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三调》并不是一部讲述义和团运动的普通历史读物,而是作者通过义和团运动这一个案例阐述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性著作。研究历史有三把钥匙,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这三种方法有各自的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亲身经历者和神话制造者,他们采取的方法和研究的思路有所差异,当然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历史三调;义和团;神话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历史三调》的作者在序言中说:“……我恳请对义和团事件有所了解的读者不要按照本书各部分的排列顺序来阅读,而是按照你们喜欢的任何顺序来阅读。”阅读第一遍我是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来的,即事件、经历和神话,在写之前我又按照经历、事件和神话的顺序读了一遍,感觉很新鲜特别,我们会惊讶于为什么同一件事能写出种不同的风格。
《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兹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提出“中国中心观”学说,即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来研究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西方的)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哪些历史现象有历史重要性;第二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和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性历史的研究;第三热情欢迎历史学 及以外学科(主要为社会学科),不限于已成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他们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此观点在这本书中也有很多体现。
一、作为事件的历史
这个方法的主体一般是大多数的历史学家,是他们在已知条件下对历史的特殊解读。历史学家们后来写关于各类历史事件的“故事”,他们知道事件的结果,这是他们的职业标志,对于整个历史有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时间本身,而且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而这就好比我们乘坐直升机看历史,纵观历史全貌,晓得前面的前面的历史,后面的后面的历史,站在直升机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背景与影响,于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这样问题便产生了,不论历史学家能够选择的史料多么接近真实,多么接近人们的实际经历,他们最终在某些方面肯定有别于真实的历史。而笔者认为,历史与艺术有想通之处,来源“真实”但必然高于“真实”,一个历时数百年波及全国甚至全球的历史事件可转化为一本数百页长的史书,这就必须要求历史学家对过去形成高度的简化和浓缩。一个人为什么参加义和团运动,或许因为憎恶外国人,因为保家爱国,而或许只是因为饥饿,因为干旱而无农忙的闲来无事,于是历史学家又有解释功能,将过去的是加以解释,然后归类,分条介绍于读者。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通常会错误地推定已成事实结果的必然性,这样的逻辑命题是危险的——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结果。这样的挑战由历史学家面临,而作为经历的历史或许更为神秘一点。
二、 作为经历的历史
这个方法的入手主体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是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或者普通的人留下的书信、日记、口述史料和回忆录等。这从表面看,比作为事件的历史来得更真实一些,因为往往这些都是当时的直接参与者的描述,是亲身经历感悟而来。直接经历者事先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并无清晰的预见,他们不知道局势会如何演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模糊性对他们的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致使他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应付不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直接参与者以根本不同于历史学家事后回顾和叙述历史的方式来理解和认识他们自身的经历。
在作者阐述观点时有些纠结,一方面他肯定作为经历的历史研究方法高于作为事件的历史方法。而另一方面又用很多观点介绍了作为经历的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就算是亲身经历者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人们过去发生的事。在任何历史环境下,只是一部分人的经历被记录下来,我们看到的义和团运动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些片段,用照片、文字也只是重塑过去,而不能再现经历本身。再者,人们的经历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人们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通过感知性的经验累积起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所以一部分重复发生的事会是一部分关键的事的重要附属。且所有经历者都会收到地理空间的严重制约,山东西北部的义和团与山西义和团的经历各不相同,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个人经历造成的局限性很是重要。
有一个关于记忆的视频,讲的是一个故事第一天告诉某个人,在一个星期、一个月和一年后不同时间段让他复述会有三个不同的故事被展现,且时间越长故事的原貌改变越多,联想性的各种事物会被自然地加进去,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造”他们过去的亲身经历,以便保持个人经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所以我认为作为“经历”的历史有很多需要被证实的地方。根据各个经历者的动机意愿和文化程度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经历的历史也不同,我的观点是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高于作为经历的历史研究法,这与本书不同。
三、作为神话的历史
照一般的理解,“神话”是指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而在书中这个词语更广泛,更模糊,是从历史角度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神话化历史有几种形式,一种或许可以被称为“普通型”形式,是指各种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头脑中贮存的大量历史形象的神话化。关于某件事的明确结论一旦深深印进人们的脑海中,人们就会相信自己认可的真相,即使这一真相与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历史观念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像老一辈人对毛泽东的看法就是不可改变的,我的外婆就是毛主席革命时的受益者,外婆家到处有毛主席的大画像,跟老人家提毛主席,从不能直呼其名,像我们这样的孙子辈都必须叫毛爷爷,更不用说毛主席的一点不对之处。每年到毛主席逝世那天,外婆带全家不开荤、喝粥并戴白花。所以在心里根深蒂固的一件事是不容易改变的。另一种形式是修改自己的生平经历,即我们经常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使之符合和适应我们的自我概念在生命长河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还有一种形式是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最后一种神话化形式是借助报纸、杂志和书籍的神话。后面两种形式有较多的重叠性,我们都读过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卧龙先生”诸葛亮有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杰出的历史人物做了榜样。在《三国演义》中虽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性格、功业等积极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他进行了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因此在书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参杂着虚构的历史小说人物。
