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笔者改编童话故事串联整节数学课的尝试为例,就如何凸显小学课堂的“儿童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揭示知识的内在价值,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浅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探讨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另一种可能——“故事新说者”.
【关键词】童话故事;学习兴趣;学习需求
笔者在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做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传统授课模式,以一个童话故事“新说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之中,在故事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在故事中经历知识的内化,在故事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努力凸显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儿童味”.
一、巧用童话故事,调动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快速且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进程的预设中来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课前谈话)
师:今年是什么年?
生:猴年!
师:一听到猴年我们就会想到哪个很有名的神话形象?(听听这首歌,猜到他是谁了吗?)
生:猴哥!
师:让我们把猴哥请进课堂跟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生:好!
接着,笔者先特意将猴哥放在大屏幕左上角的位置,让学生们自由表述猴哥的位置,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
师:猴哥拔了一根毫毛,变出了四个分身(一行),现在有几个猴哥?猜猜哪个才是真的?
(生猜答).
师:假如我给你提供一个信息呢?(黑板上书写“2”)你还希望老师提供什么信息呢?
生:方向!
课前谈话环节,尊重学生的喜好,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孙悟空—猴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环节,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渗透默认方向的前提下,“一维”的情况下只需要提供一个数字即可确认位置,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最近区域,为接下来的“二维”用数对(两个数字)确定位置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妙用童话故事,激发学习需求
如何巧妙地预设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遭遇思维冲突,产生学习需求,进入“我要学习”的自觉状态呢?本节课,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课件出示含有猴哥的课堂座位图.
师:猴哥走进课堂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在班里的位置吗?
生1:第二组第六个
生2:第六排第二座.
……
师:他们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可是不同的表述方式,我们交流起来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统一“列、行”的说法(以及默认的观察方向:列——从前往后,行——从左往右),引导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猴哥以及他新认识的好朋友的位置.
就在学生因为准确表述以为即将大功告成而自得的时候,笔者话锋一转:到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让人很气愤的消息,又来了一个真猴哥!他说刚才逗我们玩的那个是个冒牌货,我们生气吗?——要棒打假悟空!假悟空在哪儿呢?
师:你们说他的位置,我来操纵鼠标打他!
学生开始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来指示位置,可是假悟空在不停地逃跑,跑的速度还挺快,他们纷纷叫苦:来不及!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不及记录他的行踪!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苦苦思索之后,纷纷提出:简化记录形式.
师:怎么簡化?
生1:去掉“第”字,直接记录几列几行.
生2:汉字都去掉,默认前面是列,后面是行,直接写数字.
生3:建议两个数字中间要用一个符号隔开……
师:补充完善“数对”的读写.突出同行、同列的数对特点,强调数对中前后数字顺序的重要性.
以上故事情节,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从而突出默认方向,统一说法,便于交流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巧妙设置“棒打假悟空”需要快速记录逃跑位置和原有记录方式比较耗时烦琐之间的冲突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摸索、优化、初步形成“数对”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感受所学知识的内在价值,让课堂在有趣的故事进程中充满发现和惊喜,因为有发现的课堂才是最美的……
三、活用童话故事,内化学习内容
如何让学生高度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应用,实现内化目标呢?
笔者设计两类练习.一是以数对确定位置——和悟空比赛破解密码(师父又妖精被抓走了,这次妖精洞穴的门上装了密码锁,我们要和悟空一起想办法将密码破解,把师父成功解救出来……),设计生字表(密码本),通过数对的形式指汉字所在的位置,将获得汉字按先后顺序组合成有效信息.二是根据位置说出数对——师父在妖精洞穴受苦生病了,我们和帮悟空一起去帮师父(中药房)抓药.
以上环节从不同的角度加强了数对的应用训练,同时在破解密码环节,出现的信息有(老师爱你们——增进师生情感;笛卡尔——渗透坐标起源……),在帮师父抓药环节,赞扬祖先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具体应用故事化的手段,有效保持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心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的预设去训练,去“顺应”新的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其实内化又是为了“外化”——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努力打造“有故事,”充满“儿童味”(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成功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童话故事;学习兴趣;学习需求
笔者在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做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传统授课模式,以一个童话故事“新说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之中,在故事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在故事中经历知识的内化,在故事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努力凸显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儿童味”.
