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重视“专题学习”,强调要“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主张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路径来促进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专题学习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始终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但就目前的语文专题学习指导的教学实践而言,大都游离了实践情境,“去语境”现象比较严重,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达到语文专题学习的预期目的。
一、实践依据
语文专题学习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本土实践特色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1929年,我国《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作文练习部分提到“专题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张秋玲、吴泓、吴欣歆、李煜晖等人对此进行了广泛探索,出版了一套理论探索丛书——《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发出了一套支撑案例——“语文专题学习设计指导丛书”,为落实高中语文课标新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路径。
语文专题学习实质是“互联网 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指借助语文的方式围绕学生遇到的某一真实问题,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情境中通过系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语文课程内容,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路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语境化指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去语境”倾向,实现在语境中学习和用语境学语文的做法。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专题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在特定的语文实践情境中,紧密结合语境来完成相关语文任务,从而改善由于游离语境而造成无效学习这种不良倾向的策略与做法。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实践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作为形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的内在要求。其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呈现与评价都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语境,通过各式各样的语境,运用各式各样的语境。新课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结构、学业水平、教学建议、考试命题思路与框架、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贯穿着语境教学思想,充分反映着新课标对语境教学研究成果的全面吸纳。这表明提供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相配套的操作手段,语文专题学习指导也要语境化。
特别是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反复强调“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表明新课标要求语文专题学习指导必须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实现语境化。
2.遵循语文专题学习特点的需要
语文专题学习特点反映语文专题学习指导需要实现语境化。
语文专题学习基本特点有言语思维、完整经典、专题研读、读写一体、随需而教和网络平台等。其中“完整经典”特点反映了专题学习追求阅读原汁原味的、完整而非删节版的各类经典,主张将学生提出的真问题放在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中思考,增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表明语文专题学习要在完整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避免因遮蔽或残缺部分内容带来认识上的偏颇。“随需而教”特点表明在专题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中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去读、去写。这就是说专题学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语境和情景语境,以特定语境中需要完成的语文任务来驱动学习。专题学习还重视创设虚拟语境,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建立虚拟教室,借助虚拟班级中的資源数据库、作业提交、交互问答、讨论空间、智能评估等工具,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可见语文专题学习需要利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虚拟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因素来指导语文学习,语文专题学习需要实现语境化。
3.克服语文教育弊端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以单篇的、节选性质的阅读教学为主,丰富复杂的思想内蕴被简化、遮蔽、肢解、扭曲,游离了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全面的信息,容易形成片面的、偏颇的、极端的认识和看法。而且不同学习内容——知识与知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甚至不同学期的学习之间联系不紧密,学习内容缺乏关联性,无法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语文专题学习语境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它提供完整而又互有联系的相关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美的上下文和互文语境,通过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4.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
学生有着渴望通过自主的大量读写促进自由成长的需要。但传统的“去语境化”的碎片式教学无法成为学生的需要。专题学习则利用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语境,面对学生自我成长中的真问题,提供与此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阅读文章,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将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自由成长的现实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可见,语文专题学习语境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的需要
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去语境化”倾向造成的语文教学弊端,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境教学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基础地位,语境教学理论运用贯穿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施、语文教学评价。语境教学具有纠偏、高效、解释、奠基和激趣等功能,能确保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些思想和做法已经全面渗透到新课程标准中。作为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基本路径的语文专题学习,自然要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做到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确保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迈进。 二、实践探索
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是可以实现的。如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围绕特定话题,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语文学习语境的演变过程之中。事实上,语文教学程序本身就是“主题重现与语境演进”,是一个个与核心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语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推进的过程,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事件的相关语境的有序分布。因而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教学设计,可以有意识地围绕专题,设计前后相关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情境中围绕专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我们以《项脊轩志》专题学习指导实践为例,谈谈如何设计语境化专题学习。
1.依据认知语境,确定专题学习目标
专题学习目标主要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而又难以解决的典型性问题来确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调查、采访和学案,分析、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知背景,根据学生的起点与困惑来确定目标。