《历史三调》的作者认为作为经历的和神话的历史高于作为事件的历史。而我认为,作为经历的历史的历史研究是作为事件的来源,若从作为经历的方法来研究,最终表达出的还是历史学家以事件的形式显示众人。而作为神话的历史是对于作为事件历史的夸张与扩大。且历史学家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是局外人的身份,这使事件直接不同于直接经历者与神话制造者。且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更易于实施,更具有普遍性。所以我认为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更高明。
关键词:历史三调;义和团;神话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历史三调》的作者在序言中说:“……我恳请对义和团事件有所了解的读者不要按照本书各部分的排列顺序来阅读,而是按照你们喜欢的任何顺序来阅读。”阅读第一遍我是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来的,即事件、经历和神话,在写之前我又按照经历、事件和神话的顺序读了一遍,感觉很新鲜特别,我们会惊讶于为什么同一件事能写出种不同的风格。
《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兹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提出“中国中心观”学说,即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来研究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西方的)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哪些历史现象有历史重要性;第二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和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性历史的研究;第三热情欢迎历史学 及以外学科(主要为社会学科),不限于已成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他们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此观点在这本书中也有很多体现。
一、作为事件的历史
这个方法的主体一般是大多数的历史学家,是他们在已知条件下对历史的特殊解读。历史学家们后来写关于各类历史事件的“故事”,他们知道事件的结果,这是他们的职业标志,对于整个历史有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时间本身,而且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而这就好比我们乘坐直升机看历史,纵观历史全貌,晓得前面的前面的历史,后面的后面的历史,站在直升机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背景与影响,于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这样问题便产生了,不论历史学家能够选择的史料多么接近真实,多么接近人们的实际经历,他们最终在某些方面肯定有别于真实的历史。而笔者认为,历史与艺术有想通之处,来源“真实”但必然高于“真实”,一个历时数百年波及全国甚至全球的历史事件可转化为一本数百页长的史书,这就必须要求历史学家对过去形成高度的简化和浓缩。一个人为什么参加义和团运动,或许因为憎恶外国人,因为保家爱国,而或许只是因为饥饿,因为干旱而无农忙的闲来无事,于是历史学家又有解释功能,将过去的是加以解释,然后归类,分条介绍于读者。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通常会错误地推定已成事实结果的必然性,这样的逻辑命题是危险的——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结果。这样的挑战由历史学家面临,而作为经历的历史或许更为神秘一点。
二、 作为经历的历史
这个方法的入手主体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是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或者普通的人留下的书信、日记、口述史料和回忆录等。这从表面看,比作为事件的历史来得更真实一些,因为往往这些都是当时的直接参与者的描述,是亲身经历感悟而来。直接经历者事先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并无清晰的预见,他们不知道局势会如何演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模糊性对他们的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致使他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应付不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直接参与者以根本不同于历史学家事后回顾和叙述历史的方式来理解和认识他们自身的经历。
在作者阐述观点时有些纠结,一方面他肯定作为经历的历史研究方法高于作为事件的历史方法。而另一方面又用很多观点介绍了作为经历的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就算是亲身经历者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人们过去发生的事。在任何历史环境下,只是一部分人的经历被记录下来,我们看到的义和团运动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些片段,用照片、文字也只是重塑过去,而不能再现经历本身。再者,人们的经历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人们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通过感知性的经验累积起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所以一部分重复发生的事会是一部分关键的事的重要附属。且所有经历者都会收到地理空间的严重制约,山东西北部的义和团与山西义和团的经历各不相同,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个人经历造成的局限性很是重要。
有一个关于记忆的视频,讲的是一个故事第一天告诉某个人,在一个星期、一个月和一年后不同时间段让他复述会有三个不同的故事被展现,且时间越长故事的原貌改变越多,联想性的各种事物会被自然地加进去,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造”他们过去的亲身经历,以便保持个人经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所以我认为作为“经历”的历史有很多需要被证实的地方。根据各个经历者的动机意愿和文化程度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经历的历史也不同,我的观点是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高于作为经历的历史研究法,这与本书不同。
三、作为神话的历史
照一般的理解,“神话”是指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而在书中这个词语更广泛,更模糊,是从历史角度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神话化历史有几种形式,一种或许可以被称为“普通型”形式,是指各种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头脑中贮存的大量历史形象的神话化。关于某件事的明确结论一旦深深印进人们的脑海中,人们就会相信自己认可的真相,即使这一真相与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历史观念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像老一辈人对毛泽东的看法就是不可改变的,我的外婆就是毛主席革命时的受益者,外婆家到处有毛主席的大画像,跟老人家提毛主席,从不能直呼其名,像我们这样的孙子辈都必须叫毛爷爷,更不用说毛主席的一点不对之处。每年到毛主席逝世那天,外婆带全家不开荤、喝粥并戴白花。所以在心里根深蒂固的一件事是不容易改变的。另一种形式是修改自己的生平经历,即我们经常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使之符合和适应我们的自我概念在生命长河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还有一种形式是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最后一种神话化形式是借助报纸、杂志和书籍的神话。后面两种形式有较多的重叠性,我们都读过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卧龙先生”诸葛亮有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杰出的历史人物做了榜样。在《三国演义》中虽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性格、功业等积极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他进行了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因此在书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参杂着虚构的历史小说人物。
《历史三调》的作者认为作为经历的和神话的历史高于作为事件的历史。而我认为,作为经历的历史的历史研究是作为事件的来源,若从作为经历的方法来研究,最终表达出的还是历史学家以事件的形式显示众人。而作为神话的历史是对于作为事件历史的夸张与扩大。且历史学家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是局外人的身份,这使事件直接不同于直接经历者与神话制造者。且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更易于实施,更具有普遍性。所以我认为作为事件的历史研究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