一、巧用童话故事,调动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快速且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进程的预设中来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课前谈话)
师:今年是什么年?
生:猴年!
师:一听到猴年我们就会想到哪个很有名的神话形象?(听听这首歌,猜到他是谁了吗?)
生:猴哥!
师:让我们把猴哥请进课堂跟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生:好!
接着,笔者先特意将猴哥放在大屏幕左上角的位置,让学生们自由表述猴哥的位置,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
师:猴哥拔了一根毫毛,变出了四个分身(一行),现在有几个猴哥?猜猜哪个才是真的?
(生猜答).
师:假如我给你提供一个信息呢?(黑板上书写“2”)你还希望老师提供什么信息呢?
生:方向!
课前谈话环节,尊重学生的喜好,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孙悟空—猴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环节,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渗透默认方向的前提下,“一维”的情况下只需要提供一个数字即可确认位置,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最近区域,为接下来的“二维”用数对(两个数字)确定位置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妙用童话故事,激发学习需求
如何巧妙地预设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遭遇思维冲突,产生学习需求,进入“我要学习”的自觉状态呢?本节课,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课件出示含有猴哥的课堂座位图.
师:猴哥走进课堂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在班里的位置吗?
生1:第二组第六个
生2:第六排第二座.
……
师:他们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可是不同的表述方式,我们交流起来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统一“列、行”的说法(以及默认的观察方向:列——从前往后,行——从左往右),引导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猴哥以及他新认识的好朋友的位置.
就在学生因为准确表述以为即将大功告成而自得的时候,笔者话锋一转:到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让人很气愤的消息,又来了一个真猴哥!他说刚才逗我们玩的那个是个冒牌货,我们生气吗?——要棒打假悟空!假悟空在哪儿呢?
师:你们说他的位置,我来操纵鼠标打他!
学生开始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来指示位置,可是假悟空在不停地逃跑,跑的速度还挺快,他们纷纷叫苦:来不及!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不及记录他的行踪!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苦苦思索之后,纷纷提出:简化记录形式.
师:怎么簡化?
生1:去掉“第”字,直接记录几列几行.
生2:汉字都去掉,默认前面是列,后面是行,直接写数字.
生3:建议两个数字中间要用一个符号隔开……
师:补充完善“数对”的读写.突出同行、同列的数对特点,强调数对中前后数字顺序的重要性.
以上故事情节,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从而突出默认方向,统一说法,便于交流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巧妙设置“棒打假悟空”需要快速记录逃跑位置和原有记录方式比较耗时烦琐之间的冲突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摸索、优化、初步形成“数对”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感受所学知识的内在价值,让课堂在有趣的故事进程中充满发现和惊喜,因为有发现的课堂才是最美的……
三、活用童话故事,内化学习内容
如何让学生高度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应用,实现内化目标呢?
笔者设计两类练习.一是以数对确定位置——和悟空比赛破解密码(师父又妖精被抓走了,这次妖精洞穴的门上装了密码锁,我们要和悟空一起想办法将密码破解,把师父成功解救出来……),设计生字表(密码本),通过数对的形式指汉字所在的位置,将获得汉字按先后顺序组合成有效信息.二是根据位置说出数对——师父在妖精洞穴受苦生病了,我们和帮悟空一起去帮师父(中药房)抓药.
以上环节从不同的角度加强了数对的应用训练,同时在破解密码环节,出现的信息有(老师爱你们——增进师生情感;笛卡尔——渗透坐标起源……),在帮师父抓药环节,赞扬祖先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具体应用故事化的手段,有效保持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心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的预设去训练,去“顺应”新的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其实内化又是为了“外化”——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努力打造“有故事,”充满“儿童味”(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成功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