全管控应作为强制标准,其他可作为推荐标准。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农业标准模式,用于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给当前的种植业生产发展提高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书.农业生产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03):45-47+51.
[2] 周脉伏,唐茂芝.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实施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2,(10):65-69+79.
[关键词]种植业生产;标准体系;发展现状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6-01
新时期,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开始运用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发展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我国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参考和帮助。
一、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现状
2012年,农业部提出加强农产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产品安全要“产出来”和“管出来”相结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升为一项全过程治理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已基本达到生产全过程、全产品类型的覆盖,标准共计293项,按照产品种类可以分为基础通用、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豆类、高粱、薯类等)、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等)、茶类及其他(棉花、食用菌、牧草、甘蔗等)标准;按照标准类别可以分为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按照生产环节可以分为种苗繁育、种植过程、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收获标准。我国种植业产品中,以粮食、蔬菜和水果类标准数量较多,制修订力度最大,而基础通用类标准较为薄弱;从标准类别看,农业行业标准数量远高于国家标准数[1]。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规划乱、制定多、管理少
到目前为止,对各级标准、各类标准的制定主体、归口单位、发布单位等均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造成标准多的扎堆,少的没有。有的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基本相同,这些标准发布后又同时存在,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采标效率。标准制定从征求指南、发布指南、制定、评审、发布这一链条运行顺畅,而制定发布后出现信息链条的断裂,现行标准缺乏评价体系,标准制定者和使用者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标准的采用率、实施效果等没有统一的查询或信息反馈平台,造成标准制定数量多,后期管理少,使标准无法高效、可持续地运行。
(二)标准重复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出现类似的同种标准,例如柑橘栽培的相关标准有GB/Z26580-2011《柑橘生产技术规范》,也有NY/T975-2006《柑橘栽培技术规程》、NY/T5015-2002《无公害食品柑橘生产技术规程》、NY/T976-2006《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生产技术规程》等,这种重复反映出标准制定和发布主体间的交叉。
(三)针对新兴模式的标准较少
2015年国务院从国家戰略层面力推“互联网+农业”计划,使其成为业内外的热点话题。早在这一国家政策出台前,“互联网+农业”的部分领域已是一片红海。“互联网+农业”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首要问题是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缺乏标准引导,呈现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设施農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一些区域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的设施栽培标准化程度低,只有NY5294-200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1个标准,且仅仅涉及设施蔬菜的产地环境要求,相关生产过程无标可依。
三、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标准体系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以产品为单元,以过程为链条的标准体系
对当前标准按统一的原则进行梳理,这一原则就是“以产品为单元,以过程为链条”,这也正是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应有的格局。第一步是要对产品进行分类,分类要与主管部门各司局的职责分工保持一致,然后针对产品绘制生产流程图;第二步是按产品分类建立标准分卷,按生产流程图建立系列标准;第三步是按产品分类确定标准级别,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建立国家级标准和地方标准,小宗农产品、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仅建立地方标准;第四步按标准级别确立标准的明细程度。国家级标准仅规定基础性的通则,而地方标准则应细化到具体的技术和参数。
(二)推进新兴农业模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农业新兴模式的标准化、产业化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标准,引导形成一种统一谋划、稳步推进的格局,才能切实实现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为实现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发展的较早阶段就有标可依,需要制度、技术和资金3个方面的保证。首先,制度上应文件化、程序化该类标准的制定机制,开辟该类标准制定的专用通道,保证从征求指南、发布指南、制定、评审、发布这一链条运行顺畅且高效。第二,技术上,一方面洋为中用,借鉴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特色改进,加快我国该类模式基础数据的研究。第三,资金支持多且专。针对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资金支持需要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要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最终实现一个首席和一个团队带动一个模式、一个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三)推进以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的制定
以污染物削减控制为目标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CAC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除一般通用性的安全评估、安全监控、卫生操作规程外,还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操作准则,CAC/RCP系列标准均是针对过程控制的操作规程,包括一系列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准则和一系列保证过程卫生的生产加工规范。美国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制定国家计划等方式确保生产安全。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安全管控标准也应作为国家层面制定的标准,部分强制实施,部分可以推荐。首先,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评估。包括我国农产品污染物来源的调查分析,污染物累积规律和残留风险的研究,污染物控制方法与技术的开发等。第二步,根据目前我国农产品污染物发生现状以及风险评估的数据资料确定标准的执行级别。大宗农产品的重要污染物(污染重或危害大)的过程安全管控应作为强制标准,其他可作为推荐标准。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农业标准模式,用于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种植业生产过程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给当前的种植业生产发展提高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书.农业生产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03):45-47+51.
[2] 周脉伏,唐茂芝.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实施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2,(10):65-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