在专题准备阶段,通过导学案和学生初读感受开展学情调研,了解学生对《项脊轩志》的阅读体验、阅读疑惑和阅读需求,发现课文文字障碍不大,但学生对作者了解粗浅,对“语淡情浓”特点等把握不够。教师据此确定学习目标。
2.利用上下文语境,组织学习原典
第一课段,围绕目标,根据文本的上下文语境阅读核心课文。在《项脊轩志》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初读原作,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利用工具书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库。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原作,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小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单。再比较“初读原作”中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项脊轩志》两个版本的文章,思考哪个版本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说明理由;比较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与《震川先生集》中《项脊轩志》还有哪些不同,思考归有光的用意。这样,借助整篇文章的上下文语境领会作者的真意和教材编者的意图。
3.立足虚拟语境,深入了解作者
第二课段,创设虚拟语境,将了解作者创作语境变为学习的需要:2017年是归有光诞辰510年,某中学古代文人馆将举办一期古代名人档案展。请阅读三篇文章,整合有关信息,设计一份归有光的纸质或电子参展档案。这里,通过引导学生采用速读、比读的方法,阅读《归有光传》《归有光》《“明文第一”归有光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及贡献》,使阅读相关材料成为完成虚拟语境中相关任务的需要,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归有光。
4.立足互文语境,深化文本理解
第三课段,创设互文语境,帮助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首先采用互文比读、以文解文的方式,指导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六篇怀念与祭奠亲人的文章,绘制文中涉及人物的关系图,还原归有光生活轨迹,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接着创设虚拟语境,以归有光长子子孝的身份给归有光的母亲周孺人(祖母)写一封信,说说父亲在祖母去世后的生活情况。最后阅读五篇关于上述散文的解读鉴赏文章,了解归有光写人散文在选材、谋篇和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学习如何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展开论证。
5.借助社会文化语境,体味文本特质
第四课段,立足社会文化语境和虚拟语境,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伤悲情结。首先,精读三篇归有光所写的有关其家族的文章,结合前一课段学习的归有光所写的有关其家人的文章,编写归氏族谱,概括归家兴衰家族史,体味归有光“用语虽轻”而“情浓无尽”的写作特色。其次,创设虚拟语境,用对联或颁奖词形式,引导概括归有光个人经历和性格,提炼其写作风格,海选最佳对联和最佳颁奖词。再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为摄制组拍摄《百年老屋项脊轩》设计脚本,或为学校话剧社提供《归有光》剧本,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认识。接着,拓展阅读两篇赏鉴文章,思考世道、家庭以及书斋情结对归有光散文的影响。最后,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发现、新观点,进行探究性写作。
6.创设多样语境,评价学业进展
专题评价部分,可以创设多样语境,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在专题回顾环节,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2017年正值归有光诞辰510周年,建议在年级举办一场“对话震川先生”专题汇报会,成立筹办委员会,制定计划,明确分工。汇报会前分组完成四个任务:根据主题绘制一张宣传海报、给全校老师写一份邀请函、给全年级学生写一份汇报会的推介辞、根据各课段中的学习成果制作专题学习小视频。专题汇报环节则分诵读含情、图片展情和话剧传情三个板块。如此,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情境中完成学习情况评价。
上述实践表明,在专题学习指导各个环节中,运用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虚拟语境等,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立足认知语境,选择学生认同的学习内容,将整个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为做事的需要,促进学习需求最大化,帮助学生在乐学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作者通联: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學燕化附属中学]
专题学习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始终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但就目前的语文专题学习指导的教学实践而言,大都游离了实践情境,“去语境”现象比较严重,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达到语文专题学习的预期目的。
一、实践依据
语文专题学习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本土实践特色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1929年,我国《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作文练习部分提到“专题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张秋玲、吴泓、吴欣歆、李煜晖等人对此进行了广泛探索,出版了一套理论探索丛书——《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发出了一套支撑案例——“语文专题学习设计指导丛书”,为落实高中语文课标新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路径。
语文专题学习实质是“互联网 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指借助语文的方式围绕学生遇到的某一真实问题,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情境中通过系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语文课程内容,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路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语境化指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去语境”倾向,实现在语境中学习和用语境学语文的做法。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专题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在特定的语文实践情境中,紧密结合语境来完成相关语文任务,从而改善由于游离语境而造成无效学习这种不良倾向的策略与做法。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实践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作为形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的内在要求。其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呈现与评价都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语境,通过各式各样的语境,运用各式各样的语境。新课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结构、学业水平、教学建议、考试命题思路与框架、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贯穿着语境教学思想,充分反映着新课标对语境教学研究成果的全面吸纳。这表明提供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相配套的操作手段,语文专题学习指导也要语境化。
特别是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反复强调“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表明新课标要求语文专题学习指导必须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实现语境化。
2.遵循语文专题学习特点的需要
语文专题学习特点反映语文专题学习指导需要实现语境化。
语文专题学习基本特点有言语思维、完整经典、专题研读、读写一体、随需而教和网络平台等。其中“完整经典”特点反映了专题学习追求阅读原汁原味的、完整而非删节版的各类经典,主张将学生提出的真问题放在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中思考,增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表明语文专题学习要在完整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避免因遮蔽或残缺部分内容带来认识上的偏颇。“随需而教”特点表明在专题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中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去读、去写。这就是说专题学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语境和情景语境,以特定语境中需要完成的语文任务来驱动学习。专题学习还重视创设虚拟语境,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建立虚拟教室,借助虚拟班级中的資源数据库、作业提交、交互问答、讨论空间、智能评估等工具,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可见语文专题学习需要利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虚拟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因素来指导语文学习,语文专题学习需要实现语境化。
3.克服语文教育弊端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以单篇的、节选性质的阅读教学为主,丰富复杂的思想内蕴被简化、遮蔽、肢解、扭曲,游离了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全面的信息,容易形成片面的、偏颇的、极端的认识和看法。而且不同学习内容——知识与知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甚至不同学期的学习之间联系不紧密,学习内容缺乏关联性,无法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语文专题学习语境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它提供完整而又互有联系的相关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美的上下文和互文语境,通过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4.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
学生有着渴望通过自主的大量读写促进自由成长的需要。但传统的“去语境化”的碎片式教学无法成为学生的需要。专题学习则利用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语境,面对学生自我成长中的真问题,提供与此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阅读文章,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将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自由成长的现实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可见,语文专题学习语境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的需要
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去语境化”倾向造成的语文教学弊端,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境教学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基础地位,语境教学理论运用贯穿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施、语文教学评价。语境教学具有纠偏、高效、解释、奠基和激趣等功能,能确保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些思想和做法已经全面渗透到新课程标准中。作为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基本路径的语文专题学习,自然要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做到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确保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迈进。 二、实践探索
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是可以实现的。如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围绕特定话题,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语文学习语境的演变过程之中。事实上,语文教学程序本身就是“主题重现与语境演进”,是一个个与核心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语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推进的过程,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事件的相关语境的有序分布。因而语文专题学习指导语境化教学设计,可以有意识地围绕专题,设计前后相关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情境中围绕专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我们以《项脊轩志》专题学习指导实践为例,谈谈如何设计语境化专题学习。
1.依据认知语境,确定专题学习目标
专题学习目标主要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而又难以解决的典型性问题来确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调查、采访和学案,分析、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知背景,根据学生的起点与困惑来确定目标。
在专题准备阶段,通过导学案和学生初读感受开展学情调研,了解学生对《项脊轩志》的阅读体验、阅读疑惑和阅读需求,发现课文文字障碍不大,但学生对作者了解粗浅,对“语淡情浓”特点等把握不够。教师据此确定学习目标。
2.利用上下文语境,组织学习原典
第一课段,围绕目标,根据文本的上下文语境阅读核心课文。在《项脊轩志》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初读原作,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利用工具书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库。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原作,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小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单。再比较“初读原作”中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项脊轩志》两个版本的文章,思考哪个版本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说明理由;比较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与《震川先生集》中《项脊轩志》还有哪些不同,思考归有光的用意。这样,借助整篇文章的上下文语境领会作者的真意和教材编者的意图。
3.立足虚拟语境,深入了解作者
第二课段,创设虚拟语境,将了解作者创作语境变为学习的需要:2017年是归有光诞辰510年,某中学古代文人馆将举办一期古代名人档案展。请阅读三篇文章,整合有关信息,设计一份归有光的纸质或电子参展档案。这里,通过引导学生采用速读、比读的方法,阅读《归有光传》《归有光》《“明文第一”归有光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及贡献》,使阅读相关材料成为完成虚拟语境中相关任务的需要,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归有光。
4.立足互文语境,深化文本理解
第三课段,创设互文语境,帮助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首先采用互文比读、以文解文的方式,指导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六篇怀念与祭奠亲人的文章,绘制文中涉及人物的关系图,还原归有光生活轨迹,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接着创设虚拟语境,以归有光长子子孝的身份给归有光的母亲周孺人(祖母)写一封信,说说父亲在祖母去世后的生活情况。最后阅读五篇关于上述散文的解读鉴赏文章,了解归有光写人散文在选材、谋篇和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学习如何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展开论证。
5.借助社会文化语境,体味文本特质
第四课段,立足社会文化语境和虚拟语境,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伤悲情结。首先,精读三篇归有光所写的有关其家族的文章,结合前一课段学习的归有光所写的有关其家人的文章,编写归氏族谱,概括归家兴衰家族史,体味归有光“用语虽轻”而“情浓无尽”的写作特色。其次,创设虚拟语境,用对联或颁奖词形式,引导概括归有光个人经历和性格,提炼其写作风格,海选最佳对联和最佳颁奖词。再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为摄制组拍摄《百年老屋项脊轩》设计脚本,或为学校话剧社提供《归有光》剧本,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认识。接着,拓展阅读两篇赏鉴文章,思考世道、家庭以及书斋情结对归有光散文的影响。最后,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发现、新观点,进行探究性写作。
6.创设多样语境,评价学业进展
专题评价部分,可以创设多样语境,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在专题回顾环节,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2017年正值归有光诞辰510周年,建议在年级举办一场“对话震川先生”专题汇报会,成立筹办委员会,制定计划,明确分工。汇报会前分组完成四个任务:根据主题绘制一张宣传海报、给全校老师写一份邀请函、给全年级学生写一份汇报会的推介辞、根据各课段中的学习成果制作专题学习小视频。专题汇报环节则分诵读含情、图片展情和话剧传情三个板块。如此,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情境中完成学习情况评价。
上述实践表明,在专题学习指导各个环节中,运用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虚拟语境等,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立足认知语境,选择学生认同的学习内容,将整个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为做事的需要,促进学习需求最大化,帮助学生在乐学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作者通联: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學燕化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